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的经济学 第三十五章 临清钞关
作者:黄立云的小说      更新:2019-02-26

  在《金瓶梅》里,临清是运河上一座码头,也是集散南北商品的商业城市,更是明朝的一个重要的关税机构所在地。

  西门庆的绸丝缎绢布等商品大都来之湖州、杭州、南京、松江等地,由水路运至清河必经临清,也就必须缴纳税银。

  政和七年(1117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值西门庆的生日,后生胡秀到家,报韩道国从杭州购10000两银的缎绢到了临清。生日又遇生意兴隆,西门庆满心高兴找到税务局的钱老板。

  第二天,韩伙计纳了税运货到家。西门庆问:“钱老爹怎么说,给面子了吗?”韩道国道:“全靠钱老爹这封信,10车货物少缴了许多银子。小人把缎箱两箱并一箱,3停只报了2停,都当茶叶、马牙香柜上税。通共10大车货,只纳了30.5两钱钞银子(此批货物价值10000两银子,税率仅0.305%)。具体负责人接了报单,也没有差人检查,就过关了。”事后西门庆派人给钱老爹送了礼物。

  同年九月初,来保的南京货船又到了临清,后生王显来家取车税银子。西门庆写书,差伙计荣海带上羊酒金缎礼物谢主事。吩咐:“就说此货过税,还请青目一二(多多关照)。结果只纳了100两银子(此批货物价值20000两银,税率0.5%)。

  此外,西门庆给蔡太师的生辰货礼,派伙计来旺去杭州织造一批衣物,经过临清纳税。苗青伙同船夫杀死家主苗天秀后,将2000两银的货物运到临清过钞关,崔本购2000两银湖州绸绢过临清都需要纳税银,等等。凡南来北往经过临清的都要纳税银。

  当年的西门庆、钱老爹、韩道国、来保等早已作古,西门庆的船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值得庆幸的是,至今临清钞关还在。

  临清始建于十六国后赵,取名临近清河之意。明朝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明永乐时(1403-1425年),因为漕运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临清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成就了它为运河水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造就它为商业都市。临清地处会通河(东平至临清山东段运河)与卫河的交会处。骤使临清成为“居神京之臂,扼九省之喉”的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一码头,成为贯通南北水陆要冲成为南连江南,中居齐鲁,北通辽东的商品集散中心。丝绸锦缎、南酒茗茶、贡粮银税、珠宝玉石、盐糖油醋、百货器物、糕点名品,药品器材、时令瓜果等像团队旅游,无不在临清成为匆匆过客。临清运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在交通运输枢纽设卡收税,是明朝通常的做法,因规定以钞纳税,故称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年)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年征税银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

  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还兼收货税。由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船税以载运商货之船户为征课对象。初期按运送路程之远近和船舶大小长阔、不同分等称船料,估料定税。宣德四年规定,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各段均每一百料纳钞一百贯;自北京至南京全程,每一百纳钞五百贯。后又以估料难核,改为计算梁头广狭定税,其标准自五尺至三丈六尺不等。

  宣德时(1426-1436年),全国河西务、临清、浒墅、九江、杭州、淮安、扬州的税收钞、商税,都大幅度增加。其中以临清增加最多,年征收本色钞1260万余贯,钱2520万余文,折色船料商税银83800余两。

  明朝的皇帝个个都像贪婪的貔貅。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年),钞关岁收钞2400万贯,当银12万两。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期,年收银大体维持在23万两。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钞关税收大幅度上升,至万历二十五年上升为33.55万两。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又猛增至52万两。大概是经济实力决定行政地位,孝宗朱祐橖于弘治二年(1489年)将临清由县升为州(金瓶梅曾也称临清州),算是对临清收税有功的奖励吧。

  万历二十七年,崇文关、河西务、临清、浒墅、淮安、扬州、北新、九江八大钞关,共收税额为34万余两,临清占四分之一,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商品这东西很奇怪,爱动不爱静。哪里热闹就喜欢到哪里,哪里方便就往哪里去。它总是喜欢到来去方便的地方。于是棉布、绸缎、生丝、鞋袜、帽子来了;粮食、糖、茶、药材也来了;还有瓷器、纸张、、铁器、锅、皮货、羊毛、辽东货(人参、貂皮、青黄鼠皮等)等,都来了。这些南来北往的商品像是旅游的过客,匆匆而来,又急急忙忙而去。可这不是免费旅游,每次旅游都要交下买路钱,这便是纳税。例如棉布,主要转销北边军队之用。绸缎主要是供京师和转运蒙古等地。销售量最大的是粮食,年销售量在500万石至1000万石。

  临清人好客,为了方便商品的旅游,动用了一切资源,盖起了漂亮的商店,建了宽敞的街道,还有旅馆、饭店、仓库,同时还引进丽春院、暗窠,时不时还要美容市场一下。用今天的话就是筑巢引凤。

  嘉靖至万历时期(1522-1620年),其商业最为繁华。嘉靖时扩大城墙,总计“城固币逾三十里”,方圆20里都成为商业区。

  万历时,临清有数据可查的商店:缎店32家、布店72家、杂货店65家、瓷器店20余家、纸店24家、辽东大店13家、粮店、典当百余家、客店大小数百家。可见临清商业规模之大。第九十二回对临清是这样描写的:“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书里所描写情景与历史资料基本相符)。

  商品不仅喜欢旅游,而且更喜欢表演。现在临清的舞台已经搭好,来吧,商品,随你多少,任你表演。

  明朝后期,临清为北方最大的一个商业城市,远比清河县繁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没有旅客,过路费(钞关)也就免了,超过完成了历史使命。

  历史如流水,人物如流星,唯有古老的临清运河钞关还静静的立在临清市城区的一条巷子内,这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系国内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隆庆元年(1567年),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厅堂坊舍室400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6米,达4万平方米。

  现存的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

  当年的临清运河钞关是一只巨大的貔貅,如今是一面镜子,以其遗存文献最多、最丰富成为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运河城市发展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宝库。

  历史的变迁让一座城市从繁华走向宁静,临清钞关见证明清两朝的历史变迁。当年喧嚣的钞关归于沉寂,浮华变得恬淡。青砖灰瓦,沧桑面孔,朱红大门,恢弘文字,百年老槐,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的600年传奇经历。

  它告诉人们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挖掘运河的百姓,是无数农民、船民、牧民,是运河上来往的商贾、孤灯下苦读书的学子、骑马驰骋战场的士兵、织布烧窑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