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1989 第一章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9-03-27

  看完电影《解忧杂货店》,还是有感触的,并不是电影有多好看,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更喜欢看小说,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充满想象。小说是去年4月份在崇市参加业务集训的时候看的,情节和内容确实已经模糊了。电影的感触在于那写信的交流方式,这就让我想起了昨天在网易邮箱里看到的几封邮件,是高中时期写的,里面有提到关于写信的事情。

  看着邮件里的字迹,仔细的往回记忆,也还是能记忆出很多事情来的。很多以为已经忘记了的事情,在触及旧景旧情的时候,也总是会不经意的漂浮在眼前。比如我的开始写信,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从初中时候开始动笔的,那时是写给初中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的。上高中后,与老师的书信交流也还是常有联系着的,不过在高中的时候,我写信对象也多了一个人,也就是网易邮箱里,提到的关于写信的事情。

  2002年9月份,初一开学的时候,开始关注她的,并在2003年1月6日的那一场雪,开始喜欢上她的,很纯洁的友谊,从来就没有过邪恶的想法。2005年7月份,从初中毕业后大家也都考上了高中。在9月份,我们也都成为了真正的高中生,但是并没能在同一个学校,也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写信的高中生活。再后来我也用上QQ和邮箱之后,我们就不再以写信联络了。虽然这些互联网的交流方式方便快捷了许许多多,但是我对那段写信的日子,却一直都铭记在心,对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高中写信生活,始终是无法忘怀。

  确实是难忘呵,那一段如知如醉青春梦幻。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高中生活,是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结束的,一共四年时间,虽然比别人多读了一年,但也没能考出个好分数。别无选择,只得去北海呆了三年,原因也很简单。只因为我喜欢大海,就是想去看一看海,其次就是北海的学校里,也有我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可以供我选择。

  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有因也会有结果,有果也会有原因,因果相生也会轮回的罢。我之所以会选择计算机的专业,和下面我记忆起来的这些过往,也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虽然不是必然的选择因素,但是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的选择和决定。

  也还记得高中的前三年,当其他人都已经用QQ进行交流了,然而我的交流方式却还是靠写信。从那时候起,我就和同龄人开始脱节了,当别人都在感受计算机带来的、新的交流喜悦的时候,而我却对这计算机这一新鲜事物(当时对我而言还是很新鲜的)极为反感。因为每当周末来临时,好友总会邀约而去网吧,看到网吧里的景象,就让我感到十分厌恶,厌恶得我掉头就想走,但是好友邀约而来,碍于情面又不好独自离开。

  无奈只得和好友一起进了网吧,网吧里人群爆满,比那节假日里的超市还要拥挤。如若这网吧来的人和超市里的人群一模一样,那么我也不足为奇,更谈不上厌恶之感。然而我见到的情况并非这样的,在网吧里我看不到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也看不到已经中年了的叔叔阿姨,更看不到还坐着在小推车里的小孩子们。

  二十、三十出头的哥哥姐姐们倒是有,但是并不多,这不多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他们来到网吧时。网吧里的位置已经被一抢而空,只得另寻欢乐去了。毕竟那时电脑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虽然已经谈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二、三十岁,还在城里打拼赚取生活费的哥哥、姐姐们来说,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还算是相当奢侈的想法。

  这被抢而空的位置,就是被我们这些十几出头的愣头青,还在围墙里接受祖国教育的中、小学生们捷足先登了,这一排排电脑座位上,坐的就是这些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蛋,他们聚精会神,十分忘我,男同学的显示器里大都是游戏的画面,而女同学的显示器里多是韩剧或者日漫,那右下角的QQ小图标也总不停的闪烁,有的一看到信息闪烁,立马就打开来看,仿佛是在等待情人的消息一样迫不及待,有的则不急于理会,照常在玩手头上的事情,有的则直接把QQ给退了下去,或许是影响到玩游戏或者看剧了。

  还有的位置烟雾萦绕,把傍边的女生呛的直咳嗽,烟瘾比较大的男同学甚至会把坐在旁边的女同学给呛跑了,然后站在身后的小学生终于是寻得了机会占得了位置,再然后就急忙呼喊着傍边的小伙伴快去柜台交钱,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小学生们在千等百待的时间里,终于是可以和中学生一样,尽情的投入到那些能够忘我的游戏里去了……

  对于这些上网、聊QQ、看韩剧、看日漫、玩游戏都不感兴趣的我,来网吧也只是陪好友过来坐坐而已……交了钱,打开了电脑,然后呆坐在位置上,打开千千静听的音乐播放器(那时候还是很流行千千静听的),带上耳机,就安静的靠在座位上闭起眼睛,安安静静的听起我的音乐来了。

  对于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对我来说,应该还算是新鲜吧,对于那些从小就在城里生活的同学们,估计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毕竟我是从村里来到城里上了高中之后,才真正开始接触这电脑,懂得互联网这东西的。虽然初中时候,乡里也已经开有两家网吧。然而那时的我,对于这些正在所谓流行的新鲜事物还真是一点不知晓。更谈不上有兴趣和迷恋了,有兴趣的就是街头小巷里的电子游戏厅和桌球室最让我感兴趣。

  对于这些于他人而言已经是不太新鲜的东西,对我来说还是一无所知的新玩意,我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那么热切的殷盼和极大的热情。带的是一种既慌张又忐忑的心情看待这些新玩意的,生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又想从这新事物里获取我渴求的所谓知识。就是这一份慌张和忐忑的心情,让我对网吧、对互联网、对计算机,一直心存排斥。再加上看到同学们痴迷游戏,沉迷于电脑屏幕前的景象,故每次去网吧时,心里也总是特别不舒服,也就只会打开音乐播放器放放音乐而已。

  对电脑以及互联网如此深恶痛绝的我,在高中毕业进入大专院校后,竟然还能去选择计算机的专业,有时候我都会惊讶于我的选择。前面也有说过,世上是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的。纵然当时有多愤恨,后来的选择也就会有多热爱,因果相生爱恨交错的罢。其中缘由,也只得是我的记忆慢慢清晰可见时,才能娓娓记载出来的了。现在,也就是此时,也只能先去记载一些,曾经让我很感兴趣得无比热爱,此刻的记忆也还是十分清晰可现事情罢。

  是的呢,对于如何去适应这些新玩意新事物,是已经够让我心烦意乱的了,电脑、互联网这些东西没能给我带来乐趣。但是我也自有能让我兴奋的东西,那就是阅读,喜欢各种各样的阅读,对于阅读最是爱不释手的感情。

  喜欢阅读,喜欢读书,则是在初中的时候,在一位政治老师引领下喜欢的。然而喜欢的书籍,也并不是课堂上的教科书之类,倘若我对教科书如对其他课外的书籍一样感兴趣和极大的热情,那么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高考,我也不至于两次都是那么一点分数,也不至于落得去北海看我喜欢的大海了。

  喜欢读书是一方面,然而想要购书的话,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高中的生活费并不多。新华书店或者宜县桥头的两个稍大一点的书店是不敢去买的,但是会经常过去看,反正又不用花钱,书店老板的眼神即使带着鄙夷,但也奈何我不得。

  能买的书呢,也多是地摊上十元一本的书籍比较多,虽然都是些盗版或者陈旧的书,字迹却还可辨认,而内容也基本无缺,要想和新华书店里的一样舒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一分的钱也就只能得到一分的货,凑合着看倒还是可以的。在这高中的这四年时间里,竟不知不觉的在地摊上买了好几大箱的书籍。回到家时还常常遭到父母开玩笑似的数落,笑就笑罢,付之一笑,也就无所谓事了。

  之后也就能安安静静的,从我的纸箱里抽出新近买下的书,聚精会神的就躺在床上翻阅起来,任由他们笑话去吧,我就独乐乐的活在我书本的精神世界里。在我购买的那些地摊书中,在这些文字堆积起来精神世界里,映像最深刻的,还要属鲁迅先生那本精选集里的内容。先生描绘出来的种种幻像,刻画出来的各种人物,还有那些尖酸刻薄、尖锐苛刻的思想论点,也是陪伴了我好多年,毒害了我好多年,让我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不能自拔。

  后来到了北海,北海的几个较大的书店也经常去逛,依如高中那个模样,也只是去看看,就是不买,确切的说还是不敢买。因为那时花的还是父母的钱,怎敢花费在这些多余的奢侈品上呢。幸好的是,在北部湾广场的长青路的那条烧烤街的街头,还是有地摊书可买的,这些地摊的书籍才是我敢下手的地方。

  每当周末到来的时候,也必定会去那里逛一圈,淘几本感兴趣书本回来。因为大专的生活费已经比高中时的宽裕得多。买的书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只要是感兴趣的就敢下手,管不得它三七二十一。然而买回来的书,也都是随便翻个一两页就丢了,也已经没有了中学时的那种耐性,任由他人怎么去笑话,就只顾着自己想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上大专后的心情,确确实实就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就是,开始为着钱的事情发愁了,为着那个自认为能够挣大钱的幻想出来的事业发愁起来了,在这样的心浮气躁的心理环境下,怎么能静下心来去好好读书,定下神了好好的看书呢。确实也是呢,那个二十出头年纪,还是太浮躁了,做起事情来也容易三分钟的热度,三分钟的温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