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寒门 第12章 生意
作者:北京懒龙的小说      更新:2019-04-10

  随后的渔猎收获渐渐稳定,鱼笼地位已经上升到第一位,保持在每天4到5斤小杂鱼的成果,捕兔下滑到第二,主要是成绩太不稳定,有时3只,有时一只也没有,平均为每天一只的水平。母亲王秀对此却满意的不得了,但新的问题冒出来了,在晚饭例行家庭会议上,王秀双手一摊,干脆地表示道:“油快没有了,以前存下的油票已经全部用光。”

  1953年10月,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11月又对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国家粮食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购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以,粮食部没有印发全国通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门自行印发的。在省一级粮食部门印发的油票中,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陕西、安徽、湖北、宁夏、山西、贵州等11个地方。如:SH市从1954年3月便开始采取以人定量、计划发票、以票限供的办法,将食油票证发放到居民手中。TJ市从1954年开始对食油实行凭票、凭证定量供应。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凭票购买日用必需品的历史很陌生,早已忘却或者模糊,他们的父辈离饥寒只差一张票证的距离。

  如果没有油票,只能花高价买黑市油,事关吃饭大事,宋在经是一家之主,别人可以不管,他却没有推脱的余地,只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宋在经抓抓头,他大致能算到,每天处理4斤半鱼,每月那点油票哪里够用,他心也大了点,让王秀把小鱼都油煎焙干,家里现在已经攒了一百多斤小鱼干,兔子也熏好了十几只,兔子虽然不怎么费油,但每天还要炒菜,倒应该差不多用完了,

  宋在经现在也没有多少办法,不过他是这个家庭的一把手,只能由他来解决,他在屋子里面转了几圈,还是只有把鲜鱼处理掉。

  都拿去送礼,老婆和三个孩子非造反不可,还是算了,宋在经想了想,去菜市场卖鱼虽然有损光辉形象,也只能勇闯一下,顺便缓解一下经济问题。

  想到这里,宋在经对王秀笑道:“做鱼最费油了,要不早上我去菜市场卖鱼?”

  王秀知道他要卖鱼,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连声道:“那不行,要是被学校知道,提拔的事就得马上黄了,要不让宋燕去吧,就是女孩子有点不方便,要不多补偿她点?”

  宋燕对每天处理小杂鱼早已深恶痛绝,一听有望摆脱困境,还能有些好处,哪里还怕卖鱼丢脸,连声说道:“我要去,每天就这么几斤鱼,我一会就卖完了,不过要先说好,卖鱼的钱我要一半,但是家里每天买菜钱我包了,当然是包买青菜,买肉和蛋什么的不算。”

  宋义也在边上计算好处,每天4斤多鱼,鱼价是约4毛钱一斤,再加上一只兔子,大概要卖几块钱,就是比较费时间。这些的收入都归家里,年前就能有200多块现钱,有钱就好办事。他已经计划好寒假要做点事情,对于姐姐宋燕他另有想法,每天菜市场零打碎敲,对宋燕今后发展规划没有什么好处。

  宋义想好后说道:“我来卖吧,保证不耽误学习,而且卖了也不跟你们分赃,最多落点好处办事用,现在就可以开始。我准备卖给饭店,姐姐你和小温姐说一下,她叔叔不是在饭店当厨师吗,等卖完钱回来,你和妈妈也花点钱改善一下穿衣问题。”

  宋在经犹豫了一下,摇头道:“国营饭店管事情的人太多,还是我去吧。”

  宋在经其实也会来事,很多求人办事的关节窍门也是懂的。宋义却嘿嘿笑起来,说道:“赚国营饭店的钱,等于是挖墙脚,小孩子反而比大人好办事情,等搞不定你再去。如果事情传出去,你就说小孩子胡闹,卖点鱼买糖吃,你什么也不知道。免得有眼红的人抓住把柄,出去乱说,要是传到学校,可能对你提拔不利。”

  宋征有些愤怒,他万分不解这些人的心思,就算做生意有千般不是,老百姓卖点东西又何罪之有。宋义赶紧劝道:“所以说要考大学嘛,我只说是可能而已,只要你考上大学,以后混个官当当,我们就不需要卖鱼了。”

  “已经有一百多斤鱼了,再多了,家里也快不好存放,要是放弃这个营生,又怎么能甘心。”

  “不必担心,庆安不是也有几家私人小饭馆么,不行卖给他们就是,几斤鱼的事情,值得这么伤脑筋。”

  宋在经叹气道:“你当初要这么多铁丝做套子和鱼笼,肯定是知道家里吃不完的,我才想通这点,你应该是早就想去卖东西赚钱了。”

  宋义忙赔笑道:“什么都瞒不过老爸,不过也应当看到我阳光的一面。既然事情交给我来办,保证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你不会增加鱼笼吧?来年河里的鱼一定要少很多,你这可算把喜欢钓鱼的人给坑了。”

  “再增加一倍,一共八个鱼笼就可以了,再多你和哥哥也忙不过来,以后套兔子由我一个人负责,多赚点钱把日子过好。”

  其实宋在经不知道,对河中鱼虾伤害最大的,并不是网鱼或者电鱼,而是农药和其他污染,破坏了鱼卵的生态平衡,从根上消灭了河鱼生存的基础。前世1996年宋义回到庆安看望姐姐宋燕时,他惊讶地发现,潦河还在那里,但却不再是他梦中魂牵梦绕的潦河了,河水依旧清澈,但罕见鱼虾,死气沉沉,失去了鱼虾等水中精灵,河流还能叫河流吗?

  说到赚钱,宋在经终于提起点情绪,说道:“我想过了,咱们现在也不需要太多钱,够用就行了,重点是我能当个小官,你们兄弟两能考上大学,再找个好单位,宋燕也有个工作。”

  宋义微笑着附和:“你说的对,我们都听你的。您当领导之风范已有大成。”心里却连连叹气,没有钱,电视机在哪,冰箱空调洗衣机在哪,还有车子房子女子呢?父亲宋在经还是层次太低,没有接触到中国最幸福的那帮人,想象不到幸福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唉,穷人的孩子天生就是房奴的命。

  说干就干,宋义马上行动起来,小杂鱼的市场价是4毛一斤,野兔价格波动比较大,差不多1元多一斤。小温姐的叔叔回话说,收没有问题,只是价格上不去,鱼给的价格是2毛一斤,野兔倒还可以,给的价是1元一斤,就是还要打点,国营单位,你懂的。宋义骑车来到了先前看到的那家私人饭馆,饭馆很小,只有四张饭桌,老板又瘦又矮,正趴在桌子上睡觉,看来人是个孩子,头都没有抬,照睡不误,好像来人是空气一样。

  笃笃笃,宋义敲了敲桌子,彻底敲走了老板的睡意。

  “干啥?啊呀!”老板有点恼火,直到眼前出现了一只毛茸茸的兔子。

  “哪来的?坐,坐。”说完,老板还用抹布擦了擦桌子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宋义看了看,那抹布油腻腻的,好像比桌子干净不了多少,不过,现在不是计较的时候,他一屁股先坐了下来。老板态度殷勤,开局不错,宋义笑眯眯地说道:“老板贵姓?这兔子怎么样,能看上眼吗?”

  “可不敢叫老板!你叫我牛哥就可以了。”瘦子像被蛇咬了一口,差点跳了起来,眼睛还飞速向门口看了看,满脸堆笑地说:“小兄弟,我这小破店,就我一个人,厨师打杂收钱我一肩挑,咱可是贫农出身,不能干剥削劳苦大众的缺德事情。”说完眼珠转转,“你这兔子哪来的,卖不卖?”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个体户最初出现,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气候的小营生。这批人是被当时的“吃国家粮”之类的观念所排斥,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的人,这批人走投无路,也无老可啃,只能无奈撸起袖子走上个体经济的道路,甚至投机倒把。

  庆安也一样,八几年敢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找不到正经工作的,这些人没有饭碗,只能战战兢兢做点小营生,政府虽然不提倡,但考虑到他们也只是为了吃饭,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这些所谓民营企业的存在。谁也不知道,这些生意人很多成为国内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反而是工人老大哥落了难,下岗无数,成为了城市贫民和低端人口,离财富最远的农民伯伯则依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传统,顽强地占据了社会的最底层位置(靠拆迁致富者除外)。

  “我是去给前面迎宾饭店送兔子的,路过你这进来看看,卖当然是卖的,只是这价格嘛?”

  “价格没有问题,我出高价九毛一斤,你牛叔可是实在人。”一谈到往外掏钱,牛老板又变为牛叔。宋义懒得废话,拿起兔子就往外走。

  “哎哟,你这是做什么,别走啊,咱哥俩坐着说话。”形势不利,牛老板又给自己降了辈分,变成了牛哥。他心里有数,野兔是紧俏货,平时难得遇到,不靠这些稀罕物,小店怎么和国营饭店抢生意。

  “要不你说多少,绝对让你家大人满意,合适的话我有多少要多少。”

  “还是你开价吧,兔子数量不多,一天差不多有一只,还有这个,你也先看看,这个多点,有100多斤,不过没有那么多油来处理,以后送的都是新鲜鱼,一天能有个7到8斤。”宋义说着又把小鱼干拿了出来。

  “行啊,小兄弟,我记得你,上次孙军还和你说话来着,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有本事,怎么来的?”

  宋义并没有回答,只是含笑看着牛老板。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两人达成了协议,鱼是3毛一斤,兔子是1块2一斤,早上送来后现款结算,小鱼干按照3元一斤收,先收10斤,家里的熏兔子全要,价格也是3元一斤。

  送完货,宋义揣着80块钱收获,和牛老板依依惜别。“阿义,你牛叔一定不告诉别人,亮哥那也不说,你放心,就是以后兔子可不能给别人,要不牛叔可要生气了。”付钱时,牛老板又把自己辈份提高到了牛叔的标准。

  宋义哪里在乎这个,他没有傻乎乎地马上回家,先去商店,给母亲王秀买了瓶蜂王浆补身子,又给姐姐买了件外套,给宋征买了支笔,花了差不多40块钱,。“奶奶的,现在这钱可真他妈的值钱。一家人辛苦这么多天,才赚80块,劳动真没有做生意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