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把刀 第二百四十四章 格格不入
作者:三世枕上书的小说      更新:2019-05-21

  十一月初三上午,旅顺口,金州中左卫。

  南城外由一连鸟铳兵看守,北城外,五十门野战炮排成一排,杨家军亲卫团跟一团三营列阵百步之外。

  “啪琅!!!”海浪轰然砸在北城东面城墙上,碎裂成大片浪花,不甘心的落回到海面。

  十门炮舰在北城外海域不停游弋,“哧哧~嘣嘣嘣!!!”

  二百门重炮轰鸣,二百颗炮弹集火射击北城外海面其中一艘福船,“咔嚓!!!”

  这艘能容纳五百人的福船当即多了近二百个大小不一的洞口,缓缓没入海面。

  “乖乖,太,太猛了。”

  城头上,一群明军吐吐舌头,他们被困在此已经有月余,很多人其实已经萌生退意,那反贼早说过,可以让他们安然离开,可他们上司,东江镇游击张盘不知怎么想的,死活不答应,看看吧,人家不耐烦了吧,一击啊,一艘福船就被轰烂了,他们可就只有五艘福船啊,啊,现在四艘了。

  西城头,张盘跟都司朱昌国脸色难看的看着远处那几十门大炮。

  “他们这炮这么轻便,必定打不远。”朱昌国给张盘打气,也给自己打气。

  “有人来了。”张盘没接话,看着城外一骑走进。

  “我家老爷有话,张盘,朱昌国,你们两人要是再不识抬举,城里一干人等,鸡犬不留!现在,给老子滚下去,看看老子的火炮!半个时辰内,出城投降!话已带到,两位,别给脸不要脸,我家老爷已经很是慈悲,出城投降,保你们平安到天津,现在下去吧,省的一会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咱们还是下去吧。”

  “……好。”

  “哧哧~嘣嘣嘣!”

  很快,轰击三轮,城内,张盘朱昌国跟其他人都是看的目瞪口呆,一波波铁弹划过半空轰到城头,叮当作响。

  “原来他们真的是手下留情……”张盘心头一丝侥幸彻底熄灭,看了看左右手下,俱是一脸丧气神色,这火炮真的是超出他们的常识,怎么会打的这么准,打的这么快?特别是这快,匪夷所思,不到半刻钟,三轮炮击,他们印象中,这大炮可是要小半个时辰才开一炮的,还打的不一定准。

  一刻钟后,北城投降,两刻钟后,南城投降,四艘福船载着密密麻麻三千明军扬帆启航,目标,天津。

  自此,旅顺口到镇江堡沿线,镇江堡到凤凰城,全部成了杨家军的地盘,只不过这些地盘都没有农户,庄稼地暂时舍弃,山咚那边实在缺人。

  马学风率一团一营并五十门野战炮坐镇凤凰城,二营一连坐镇镇江堡,二营二连坐镇绣岩城,三连坐镇宽甸堡一线,三营坐镇旅顺口,这样一来,北,南,东,掐住西面的后金。

  而葛福带领的三团全面接管朝鲜防务,海州,仁川,济州岛各驻扎一个营。

  山咚四府,兖州府南北由三团长李涛驻扎,最没存在感的就是四团了,以连为单位,驻扎在青州府登州府各要道,四团只配备人手一根长矛,连俞家刀都没配齐,只作为地方常规部队,维持秩序,四团长宋涛也是老家丁了,老实沉稳,可也是郁闷,实在是没他用武之地啊。

  十一月初三下午,杨天带着亲卫团,回家。

  “小子,你就不怕奴儿哈赤再打过来?”

  “老伯,我相信我杨家军的实力,他要是打到凤凰城或者旅顺口,以我杨家军的实力,一个营守城绰绰有余,如果他不想早死的话,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退守,建城。”

  “……还真不是大话,实话。”

  。。。。。。。。。。。。。

  天启四年十月十五日开始,京城官场跟士人圈子对大明联金打山咚那反贼一事,抖得起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那奴儿哈赤乃奴酋,后金乃蛮夷之辈,要是让建奴入了关,怕是后患无穷啊。”

  “子耳兄说的极是,弟也是这么认为。”

  “柳大人,此事为今看来,还需细细推敲,那后金处心积虑派大军进关,以本官看来,必有阴谋在身。”

  “王大人所言极是,本官也是做此想法。”

  纷纷嚷嚷,京城民间百姓被弄糊涂了,前几天还在一直强调那山咚反贼二郎神为祸大明,大明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联金,给那反贼雷霆一击,这又是怎么了?

  “娘了个逼得,要不说这当官当官,官字两张口,上面有口不说,下面那口,咱老百姓用来放屁拉屎,那些官用来吃屎吃屁,自己拉的放得没几天又吃回去了。”

  百姓们再怎么议论,对朝廷也没什么影响,只是他们有的去买米,突然发现涨价了。

  原先一斗米价七十文,现在成了七十五文了,据小道消息,这米价近期内还会再涨,消息三天之内传遍京城内外城,一时间,各大粮店门口,人山人海。

  可惜的是,各大粮店纷纷关门歇业,这些店铺背后的东家是那些皇亲国戚权贵文官,对这种倒卖转手短期谋暴利的事做的驾轻就熟,那反贼不是在运河上收税么?没关系,羊毛出在羊身上。

  “嘿嘿,这么一来,反而能大赚一笔。”

  官场,士人,百姓,百姓且不去说他,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不会跟朱由校说实话,这眼看要发财的事,怎么能告诉你这个皇帝呢。

  至于官场士人的议论,王体乾还是禀报给朱由校,毕竟那运河扣货收税受损最重的是那些东林党。

  “嗙!!!”

  一只肤色白皙的手猛地拍在桌面上,朱由校负手在御书房来回的踱着步,听了王体乾的报告,他自是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无君无父,就因为那区区‘钱财’,他们竟……”

  朱由校这几年历练,不说别的,对朝堂那些官员的嘴脸还是看的很清的,不就是因为那杨天把他们过运河的私货给扣了,一群蝇营狗苟之辈,就为了那区区自家的私利,就置国家大事于不顾,那漕粮,不也是被那杨天收税了?朕都忍了,只等那一天来临,这些,这些朕的臣子,竟要拆朕的台!

  越想越怒,朱由校抬起手来想喝骂些什么,末了却只是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他不能把这些官员怎么样。

  “那一天,快来吧……”

  他只能暗暗期盼着。

  话说两边,自十月二十日开始,登州府城为起点,一百艘乌篷船,经四府水系,游街四府,这次,不是那明军俘虏,而是人头,密密麻麻堆在一百艘乌篷船上的近两万颗人头。

  “呀,好吓人!”

  “嘁,人头有什么好怕的,俺在辽东逃亡的时候,遍地死尸见得多了,咦?金钱鼠辫?女真狗?俺看看,……真的是建奴!这衣甲,正黄旗,镶蓝旗,正红旗,正白旗,哈哈哈,真的是建奴!死的好哇!呜呜呜,呜嗷!!!儿啊,你看见了没有?有人替你报仇了!呜嗷啊~”

  半月时间,四府民间百姓再次沸腾,他们的保护神,二郎神老爷,杀了两万建奴啊!特别是那些辽民,更是激动的热泪盈眶,终于有人,为他们报仇雪恨了。

  “各位父老乡亲,咱们老爷这一战,打的是那奴酋奴儿哈赤亲自带领的大军,一战,一战啊!打的那奴酋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哎,你们是不知道啊,建奴跑的那个欢实,就跟那狗似的。”

  “哈哈哈哈哈。”

  “二郎神老爷还在辽东救助那些受难的百姓,他让我们给大家伙带话,三年之内,我杨天,必定带你们打回辽东!”

  “打回辽东!二郎神万岁!二郎神万岁!”

  宣传队一路宣传,四府民间百姓更是对二郎神,对天朝有了认同感,不管是汉人,蒙人,还有那些战败部落的女真人,他们心中,对二郎神,对天朝的大义名分,越来越有了清醒的认识。

  “家国天下,老伯,明军,后金,俱是败于我手,我的国家,根基是百姓,对百姓真的好,宣传那些大义名分,他们才会认同,”

  快到家了,杨天给沈有容解释着他的治国方略:“明朝的根基是那些士人,他们根本就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呵呵,读书,科举,一朝得魁,从此成人上人,可以享受一切能享受的特权,打压一切危及他们统治的事物,武人,匠人,商人,医者,尽管他们有人也读书,但他们不是那些八股文的崇拜者,他们有各自的其他所长,那么,必定会被那些正统八股文士林所排斥,”

  说到这里,杨天顿了一顿,让老人消化下这番话。

  “哒哒哒……”

  车厢外面,马蹄踏声,马车平稳的走在回家的路上,老人沉思良久,方开口道:“你的意思是,统治阶级可以有读书人,但不能是那种好大言,远实务的那些八股文人?”

  “对,我来到这,哦,我在这里活了这么多年,发现明朝这种唯有读书高,变态扭曲的思想太重,读书不是为了享受朝堂上那百万分之一的特权,我认为,读书是为了长大后的实务做铺垫,读书后,踏实做事,做各行各业,各行各业肯定会越来越强,良性循环,一个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强盛,您老也看见了,匠人的发明,比如我的六弟七弟,他们发明了手雷,改良连环弩,改良火炮等等,他们让杨家军超脱于这个时代任何军队之上,再比如医者,我发现医者在明朝地位真是低贱的可以,那些正统读书人根本就不屑学这些所谓‘奇技淫巧’,可正是这些奇技淫巧,推动了我中华自尧舜以来的文明进步,进而推动了我汉文明的进步,没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发明,又怎么会有现在这些读书人那舒坦的生活?可你看明朝这种体制,不,应该说自宋朝到现在,越来越不重视这种奇技淫巧,宋朝多少还重视比如医者,到了明朝您再看,除了正统读书人,其他全是下贱之辈,可正统的读书人会去造枪炮么?他们会去医治百姓么?他们会改良耕地,多产粮食么?他们不会,他们瞧不上,他们只会为了特权努力的向上爬,等爬到顶点,会努力的维持他们的特权,维持这种制度,这就是恶性循环了,那些各行各业都被打为下贱行业,下贱之人为了向上爬,他们不会再去搞发明,而是走那条所谓正统的道路,到最后,您老想,这个国家除了皇帝跟那些正统读书人,还能剩下什么?”

  杨天一口气说了这些,老人听得若有所思,是啊,还能剩下什么呢?都下贱了,这军队还会有什么战斗力,二百多年的大明啊,就是个正统读书人向上爬的过程,到了现在,他们终于爬到顶点,其他人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可大明,也就完了。

  “怪不得你不用这些正统读书人。”老人明白了。

  “不错,老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高高在上惯了,我要是开了头,用了他们,这些人别的不会,那党争政治玩的却是很溜,我承认,玩这个,我不是对手,所以,我要亲自建造一个人人都能上进的国家,而不单单只是,‘读书人’。”

  格格不入!

  老人会心之余,给了眼前这小子这四个字评语,他跟明朝,跟后金,跟老人所知的所有政权,都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