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八八章 王安石也有昏招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      更新:2023-05-28

  司马光在听完吕惠卿的一番话后,就告退了。

  当事情发展到苏轼被一个歌妓耍了的地步,他请求官家从轻发落苏轼的理由不成立了。

  这是议事,他一个贡院的修史的……他自觉这样认为。他觉得没必要继续留在这儿了,很不想看王安石的那张脸。

  赵曦能感觉到富弼有一点微微的叹息声……

  “说说吧,如何处置?”

  都是聪明人,话没必要说透。赵曦直接问结果了。

  “臣以为应贬谪!”

  老王你啥意思?落井下石?不对呀!难不成这样能撇清跟王的关系?

  以自己三十年的品性来对赌吗?

  “陛下,依监察条例,不贬本官,只动差遣!”

  范纯仁也看不过眼了,即便这是监察第一案,对于王安石的建议,他都觉得狠了。

  “转任黄州……”

  呃…~王安石是铁了心要让苏轼知道秋菊落瓣呀!

  早知道该留下司马光来着,那怕是呛也能呛几句。

  不过,赵曦倒也没觉得不合适。主要是,苏轼后世流传的诗词名篇,大多是苏轼在黄州任上所出。

  赵曦觉得,他不应该断了苏轼流芳百世的路……

  关键是,其他相公都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都有些恍然的觉悟。

  这种小事,没必要惹王安石不高兴。

  原本的历史,这时候王安石已经执掌朝堂了,富弼已经被王安石逼的致仕了,而韩琦和文彦博也出外了,整个朝堂王安石已经一手遮天了。

  原本不管是富弼、韩琦、文彦博,还是吕公弼、范纯仁、司马光、欧阳修,一律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原本这时候吕惠卿、蔡确、章、曾布、吕嘉问,一个个都已经是执宰了。

  原本这时候苏轼去黄州只是任团练副使,而不是推官,原本蔡确是酷吏,原本…~

  当下的王安石并没有那么多的政敌,除了司马光决裂外,相公们居然照顾他的面子,没有对处置苏轼而反对…~

  “陛下,臣有奏……”

  事议完了,赵曦本想留富弼聊几句,结果王安石说有奏……

  “举兵法?”

  “对!雁门之战,国朝挟大胜却不得不同意北辽停战谈判,皆因国朝军伍不足。”

  “如今,国朝禁军厢军,经过陛下多年谋划,终于清理干净。同时,二十万的新军,那怕是有矿城兵,轨道兵等多工种军卒,也不能满足国朝兵员需求。”

  “是故,臣以为,可在国朝诸州府郡县,实行举兵之法。由各州府郡县举荐有志之士入军伍为兵,补充国朝兵员不足之困境…~”

  听着王安石的陈述,赵曦大概明白了。

  以里村为单位,以丁口为基础,责令国朝的州府郡县向国朝推荐兵员。

  同时,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县推行保甲制度。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还提出,要筹建国朝的保甲提举司,负责对国朝所有甲士训练,并规定了每年训练的时长……

  如此一来,经过训练,可以准确的挑选出适合于入选军伍的壮丁,国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赵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现在才有了这所谓的举兵法。

  赵曦其实一直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从当初往北调动那五十万废物禁军时,他就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实,就目前的朝廷状况,赵曦已经不再需要王安石这个枪头了,他只是不希望王安石因为前几次变革的大改变,让他失去了变革的抱负,还想把改变大宋弊端名声加在他王安石的头上……不为什么,就因为他的情怀。

  但是,这时候王安石提出来,却让赵曦很不舒服。几个意思?交换吗?还是为你那个心眼忒小的儿子赎罪?

  是觉得我赵曦容不下你家王的伎俩?还是说非得等你王介甫发挥才干?

  “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议议吧,议定后给朕呈上来。”

  赵曦不会在意王,那就是个可怜人。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

  赵曦不会磨灭王安石的贡献,但必要的情绪,他必须得让王安石清楚了。

  对于这一次利用监察衙门开衙,把苏轼很小的失误无限放大,并以此来试探朝廷推行监察的决心。

  这一手,王是把整个朝堂都钻进去了,包括他赵曦。

  利用了朝臣的观望心态,利用了范纯仁的中正无私,利用了赵曦推动监察体系的决心,甚至把整个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虑到了。

  并且,还故意用吴安持撰文,用这种引火的方式,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把吴安持也卖了……

  一环扣一环,整个谋划相当有水准。

  最后,把苏轼彻底的埋了……

  可惜,他王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政事堂相公们,甚至连他爹都低估了。

  他绝不会想到,他爹不得不硬扛着大伙的嘀咕,把苏轼送出去,他爹也不得不在这时候,用这种方式提出举兵法,目的只是为了向官家致歉,还被冷落了。

  赵曦在从塞北回来,没见着王安石的保甲法,就考虑到,王安石可能会就在拟定三级决策制之前发动,以确保他在内阁的地位和席位。

  然而,因为他那个聪慧而又愚蠢的儿子,不得不这时候拿出来……

  因为,在坑苏轼的这件事上,朝廷不需要证据,只需要想……结果必定是都想到了。

  那怕王安石硬把苏轼送去黄州,以让苏轼去黄州来表达自己前期没有掺合的态度,依然不能改变大家的印象。

  “介甫,冒失了!”

  富弼落后了几步,等大家都出去了勤政殿,富弼轻声跟王安石说。

  “富相,不管富相信不信,苏子瞻之事,安石不曾参与。安石也曾问过儿,他也不曾参与。”

  王安石也感觉到了官家的不痛快,也明白富弼这话的意思。

  “既然不曾参与,为何建议苏子瞻出任黄州?又为何在此时提出举兵之法?”

  富弼的问话,让王安石愣了。

  可反过来想,如果他不建议苏轼出任黄州,会不会大家认为他是心虚?会不会他在避嫌?

  自己这时候提出举兵法,是对自己建议苏轼出任黄州的愧疚,还是真的不相信儿子的话?

  王安石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