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文明祖师 汉朝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宣武中兴(下)
作者:穆无畏的小说      更新:2021-01-26

  可以说刘洵的运气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既汉武帝刘彻以来汉朝最会打仗和开疆扩土的皇帝。

  西陲之羌,盘踞青、陇,民风剽悍,勇猛好战,策应匈奴,扰我边疆。宣帝遣赵充国讨伐,两年完全平定,因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也就是西域都护设立的那一年。

  汉武帝刘彻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汉武帝刘彻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

  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刘洵在位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刘洵得知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

  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公元前61年春,汉朝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刘洵意欲起用赵充国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高龄,可以说赵充国很有可能死在平叛的刘路上,这不用怀疑,在汉朝的医疗卫生环境下,将军难免阵前亡并不是危言耸听,随后刘洵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道:“没有超过老臣的人了。”

  刘洵又派人去问:“将军估计羌虏会怎么样,应当使用多少人?”

  赵充国答道:“老夫以为百闻不如一见。军事情况难以遥测,臣希望赶到金城,制定出作战方案后上奏。然而羌戎只是弱小的夷族,违反天意背叛国家,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给老臣,不要担忧。”刘洵想了想后笑着答应了。

  于是,赵充国以古稀之龄督兵西陲。他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罕、开羌,瓦解羌人各部落联合抗汉的计划,欲等羌人困顿之时再攻击。此时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请击罕、开羌,赵充国表示反对。

  百官商讨后都认同辛武贤,刘洵遂下书责备赵充国。赵充国再次上书详陈利害,建议先诛先零,被刘洵采纳。先零羌逃走,死亡被俘者众,罕羌前来归顺。

  公元前61年秋,刘洵赐书赵充国于十二月攻打先零羌。赵充国坚持上屯田奏疏,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赵充国的奏书每次上报,都要被交给公卿大臣讨论。刚开始赞同赵充国计策的人有十分之三,中期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刘洵下诏质问先前说赵充国计策不好的人,他们都磕头认错。最终刘洵同时采纳了赵充国屯田与辛武贤、许延寿出击的建议。

  公元前61年冬,刘洵诏令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中郎将赵印出击西羌,斩首并降敌共八千余人;赵充国俘虏五千余。宣帝诏令撤军,只留下赵充国屯田。

  公元前60年夏五月,赵充国奏疏被许可,整顿军队而返回。同年秋天,羌人若零、离留、且种、皃库一同杀了先零羌的首领犹非、杨玉,同其他首领弟泽、阳雕、良皃、靡忘一起,率领煎巩、黄羝部落的四千多人投降了汉朝。汉朝遂设置金城属国来安置投降的羌人。西羌遂定。

  而刘洵在位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认真总结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汉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

  刘洵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公元前66年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豪强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刘询继续奉行了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

  公元前73年,刘洵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

  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公元前55年,他下令减少天下口钱。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1算减30钱。公元前51年,又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400万斛,每年就需用6万人的劳力。

  他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后,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一下就减省关东多半的漕卒。在刘询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刘询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低价,如此刘洵一朝就基本摆脱了楚国的低价粮食倾销,在刘洵看来虽然越国粮食廉价,但是将大汉的农业和身死存亡都绑在一个国家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