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很皮 考证功课:建文帝朱允炆
作者:湘小匪的小说      更新:2021-03-28

  要了解“靖难之变”的始末,我们不妨由建文帝说起。

  建文帝原名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孙。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明史恭闵帝纪》)

  朱允炆天资聪颖,为人勤奋好学。尤有进者,他能对父亲尽孝(年方十四,便昼夜不离侍奉病危的朱标)。这令明太祖对他刮目相看。

  帝生颖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明史恭闵帝纪》)

  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病离世,太子之位悬空。明太祖为了防止宗室诸王心生争夺之意,其于是决定由允炆“子承父业”,在九月立允炆为“皇太孙”。

  帝生颖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侍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明史恭闵帝纪》)

  鉴于宗室诸王多为允炆的长辈,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下令重新制定“诸王见东宫仪制”,规定朝见后太孙于内殿必须对诸王行家人礼。

  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明史恭闵帝纪》)

  太孙为人宽大仁厚,这从他着力减省刑狱可见一斑。

  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明史恭闵帝纪》)

  他又向太祖提议修改刑律,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改定《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

  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明史恭闵帝纪》)

  太孙之德行赢得万民称颂。然而,从另一方面观,此不免流于仁弱。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未几,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明史恭闵帝纪》)

  建文帝一方面恪守礼法,葬太祖于孝陵(位于今天南京紫金山)。

  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明史恭闵帝纪》)

  一方面循名责实,选贤与能,裁汰冗官,省并州县,以节省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明史恭闵帝纪》)

  在众多官员中,建文帝尤其重用齐泰、黄子澄。

  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恭闵帝纪》)

  以及儒生方孝儒。

  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明史恭闵帝纪》)

  惟此三人只知谈论高远的理想/时局之梗概,却不懂得细心安排各项具体部署。此卒之导致建文帝错误“削藩”,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