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文明祖师 汉朝篇 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庄
作者:穆无畏的小说      更新:2021-01-26

  PS:卷首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大家的推荐票,这书也就免费了,我会为了大家继续支持下去的,当然了新书已经在准备了,到时候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而刘庄还注意整顿吏治,对地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察和黜陟。从慎重选举官吏着手,对吏治进行整顿。

  永平九年(公元66年)又“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规定出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在选官用人上,刘庄严令杜绝权门请托。他的姊妹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

  刘庄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此外,刘庄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从而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刘庄提倡节俭,宫廷生活不尚奢侈,一时之间,上行下效。

  所以,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两千一百多万,至刘庄统治后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三千四百多万。

  而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我们听说过,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皇帝我们也听说过。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你是否听过只爱学术,不爱美人的皇帝呢?这样的皇帝还真有,他们就是东汉的第二代领导人刘庄和第三代领导人刘炟。你可能会非常奇怪,作为一个皇帝怎么会如此热衷于学术呢?

  其实啊,这一切都源于东汉帝国的开国领袖刘秀。俗话说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刘秀还就成了。刘秀起初的时候是位太学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秀才,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后,终于建立了汉家王朝的第二帝国——东汉(也就是现在的西汉)。因为自己是个儒生,加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使得儒学在汉代极为辉煌。尤其是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有意要加强软实力建设,把国家打造成一个文化强国。经历了第二代领导人刘庄的过渡,到了刘炟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学者型皇帝。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刘庄不仅是位称职的皇帝,还是一位专业的学者。专业到什么程度呢?他亲自跑到称为“辟雍”的国立大学去讲课,可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政治奇闻了!

  刘庄之所以能当上第二帝国的领导人,那还真是有两把刷子的。首先,他很聪明,聪明到什么地步呢?《后汉书》说他“十岁通《春秋》”。说起来还是他的导师牛,他的导师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桓荣。刘庄跟着导师系统的学习过《尚书》,这比起他的爷爷来说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了。刘秀当年只是“受《尚书》,略通大义”,而他则成为了《尚书》专家。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孩子的文化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培养一个书香世家至少要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你看看,人家皇帝富有天下都那么勤奋好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这位学者型皇帝在即位两年后,亲临“辟雍”,举行儒家盛大的射礼。七个月后,再次来到“辟雍”,举行敬老大礼。他不光是嘴上讲,还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学术实践。这个敬老大礼的核心就是敬事“三老五更”。

  所谓的“三老”是指县乡两级负责教化的官员一般由50岁以上的长者担任。战国时期,就已经设立该官职了。所谓的“五更”是指在国家公职部门退休下来的老干部。汉帝国推行“孝治天下”,所以尚老之风极为流行。

  而这位学术皇帝表现的确实是风度翩翩,措辞十分的谦逊。他说:“眇眇小子,属当圣业”,真的是谦逊至极。接着又说:“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还说让各地的官员抚恤孤寡老人,以表达皇帝仁怀天下的情怀。

  这可是第二帝国的一次文化盛宴,引来了数万观众。这些观众里有官员、学者、富绅还有那贩夫走卒和引车卖浆者流。

  这次学术盛宴到底是如何举行的呢?是皇帝一人的独角戏吗?当然不是。而是以皇帝带头向其师父桓荣提问,这可是没有提前准备,都是现场随机提问的。但这位桓荣老先生不愧是闻名天下的学者,尽管有很多人向他诘难,但他都对答如流。这次文化盛宴可真的是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连皇帝都这么热衷于学术。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这样使得整个天下都开始重学,连匈奴单于都派遣自己的儿子前来洛阳城留学。

  在国力增强的基础上,刘庄积极经营边疆,与北匈奴争夺西域。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因忙于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社会秩序,无力经营边疆,对西北地区暂时采取羁縻政策。到了永平末年,国势强盛,刘庄乃改弦易辙,变过去的消极羁縻为积极经营。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庄派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率兵驻屯凉州,以为经营西北的准备。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春,刘庄命窦固、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率军出酒泉,大败匈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守伊吾卢城,并遣假司马班超等率所部吏士三十六人,先后在鄯善、于阗击败亲匈奴势力。“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击败北匈奴于蒲类海后,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龟兹、车师,恢复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