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六六章 稚圭,别执迷了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      更新:2023-05-28

  滑州救灾,已经是当下国朝最为热门的话题了。

  同时,也有好事者,不再局限于谈论。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涌向滑州。

  赵曦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做任何表示……

  救灾是由官方先行展开的,他相信王安石有能力处理好。

  这是一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赵曦不会也不想去阻拦。大宋,需要热血,就从滑州开始吧!

  “真有了君父之大势呀!”

  韩琦回朝后,并没有直接跟富弼交流。他不确定是自己错了还是朝臣们错了,就连富弼也撰文了……

  “稚圭,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官家是君王,民望盛隆有益无害。王介甫养望二十多年,也未见你忧心过。到底怕什么?”

  富弼这几天能感觉到韩琦的心不在焉,他有点不理解。

  在富弼看来,这是大宋从未有过的大好时代,正是我辈奋发图强之时。真想不通韩稚圭到底怎么了。

  “彦国兄,如今的官家,有了军伍之忠,臣工之畏,再有了民心之望…~在国朝范围内的声望,恐怕就是前朝太宗也难以相比了。”

  哪又怎样?这是富弼想怼回去的话。他是真觉得韩琦有点杞人忧天了。

  圣君不就应该是这样嘛?难不成韩稚圭真的就那么固执的守一个君臣制衡的祖宗法度?

  莫名其妙!

  不说出口,是因为富弼看出了韩琦的纠结和犹豫。

  在这点上,富弼跟赵曦的想法是一样的。韩琦可以敲打,不应该放弃,应该用其可用之处。

  所以,他在等着韩琦继续…~

  韩琦本来以为,只要自己引出这个话题,富弼该有话说。可是,富弼没吭气。

  当韩琦看向富弼时,却从富弼眼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眼神…~是惋惜?说不准。

  “彦国兄,在滑州,我真的感到恐惧了,对官家无尽的恐惧。就在看到令狐久被活活淋死在溃坝边缘,我控制不住对官家的恐惧!”

  “大宋祖制……好吧,祖制不提。可从大宋开朝以来,即便是太祖的权势,都不曾达到过像今天官家这般程度。”

  “我敢保证,如果官家决断什么,整个朝堂不会有任何质疑声,绝对是千篇一律的赞同。这不正常!”

  “而滑州,官家已经有所体现了,开始对士大夫动手了。我很担心,官家以后不会在忌讳,不忌讳对文臣上刑罚……”

  “彦国兄,在滑州,官家有一时,曾对我有弃用的想法,我能感觉到!可我也是在为大宋的长久而为,并无私心呀!”

  “君臣制衡,这并不是单纯的祖制,而是历朝历代君臣在共同维护的定式。而今,官家已经到了臣工无法制衡,甚至不会去考虑制衡的程度。又怎样能不担心?”

  就是这样,即便是剖心剖腹,韩琦总还是要拐着弯说。

  在现在,从韩琦心底,其实更担心无法随上官家的所思所想……

  他可是内阁大臣呀,就目前的朝廷境况,又有三级决策制,一个不能跟官家同步的内阁大臣,结果可想而知。

  没看张方平和陈升之那样的火爆性子,都已经顺从了。没看见司马光那样的倔头,已经彻底在朝政上靠边站了。

  韩琦也在担心……

  当然,是不是有其他想法,他自己也说不清。反正挺乱的。

  “稚圭,老夫想问你,你认为官家这是要对文臣动手的先兆?”

  韩琦不想表达请教,可富弼却当成了请教,直接就是以说教的态度面对。他需要告诉韩琦…~确实需要指教。

  “确实如此。”

  “稚圭,此言差矣!官家针对文臣,这不是第一次!还记得官家还是太子时南征吗?”

  “当初的广南西路,那些主兵事的文臣主官,开门迎侬贼,致使整个广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官家当初是怎样处置那些文臣的?”

  “仅仅是侮辱吗?是杀头吗?不是!是彻底断绝了他们活着的任何机会,然后他们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因为什么?因为他们叛国投敌!”

  “这么多年过去了,官家即便是执政,可曾有针对文臣的作为?不管是将大比法定化,还是建造贡院,封赏曲阜孔家人,何曾针对过文臣?何曾降低过文臣的地位?”

  “稚圭,你执着了!官家不是针对文臣,也不会有牵制文臣的意图。官家只是就事论事。”

  “纵观官家的行为,是真正以民为重,凡以一己之私损害子民者,才是官家要惩处的范围!”

  “对于令狐久一干人,老夫对官家的处置深表赞同,甚至在老夫看来,还不够!砍其头,暴其尸也未尝不可!”

  富弼说着都有些激动了,又想起他当初看到奏报时的心情。

  官家其实一直在对文臣忍让,甚至很多时候都妥协了。可文臣一次次的挑战官家的底线…~百姓,就是官家的底线!

  “稚圭,我等不是没有忤逆过官家,甚至王介甫的儿子有直呼官家名讳的事。官家可有在意?”

  “其实,相比我等臣工,官家是最在意子民的!有此贤君,我等还需要制衡吗?”

  “稚圭,君臣制衡,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制衡?是担心帝王乱命,内阁大臣的封驳权同样是这样的作用。”

  “我且问你,自官家即位以来,可曾有一次乱命?即便是我等无法看到结果的皇命,最后的结果都证明我等错了。”

  “这十几年,大宋王朝的改变,是我等看在眼里的,百姓的改观是大家深有感触的。有这样的君王,我等为何要纠结于君臣制衡?”

  “君为主,臣为辅,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先帝时,是因为先帝犹豫的性格,臣工便有了左右君王决策的想法。”

  “稚圭,那不正常!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个家,倘若有太多做主的人,这个家只会出现乱象。这也是先帝时大宋不敢言兵事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先帝时相公们频繁更迭的原因,这也是先帝时朝臣相互倾轧弹劾的原因之一!”

  “稚圭,官家即位以来,没有一项决断是祸国殃民的,没有一项措施是祸乱朝纲的。我等臣工,为什么还要制衡?”

  “在这般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大时代,我等臣工只要用心辅助君王,便可开创大宋盛世,我等就可以青史留名!”

  “稚圭,别执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