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剑拂秋莲 第九十六章 曾道长
作者:介子风的小说      更新:2019-08-06

  他披上大褂,正是晚饭时间,听到了云板声响,便先到斋堂去。

  到了斋堂,发现斋堂是分开的,香客和居士在一边,而观内的道士在另一边。

  大家都非常安静肃穆,先是一起诵经,然后静静地进食。

  饭菜十分简单,每人一碗白米饭,可以去旁边的饭桶添加,一小碗辣萝卜丁,一小碗青菜,还有两勺青椒炒蛋。

  徐念之一边吃饭,一边注意观察。他看到道士和普通居士的饭菜都是一样的,看来这里还是很规矩的。不过他最留心的,是位居上面,面对大家而坐的一位女道长。

  从位置上来看,她多半是这个道观的观主。居然是一位女道长,而且下面都是男道士,这就是很不寻常了。

  这位观主一直低着眉,微闭双眼,她的面前没有饭菜,只有一杯清水,看来是不吃晚饭的,徐念之感觉到了她身上隐约的真气波动的气息。

  难怪进来游览的时候,看到介绍说这个大道观,都是由这位姓曾的道长,耗了十几年的心血,四方筹资而成,若没有几分真本事,只怕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说驾驭下面这么多的道士了。

  只是她到底级别如何,达到了炼气几级,徐念之却看不出,毕竟他此时的功力不过炼气二级。

  似乎感觉到了探查的目光,曾道长抬眼看过来,徐念之赶紧收回目光,专心吃饭。

  饭后徐念之回到房里,准备洗漱一下,然后去做功课,车马劳顿了一天,身上有些黏黏糊糊。

  刚从浴室出来,就看到房间里站着一位年轻道士,大约二十来岁年纪,正在房里等着他,见到他便施了一礼,说:“居士,我们观主有请。”

  嗯?看来先前那观主还是注意到他了,徐念之到了现代后,一直小心谨慎,这是第一次见到修真的人,虽然他是带着这个目的而来,但因为对现代修真人的性情全然不了解,所以多少带着一点防备之心。

  他点点头示意道士带路,此时到了晚课时间,小的殿堂都已经黑了,只有部分亮着电灯,燃着火烛。

  其他居士都是在饭后帮忙收拾整理,然后去大殿上晚课,只有他一个人跟着这道士往里走。

  到了里面,更为清幽,小路沿着山势往上去,走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旁边有条小小山涧,流水至上而下,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仿佛是之音。

  远远见几间小屋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没有用红色装饰,外面也没有道观常见的仙鹤灵芝八仙等壁画,简单的青瓦白墙而已,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分外和谐。

  徐念之在屋外小院等候,那道士便叩门进去通传。不一会那曾观主便亲自到了门口,她面带微笑,抱拳道:“居士好,里面请。”

  徐念之见她如此正式,便也抱拳稽首道:“道长好。”年轻道士见人送到了,便告辞而去,留下徐念之在此。

  到了室内,却见陈设极为简单,只有一张大桌子放在中间,四边几张高背椅子,旁边有几个柜子,放着烧水壶等杂物。有一个小门通往里面,隐约见到里面是卧室,同样陈设简陋。

  不过徐念之却注意到,桌上摆着笔架砚台镇纸等物,看来曾道长平日还练练字,再看墙上果然挂有两幅字,没有装裱,就简单地用宣纸写上贴在墙上,当做装饰物。

  一副字简单,就是“清静无为”四个大字,另外一副却是行书,写的是《逍遥游》,字体端正规矩,方圆兼备。

  当然,吸引徐念之注意的,还是曾道长的那个笔架,虽然看上去外表亚黑沉重,但隐隐又透着些金色。

  曾道长请徐念之坐下,亲自泡了两杯茶,递给徐念之一杯,徐念之接过来一看,是最常见的绿茶,虽然不是陈茶,但茶叶有点粗。

  他到了现代着实有些日子了,见过何老的不少茶叶,知道现在虽然是不再采用宋代的点茶方式,但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依然人生活极为重要的部分,有钱人一样地讲究。

  道观一般位于高山云雾之间,又讲究处于风水聚会之处,也常是产茶的好地方,很多道观拥有自己的茶园,药园等,所以道士一般都极为推崇喝茶。

  可曾道长喝这样粗糙的绿茶,甚至用来待客,看来在生活上也是追求清静无为的人。

  曾道长端着茶在徐念之对面坐下,她没有因为徐念之看上去年轻而怠慢,反而是先介绍了自己,说她道名为证微,在白龙观的住持,再问徐念之是何方人士。

  徐念之马上对她产生了好感,她面目温和,举止有度,彬彬有礼,想来出家前,也曾受过好的教育。

  曾道长一边喝茶,一边和徐念之缓缓而谈,徐念之虽然觉得她可亲,但也没有全盘托出,只含含糊糊地说了些自幼失了父母,一直养姐生活在一起。

  然后便试探着问这道观内,有多少修行之人?

  曾道长不由苦笑,这修行是极为讲究缘法的事,虽然她有几个弟子,但都不能修行,只有一个最小的弟子也许有的希望,她自己虽然达到了炼气四级,但年岁已长,只怕是难以再进。

  她看出徐念之已经到了炼气二级,如此年纪轻轻便达到这个水平,想来是从小就开始修炼的,便试图问问他家学渊源,想能不能和他家里人探讨探讨。

  此番听说他家人都去世了,不由失望,眼前这个孩子虽然目光老练,但毕竟年纪太轻了,修真的知识如同汪洋大海,没有几十年时间的浸润是很难有深刻的理解的,同时也需要有人指路。

  像曾道长这种半路出家的人,之所以能修真,是特殊的因缘,而且她在俗世上耗费时间又太多,这十几年为了修建道观呕心沥血,只怕是难进寸功了。

  也罢,曾道长是得道之人,也能很快想通,当下便把求学之心放下,秉着教导年轻人的心,开始和徐念之探讨一些粗浅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