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兵王 一二八、大唐国债
作者:冶山有熊的小说      更新:2019-05-25

  武德三年九月,大唐新编二十万大军,雇佣突厥骑兵五万,共二十五万人,以屈突通为帅,组成伐郑二路军。

  至于二路大军的进攻路线,当时还好一番波折。

  大部分文武官员都是支持直攻洛阳,然后和秦王在洛阳城外汇合,两军合在一处,拿下洛阳。

  这种以全力进攻一处的战法,当然是极为凶悍的,王郑基本上不会有活路。

  便是太子一系,当时都比较支持。虽然这样一来,秦王手中的军将更多,战功更胜。

  可是这个提议却遭到韩啸的反对。

  原本,只是一个韩啸,人微言轻,自然是无足轻重的。但二路大军的主帅屈突通说韩啸军事谋略超人一等,他即是有意见,那就让他说说看。

  韩啸到金殿之上,不是一个人来的。

  兵部几位年轻低阶官员,民部、吏部等等,都有。还有几位明显是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书生,站在殿上手足无措的发抖。

  这是第一次,大唐君臣看到什么是审计、预算,也让那些观政书生完全懵了。

  “二十五万大军每日消耗军需,加上秦王大军每日所需,其中路途消耗——”

  一根根算筹摆出,让数字清晰可见。

  “钱三千一百五十贯余,粮草三万石。”

  这是兵部几位小官哗啦啦算出的数据。

  “目前民夫二十余万,每日消耗粮草八千石。”

  “民部所有存粮可支持六十三天。”

  “考虑秋收,时间可推迟到八十天左右。”

  民部几位官员的数据。

  这些数据,其实那些大臣都心中有底的,听到他们汇报,都是点头。

  “根据从王郑十三座城镇,近两千户民意调查显示,心向王郑的百姓不多,世家也多已心怀大唐。所以只要大军入郑地,想来整个王郑属地都会望风而降。”

  一个书生翻开手中的册页,一项项数据汇报。

  “而根据对王郑洛阳周边兵力的统计,秦王大军攻破洛阳的几率是六成八。”

  “如果加上二路大军,因为大军人数太多,后勤保障难以为继等原因,攻破洛阳的几率反而下降到六成一。”

  一张大大的图纸摊开,几位书生手持长棍,在其上指点。

  “这里,信阳、芦城,还有这里,这几处节点,如果能在攻打洛阳前拿下,基本上就断绝了洛阳与其他叛军的联系。这样一来,洛阳被攻破的几率将增加到七成四。”

  另一位书生翻开手中的册页,高声道:“秋收在即,如果我李唐大军能做到秋毫无犯,定能收获王郑民心。若是在王郑等地施行分田、均田等措施,可基本保证前线消耗,从而延长大军在王郑乃至——”

  他手指在地图上指过去,那边已经往北边去了。

  “顺势攻入梁师都势力范围,恰好突厥对我大唐忌惮,今年定不会出兵南下,二路军只需其中一部,就可解决梁师都部。”

  “如果之后将梁师都部与草原突厥接壤地域划为西突厥葛逻禄等部出兵的酬劳,必将进一步分化草原势力。”

  “如果年前能攻下洛阳,并且伤亡不大的话,可令大军携大胜之势顺黄河而下,江南各部绝不可能有抵抗之力,也绝不敢有抵抗之心。”

  ……

  军国大事,这等原本只能是帝王与大臣们密谋的大事,在这些低阶官吏与平民书生的指指划划下,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携大势席卷天下,莫有能御者。”

  这是那些在长安城内外,以及四四处城镇乡村行走的书生跟百姓们说的话。

  “据说郑州、洛阳等地土地肥沃,此时因为躲避战乱,留下好多无主之地。我大唐准备在那边均田分地,有要去的吗?每人起码也能分到三五亩口田,比在这里做佃户好多了。”

  不经意间,这个在王郑地界分田地的消息,不胫而走。

  但真想去分田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随军运转粮草,只给个三餐。还要支借给大军三贯钱,是借的,等战后会还。没有?在这边的田地、房屋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抵押。

  “陛下,此举虽能让百姓归心,但也是饮鸩止渴啊,世家,必不会轻易交出田地。”

  几位老臣有些担忧,纷纷进言。

  “无妨,等木已成舟,若是他们再想要回田地,哼哼”

  李渊冷哼一声道:“田地是断不能再要回去的,大不了朝廷出钱买下就是。”

  那一众大臣目瞪口呆,原本还以为皇帝要放狠话,与世家有个不休,没想到却是怂了?

  可是,大唐能有多少钱,可以买下王郑的田地,便算是能买下王郑之地,那其他的地方怎么办?

  “陛下,此举,我大唐财力恐难以应对啊——”

  “慌什么?朕又不是就立马将现钱给他们,就算给,那也是一年一年分批给。再说了,这钱还可折算赋税什么的,慢慢给就是了。我大唐万年江山,一年给个一贯,万年之后也有一万贯了。”

  一万年……

  所有人嘴角抽动,却没有再傻傻的开口。

  “对了,朕觉得韩啸说的有道理,百姓手中最近也是有点余钱的,与其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花,不如再借给朕一笔,你们说怎么样?”

  还借钱?

  皇帝怕是向百姓借钱借过瘾了吧?从之前韩啸以玄武门抵押向百姓借钱开始,到这次出兵借的一百多万贯,零零总总的,到时候怎么还?

  忽然,想起刚才皇帝说的,一年年的还,这是债多人不愁吗?

  于是,在继“粮票”“羊毛币”之后,又一种纸币横空出世——“国债券”。

  皇帝没有大肆印发粮票和羊毛币,也没有加铸铜钱,而是向百姓借贷。

  这些钱将用来修桥铺路,建设城镇。

  当那些书生用着崇敬的语气,将皇帝的无奈和心酸说出来,将他为百姓着想,满皇宫都啃粗粮馒头的故事说出来时,皇城刚刚搬空的那堆铜钱又满了。

  韩啸对李渊的做法倒是不置可否。

  从百姓头上薅羊毛从来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法,能用的这般光彩,已经不易,何必指责?

  再说,有韩啸前面几次演示,李渊要是对这一套还没有领悟,那这个帝王做的事真不合格了。

  总的来说,李渊虽没有太多担当,但还算勉强合格。

  在韩啸心中,最佳的人选是——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