唐狐 白话《古镜记》
作者:魔帝法的小说      更新:2018-12-17

  唐狐中的宝镜由来借鉴了唐传奇中的《古镜记》一篇,原文的作者是隋朝时候的王度。但原文由于是文言文,阅读不便,所以我找到感觉还不错的白话文,推荐给阅读本书且对唐传奇感兴趣的读者。以下是正文:

  王度是隋末唐初的官员,曾经撰写过《春秋》《隋史》,他弟弟王绩是初唐四杰王勃的爷爷。

  在隋朝汾阴县有个侯生,传说他是天下间的一位奇人。

  王度就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尊重和侍奉。

  这个侯生在去世之前,送了王度一面古镜,还说:“随身带着这面镜子,百邪不侵”。

  于是,王度就收下了,当作珍宝。

  这面镜子直径有八寸,镜柄上雕刻着一只蹲伏的麒麟,镜身四角则是龟、龙、凤、虎,而与四角对应的是八卦,八卦之外设十二辰肖。

  最特别的是在辰肖外围,镜子轮廓上写着二十四个字,像是隶书,点画分明,但却一个都不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字。

  侯生说那是二十四气的象征。

  镜子要是放在太阳下一照,背面的图案和文字就显露在影子里,纤毫毕露,一丝不差。

  用手敲镜面,清脆的声音徐徐飘散,余音袅袅,竟然小半天才完全消失。

  总之这面镜子来历不凡,据说能看它一眼的都必须是高人,更何况是得到它的人呢?

  关于镜子的来历,侯生也曾对王度说起过,他说:“我听说黄帝当年铸过十五面镜子,第一面直径一尺五寸,那是效法十五月圆而作的;其后,每面镜子都小一寸,而这就是第八面镜子。”

  虽然这传说历时久远,但从高人嘴里说出来,应该不是假的。

  昔日,杨氏得到玉环,风光了好几代,张公丢了宝剑,不久连命都保不住;而今,王度在纷扰的尘世里浮沉,直到岁月老去,事业不在,而宝镜也终于离我而去,想想便有些悲伤。现在,王度将关于宝镜的一些奇异事情写出来,也好让千百年后得到的人,知道它的来历。

  【一】

  千年老狸化美婢

  大业七年五月,王度卸任御史回河东老家,正好遇到侯生去世,便得到了宝镜。六月,度复归长安,途经长乐坡,晚上在程雄家借宿。

  恰好有人在程雄家寄放了一个婢女,长得端庄秀丽,名字叫鹦鹉。

  他投宿的时候,整理衣裳,就拿镜子出来照一照。

  鹦鹉在远处看见了,马上伏倒在地,血流不止,嘴里还说:“不敢住了,不敢住了。”

  王度感到十分惊奇,就把程雄找来问。

  程雄说:“两个月前,有一个客人带着她从东面来,当时她病得厉害,客人便留她下来,并说‘回来时带她走’,但到现在客人也没回来,因此我也不太清楚她的来历。”

  王度怀疑她是妖精,就拿镜子靠近她。

  她立刻叫道:“饶命,我现原形。”

  王度收起镜子说:“你先老实交待来历,再变回原形,我就饶你性命。”

  婢女再次叩拜,并讲述起来:“我是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的一只千年狸猫,由于变形惑世而遭到府君的追捕。我逃到渭水河畔,作了下邽陈思恭的养女,思恭的妻子郑氏为人糊涂,把我嫁给了一个叫柴华的同乡。我与柴华过不到一起,就往东逃,到了韩城县外被一个叫李无傲的人捉住。李无傲是个脾气暴躁的男人,带着我在外游荡了好几年,前些日子到这里,却忽然把我丢下。不曾想我在这里遇到宝镜,再也无法隐藏了。”

  王度又问她:“你原本是狸猫,变形成人,难道不是来害人的吗?”

  婢女答:“我变成人,与人相处,从来没有害过人。但逃跑躲藏,制造幻相,却惹得神仙们讨厌,所以我知道自己是该死的。”

  王度听完,说:“我要是愿意放过你呢?”

  鹦鹉说:“恩公宽厚,感激不尽,但宝镜一照,就不能再遁形逃脱了。不过,做人时间长了,恢复原形感觉羞耻,希望能把镜子放回盒子里,准许我一醉到死。”

  王度又问:“我收了宝镜,你不会逃跑吧?”

  鹦鹉笑着回答:“恩公刚才已经放过我了,我何必让您收了镜子再逃,那不是辜负了您的好意恩德?其实宝镜一照,已经无路可逃,我只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享受人生最后的欢愉罢了。”

  王度马上拿出镜盒,又取美酒,召来程雄家人和街坊邻里一起设宴畅饮。

  没过多久,婢女就醉了,只见她挥起衣袖,翩翩起舞,并哀婉地唱道:“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而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

  其大意是:“宝镜啊宝镜,让我哀伤自己的命运。自从离开我的原形,已走过了多少人间坎坷?活着固然有许多的快乐,但死去也不必有太多的悲伤。什么才是我最眷恋的啊,也就是这一方天地难以忘怀。”

  歌唱完,再次拜谢,她随即化为狸猫死去了。

  【二】古镜映日月,苏绰卦无双

  大业八年四月的一天。

  中午王度躺在客厅里休息,觉得太阳渐渐昏暗下来。

  下属的官吏跑来告诉他发生日蚀了。

  王度就整理衣服,拿起镜子,觉得镜子也昏浊不清,光彩不在。

  他觉得宝镜可能是采撷天地阴阳之气的,否则为什么太阳黯淡,它也无光呢?

  正在琢磨时,宝镜渐渐明亮起来,而户外的阳光也明朗了。

  等到日蚀过去,阳光普照,宝镜也恢复了原状。

  从那以后,每逢云遮雾绕,日月无光,宝镜也同样昏昧不清。

  这年的八月十五,王度的朋友薛侠说他得到一把铜剑,剑长四尺,剑身与柄连为一体,柄上刻有龙凤,左边纹路如火焰,右边纹路似水波,光彩夺目,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之物。

  薛侠拿着它对王度说:“这剑我曾经试过,每月十五,天地清朗,放在暗室里,能发出夜光,可以照好几丈远。我得到它有些日子了。我知道你喜欢新奇古怪的东西,就拿来今晚试给你看。”

  王度听了很高兴。

  当天晚上,天气很好。我封闭了一间暗室,和薛侠一起进去。

  他拿出宝镜,放在身旁。

  不一会儿镜子就亮了起来,能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天一样。

  铜剑横放在边上,则一点光彩都看不出来了。

  薛侠看了大为惊异,说:“把镜子收起来试试。”

  王度收起镜子,然后剑亮了起来,不过光照才一两尺远。

  薛侠抚摸着铜剑叹息道:“天底下的神物,也有互相降服的啊!”

  此后,每到月圆之夜,王度就拿宝镜到暗室,镜子的光总是可以照耀好几丈远,但如果月光一照进来,宝镜就立刻失去了光彩。

  难道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光华,宝镜抵挡不住吗?

  这一年冬天,他兼任著作郎,奉命编撰国史,准备为苏绰写传记。

  王度有一个家奴叫豹生,已经七十岁了。

  他原来在苏家当差,知道不少历史掌故,还能写一点文章。

  他看见王度替苏绰传记,竟然悲伤的把持不住,对王度说:“苏绰老爷对我有知遇之恩,今天看见老爷写他过往的事迹,所以感到悲伤。老爷的宝镜是苏老爷一位河南的朋友苗季子留给他的。苏老爷非常喜爱。苏老爷临终之前,曾把苗季子叫去,说:‘我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我死了不知道这个宝镜会落到谁的手上。今天打算算一卦,你在旁边看着吧’我便取来蓍草,苏老爷自己摆布卦象。卦象出来后,他说:‘我死十多年后,我家会丢失这宝镜,不知道它流落到哪里。但像这样的神物,无论怎样都会有征兆。如今汾河附近,经常有宝气升腾,与卦象吻合,宝镜大概会到那里去吧?’苗季子问:‘也是被人得到吗?’苏老爷又仔细地看了看卦象,说:‘先到姓侯的家中,然后被姓王的人得到。再往后,就不知道了。’”豹生说完,便哭了。

  王度询问了苏家的人,说原来是有宝镜的,苏老爷去世后,就丢失了,和豹生说的一样。

  所以,王度为苏绰写的传记,也把这件事写在了末尾。

  苏绰算卦的本事天下无双,但很少露一手,这就是证明吧。

  【临别送宝镜】

  大业十年,王度做到六合丞的弟弟王绩辞官归来,又准备游历山水,并以此作为生活理想。

  王度劝他说:“现在天下纷乱,盗贼横行,在外游历安全系数不高啊!而且我和你志同道合,一直在一起,从来没有长时间分别过。这一次你远游,似乎会走得很远。昔日尚子平游历五岳,最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你要是追随先辈贤人的脚步,那叫我该怎么办啊!”说到这里,他已经泣不成声。

  王绩则说:“我已经决定,不会留下来了。哥哥是个豁达的人,一定能体谅我的。孔子说过:‘一个人实现志愿的权利是不该被剥夺的。’人生不过百年,也就匆匆眨眼之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有乐趣,不能做就是悲哀。让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才是圣贤的主张。”

  王度没有办法,只好与他告别。

  临行前,王绩又对王度说:“这次分别,我还有件事想求哥哥。你的那面宝镜,不是普通的东西。我这次翻山越岭,在云霞间游走,希望哥哥能把宝镜送给我。”

  王度说:“弟弟你开口,我还有什么能不给你?”马上把宝镜给了他。

  王绩拿了宝镜上路,并没有说他会去哪里。

  【洞中照龟猿】

  到了大业十三年六月,夏,王绩回到了长安。

  他把宝镜还给王度,并对他说:“这镜子真是宝物啊!和哥哥分别之后,我先去了嵩山的少室山,从石梁峰往下,在玉坛坪休息。到了日暮黄昏之际,走到一个山崖下,那里有一个天然的石堂,可以容纳三五个人,我就躲在里面过夜。当晚,两点多钟,来了两个人:一个长得像胡人,须发浓密,身形瘦削,自称山公;另一个脸庞宽阔,蓄白胡子,眉毛很长,长得又黑又矮,自称毛生。他们问我:‘你是谁,为什么住在这里?’我说:‘我来旅游,经过这里而已。’两个人就坐下来和我聊天,可是说话往往词不达意。我怀疑他们是妖怪,就悄悄背过手,从包袱里取出宝镜。宝镜的光芒刚一射出来,两人就惊呼一声,匍匐在地上。那个矮子变成了乌龟,胡人则变成了猿猴。我把宝镜悬挂起来,等到了天亮,两个家伙就都被照死了。我一看,原来是一只绿毛龟和一头白眉猿。

  “之后,我又去过箕山,在颖水漂流,登上太和,去观赏玉井泉。玉井旁边有一个水池,池水清澈碧绿。当地的樵夫告诉我:‘这池里住着神灵,附近的村庄每逢节气都要祭拜,求取赐福平安。假如哪一次祭拜没做好,水池立刻会升起黑云,大冰雹从天而降,水漫过堤坝,冲毁码头。’我拿出宝镜对着水池一照,只见水池里的水像开水一样沸腾翻涌,声音像打雷一样巨大;忽然,池里的水腾空而起,形成一个水柱,涌落在二百步远的地方。水柱落地后,看见一条鱼,有一丈多长,鱼身粗得两个手抱不过来;鱼头呈红色,额上有白点,鱼身青黄相间;它没有鱼鳞,但像泥鳅似的有一层粘液;头长得像蛇,但有龙一样的角;嘴巴尖尖的,和鲟鱼差不多。当时它周身还泛着耀眼的光,只是陷在泥里,不能游走。我觉得它是条蛟,你知道蛟离开了水就没什么能耐了。我拿刀把它宰了,然后用火烤,作成干粮,味道还蛮好的,当了好几天的早饭。”

  【宋汴除鸡魅】

  “接着,我去了宋汴。当地的主人张琦家有一个女子生病了,每天晚上痛苦的哀叫,声音凄厉悲惨,让人听不下去。我就问他们原因。他们说病了已经一年,白天总是好好的,每到晚上就这样痛苦。我当晚住在那里,听到女子的叫声时,就拿宝镜对着照。病人叫道:‘杀了那个戴帽子的男人吧!’而后,从病人的床底下发现一只死了的大公鸡,原来是主人家已经养了七八年的鸡。

  【宝镜平怒浪】

  “在游历江南的时候,我正从广陵横渡扬子江。忽然天空乌云压境,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夫吓得脸色煞白,害怕有翻船的危险。我拿了宝镜站在船头,对着江面照去,立刻眼前一片明朗,风云都飘散开去,浪潮也不再汹涌;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到达了岸边的青山。之后,我或攀岩而上,或循洞而行,路上遇到鸟群,在四周鼓噪鸣叫,还碰到几只狗熊蹲在路边上;但只要我拿着宝镜一挥,它们就都被吓跑了。有一天赶路去浙江,涨潮的时候出海,涛声如震天怒吼,几百里之外都能听到。船家说:“潮水已经快到跟前了,不能再往南去。要是再不回头,我们肯定会掉到海里喂鲨鱼。”我就拿出宝镜一照,潮水就不能往前涌,而是像云一样立了起来,四周排开五十多米的一条江路,江水清澈,水面平静。于是我们扬帆速行,一路直达南浦。上岸后回头一看,只见汹涌的巨浪高达数十丈,一下子就把刚才渡过来的水路给吞没了。

  【一更除三妖】

  “随后,我去了天台山,游览那里的洞府深沟。

  晚上我把宝镜别在身上,穿越山谷,光线直达百步之外,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而枝头的小鸟则被强烈的光线惊得到处乱飞。

  后来,我在会稽遇到一个高人叫张始鸾,他传授了我一些奇门遁甲的法术。

  我和陈永一起往回走,顺便游了游豫章,遇见一个叫许藏秘的道士。

  他说自己是旌阳第七代孙子,会踩刀吐火的本领。他在说奇闻轶事之余,提到丰城县仓督李敬慎家有三个女儿,得了怪病,没有人见过,更不会医治。

  他去疗救过,但也没有成功。我有个老朋友叫赵丹,很有才干,在丰城县担任县尉,所以我就顺道从那里经过。

  赵丹准备安排我住宿,我对他说:“我想住到李敬慎家。”

  赵丹随即就让李敬慎来接待我。

  于是我就问起了他女儿生病的事。

  他说:‘三个女儿都住在内堂的阁楼,每天一到晚上就打扮得花枝招展。

  黄昏之后就躲在阁楼里既不开灯,也不出来。

  在楼下仔细听,能听到她们在与人说笑。到了天亮,不去叫她们就不能醒过来。

  而且天天不好好吃饭,人日渐消瘦下去。

  我也曾阻止她们梳妆打扮,可她们就闹着要跳井自杀,实在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对李敬慎说:‘请带我到小姐住的阁楼去。’阁楼的东面有窗户。

  我怕大门关了打不开,就先弄断了几根窗户上的横木,再拿东西顶住,看上去和原来一样。到了傍晚,李敬慎来告诉我:‘她们化完妆,回阁楼了。’到了一更鼓响,听见谈笑的声音。我拨开窗户,拿着宝镜闯进了阁楼,朝里面一照。

  三个女子叫道:‘杀我丈夫了。’最初什么也看不见,后来等宝镜把里面照亮,便看见一只黄鼠狼,有一尺三四寸那么长,全身光洁无毛;有一只老鼠也不长毛,居然有五六斤重的样子;还有一只壁虎,和人的手差不多大,全身长满鳞甲,颜色绚丽,头上长着两只半寸来长的角,尾巴有五寸以上,尾巴顶端有一寸左右是白色的。他们都在墙壁前死了。从那以后三个女子的病就好了。”

  “之后,我在庐山住了几个月,有时在树林里扎营,有时在草丛里露宿,那里豺狼虎豹多的不得了,但只要我拿出宝镜,就都吓得趴在地上动也不敢动了。庐山有个隐士叫苏宾,是个博学的知识分子,精通易经,能洞悉过去,预测未来,他对我说:‘天下的神物,肯定不会一直留在人间。现在世道纷乱,在异乡不是很安全,你手里拿着宝镜,可以自卫防身,但还是早些回家乡的好。’我不太相信他的话,还是按照原计划往北走。在走到河北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梦里,宝镜对我说:‘你哥哥对我不错,但现在我要离开人间了,想和他告个别,请你早点回长安吧。’我答应了。到了早上,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回想经过的这些事,觉得后怕,所以匆匆回来了。现在看见了哥哥,总算实现了诺言。不过我觉得宝镜这样具有灵气的宝物,恐怕也最终并不属于哥哥的。”几个月后,王绩回了河东。

  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镜盒中传来悲鸣之声,最初声音仿佛很遥远,而后渐渐变大,像虎啸龙吟一般声势磅礴,过了很久才安静下来。王度打开盒子一看,宝镜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