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妹子是玉帝 第四百七十六章 黄山一夜
作者:一地霓虹的小说      更新:2019-04-30

  “其实,你本来不用这么费尽心思地寻仙问道的。”老人看着他摇了摇头。

  “那我要怎么做?用自己正统的身份再去招兵买马,然后同你们鏖战,在诡秘莫测的妖风下功败垂成?”二十年来,朱允炆生活唯一的盼头就是这个,此刻骤然被老人否定,心中愤意难平。

  “你寻仙问道到底是为了向朱棣复仇,还是为了自己的长生不老,我想你比我清楚。”老人淡淡地说道。

  这个老人不是普通人,所以,对于他直呼朱棣的名讳,朱允炆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帮助朱棣肯定也是为了打成自己的某一类目的,但也不至于真的像普通大臣宦官一样卑躬屈膝的。

  朱允炆的脸庞如雕塑一般在黑暗中沉默着,似乎是一个人心中最阴暗最羞耻最污秽的念头被人拆穿了一般,他不敢再同老人对视着。

  “我说的本来,说的是朱棣成功之前。”老人走到悬崖边,了望着黑色海域般的云海,“你最大的错误是根本没理解和信任你爷爷的能力,他已经为你当稳皇帝做足了工作,可以说,只要你什么都不动,你的皇位就稳如泰山。可是你自以为高明,把你爷爷苦心孤诣布下的全局推翻,背道而驰自己胡乱瞎搞。你以为你败在了哪里?妖风?姚广孝?那些你以为的力量?”

  “胡乱瞎搞?”朱允炆面红耳赤,却仍仍不住反驳道。

  “你爷爷刚死,你就激烈变更祖制,急切太高文臣地位,贬义武将勋臣。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想清楚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武将对这场皇族内斗冷眼旁观吗?这绝不仅仅因为朱棣本身就是武将的缘故。除此之外,你强行削藩,而且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连废你四个叔王为民,逼死湘王为民,甚至在燕王送子为质且装疯卖傻后削藩也未有丝毫缓和。”

  “如果你不是削藩,至少不是一上来就削藩,你觉得燕王他会造反吗?”老人最后问道。

  “他和姚广孝早就串通密谋好了!”朱允炆怒斥道。

  老人笑了笑,不再和他争执这个,继续说道,“就算燕王不反,你真以为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吗?”

  此刻的朱允炆忘记了恐惧,冷眼看着他。

  “想必王莽如果能遇见你,他多半会将你当作知己。在位之初,你就将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县城名也要改,甚至连卫所的名称都要改,而且有的地方改了一次不算,结果还要改第二次。呵,整个朝廷的行政机构大半的力量都耗在了这上面,很多地方连印章都来不及刻,而且改后的地名普通人都反应不过来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过的地名旁边用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能看懂。

  “接着你又改了科举。大明初统时你爷爷考虑到北方由于长期经历被异族统治导致儒学凋敝,加上作为官方钦定版本的程朱理学只在南宋境内讲学,所以他才设立了南北两个榜分别开展科举考试,避免官员名额被某一地把持。可你倒好,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国统一招录,又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一干脆连学习四书五经的渠道都给断了,不然你以为燕王刚起事时附近北方各省的士绅们为什么都那么心甘情愿的送钱送粮?

  “其次,你减税可以,但你将部分江南地区的税收减到了仅有你爷爷时期的百分之十五。当然,减税一般来说都是好事,只不过你这次减税的时机选得有些问题,正好是前线与燕王军鏖战的时候,当几场大的战役都失败后,你的国库还有多少钱……所幸和你相争的是燕王。

  “最后,你居然试图推行恢复井田制。周礼的井田制啊,呵,从孔孟时代宣布彻底失败后两千多年没人执行了了的井田制。这个制度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显示出不合时宜了,孔圣人努力一生也没能成功让这个制度续命,后续的历朝历代,除了王莽也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想要恢复这玩意儿,结果到了现在,你居然想要用这套制度。”

  老人嗤笑了起来,笑声似乎是从鼻腔里发出来的,带着些好笑和不屑,“我想就算没有燕王,任由你在皇位上继续折腾,只怕你又是一个继秦朝、隋朝之后的二世而亡的皇帝。”

  老人说的这些,朱允炆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但在他看来,一个皇帝,一个堂堂的皇帝,一个九五至尊,如果不做出些什么,不与秦皇汉武比一比,那又有什么意义。而如果在爷爷的荫庇下,他则永远只能当个“好”皇帝,当个合适的皇帝,当个敷衍的皇帝。

  就像千百年来那些史书中声名不显的所有帝皇一样,他不想当那样的皇帝。

  “你到现在还不想承认吗?燕王比你更适合当皇帝,无论是文治武功。”

  这一夜,东方渐白,老人和朱允炆聊了许多。

  对于老人来说,和一个将死之人多说两句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么多年他都过来了,更何况是这么一会儿功夫。

  对于朱允炆来说,他一面惧怕着死亡,一面又想知道世人对他的客观评价,他自然也想和老人多说两句,哪怕是说到天荒地老,他怕死。

  黄山的日出来临了。

  天空上有了隐晦的日光,像是城市夜晚浮动的霓虹,层层叠叠的云海有了波荡起伏的色彩。

  晨风徐徐吹来,朱允炆的身子有些发抖。

  一夜过去了,老人还维持着那个姿势。

  站在崖边,俯视着脚下的云海,似乎对那样的高度根本没有什么惧怕的情绪。

  朱允炆心中突然有了某种冲动,老人那样危险的姿态让他看到了希望,仿佛他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冲过去,就可以一下子将老人推下悬崖。

  朱允炆这么想着,自然而然地就这么做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一线生机。

  昨夜一夜他本已万念俱灰,可他看见了这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