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南北朝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元魏重疾
作者:爱做梦的蒜苗的小说      更新:2019-06-07

  谁言年少不轻狂,似苏绰这般出身世家大族,自负有着满怀才能的人更是如此!

  你以为这个在历史上接近四十岁才受到重用的苏绰是真的低调,真的不在乎功名吗?不,他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才能罢了!否则在其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苏氏已是有人出仕西魏的情况下他又何必欣然接收邀请去做一个不被注意的行台郎中呢?

  他又何必借着宇文泰前往长安的昆明池赏鱼的机会对那里的典故对答如流,而后同宇文泰就治国之道深谈至天明呢?

  他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他大可以闭口不言,装作不知啊!

  苏绰不是不在乎功名,相反,似他这般大族出身的才子更想要证明自己,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机会罢了!

  而如今在他最为失落,最为心灰意冷的却恰好机缘巧合下碰到了将其视作珍宝,同样是满胸抱负的张景宗,这或许就是命运吧!

  苏绰不禁心中感叹,自己一路遭受冷遇来到边关本要反身回族可恰好遇到了张景宗,而对方又是如此的令他满意,既然如此便索性在此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让所有人都瞧瞧我苏绰不用家族名声的帮助便可以成功!我不比任何人差!我要让那些小瞧我的人有朝一日都得尊我敬我!

  因为我将是一朝丞相!

  ......

  当下两人立时是一拍即合,再度携手坐下已是如同君臣,而这时苏绰也再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对于眼下魏廷的看法尽数道出,而这则是让张景宗大大的吃了一惊!

  在苏绰的眼里此时的元魏已是病入膏肓,行之将死,因为相比南梁和追溯历代中原王朝,元魏社会中所存在的社会阶层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了层次鲜明的尊级结构。

  在皇帝之下社会地位最高贵者便是宗室诸王和鲜卑贵胄,这些宗室诸王和鲜卑贵胄们不仅拥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世袭王爵和公爵,还可以更容易获得高官参与国家的重要决策。这些宗室和勋贵在战争中获得大量的奴婢、财物和牲畜占有很多的良田,尤其是在孝文帝时期将封爵由虚封改为实封后,他们更被封为开国公和开国县公,拥有数百户和数千户的食邑。

  这是极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因为在华夏的历史上尽管每个朝代新立之初都会分封大量的国公异姓王,可那大多都是建立在华夏统一的情况下,皇族日后彻底稳固了政权再回过头来慢慢处理这些有实际封地的国公王爷们,其中汉朝便是最好的例子。

  可而今的元魏呢?

  其与南梁各拥半壁江山,山河并未统一就如此早的分封了实权国公王爷不但导致了这些人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具有特权,在社会上占有高贵的地位,还让这些人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资产从事工商业活动,获得巨额的利润!

  他们在生活上奢侈淫靡,极其腐朽,由于这些宗室诸王和鲜卑勋贵是元魏朝堂上的核心集团,所以他们的活动在苏绰的眼里当真是直接决定了元魏政权的命运,此时朝堂政治的腐败不堪便与这个阶层腐朽糜烂有重要的关系。

  而到了这个时候尴尬的局面便出现了,历代魏帝都不敢去触碰这个集团,因为他们一旦想要割除这个毒瘤就势必会影响到政局的不稳定,导致南梁趁虚而入,同时这些被触碰了利益的诸王勋贵则或是奋起反抗或是南逃萧梁,这样的例子在近二十年来是数不胜数让历代魏帝无从下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代魏帝都不敢再去触碰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只能想着先消灭南梁再处理诸侯王们,可此时这个生活奢侈淫靡腐朽的利益集团早已是至上而下的腐蚀了大半个朝廷,使得魏廷彻底失去了南下灭梁统一华夏的实力。

  以至于现如今宗室元叉乱政也无人敢问,只有外戚一族想要伺机颠覆,而这个时候无论是两派中谁占到了上风,那位年轻的魏帝都只能是任人操控。

  与此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便是元魏中汉族的世家大族也是社会中的重要阶层,在永嘉之乱后,纵然许多汉族世家大族迁徙到江南但北方仍旧留下了不少声名显赫的氏族。他们在民间势力强大,拥有的政治特权不会因朝代的更迭受到影响,凭着他们的门第声望可以很容易加入统治阶级。

  其中无论是苏绰所在的武功苏氏,亦或是张景宗所在,稍逊一筹的洛阳张氏都是鲜明的例子。

  各北方汉家大族的存在使得皇族拓跋氏面临选择,是斩草除根还是倚为所用,当然,他们选择了后者,将北方的世家大族作为联合和依靠的对象,保证他们既得以稳固中原地区的统治,又能以此来制衡被自己分封出,现如今已是尾大不掉的宗室诸王与鲜卑勋贵。

  这是身为皇族的拓跋氏仅有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平衡之道。

  拓跋氏不仅承认北方世家大族的门第地位,对投靠自己的世家大族全部授予高官,就连不肯归顺的大族也多以地方官之位以礼相请。

  可想而知这些汉家大族依附拓跋氏后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著的,社会的稳定一时间让拓跋氏看到了皇族重新辉煌无比绽放光芒的希望,于是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汉化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汉族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齐州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为最高门第;河东与关中地区以裴、柳、薛、韦、杨、杜为首姓。这些世家大族取得了人仕的优先权,且只任清简重要、容易晋升之职,继鲜卑贵胄之后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很多的特权,成为了拓跋氏维护自己统治的重要力量。

  可是事实证明,拓跋氏又错了。

  立足未稳尚未平定中原便大封诸王贵胄这是错一,毫无节制的给予留在北方的汉家大族特权这是错二。

  这个两大举措在最初尽管都是为了维护拓跋氏自己的统治并且取得了卓越效果,可归根结底终究是弊大于利。

  这些汉家大族虽然看似没有封地,可实际上以他们为首的大量豪强世族在地方上却拥有远超拓跋氏的势力和影响力,他们大多修筑坞壁,雄踞地方,不仅成为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甚至还被称为“宗主督护”,而拓跋氏没有意识到其可怕性反倒承认其地位,并让他们管理宗族和当地的自耕农民。

  于是,就这般,在宗主督护制下,地方豪强牢牢依附在各汉家大族的周围,他们可不仅为元魏政权维护了地方治安,还悄悄地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势力扩大依附人口的数量,隐瞒户口,慢吞租调,使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极快,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武装。

  现如今遍布北地的豪强以及各镇中的豪族都是这样渐渐形成的。

  听到这里张景宗不禁默然,诚如苏绰所言拓跋氏做错了这两点,错得十分离谱,因为也正是这两点让他们被拖入了无尽深渊!

  而今整个华夏被一分为二,萧梁,元魏各占一半,其中元魏那一半不仅要分给实权宗室诸王与鲜卑勋贵一部分,剩下的还被各汉家大族与当地豪强给密密麻麻东一块西一片的占据着!这样一来剩下的土地又能有多少呢?除了洛阳那一片外恐怕大部分都在这边关戈壁之上了。

  不得不说这拓跋氏尽管有着数名非常不错的君王,可眼界与历代汉家明君相比到底还是浅了一些,还未一统中原仅仅是占了北地便大肆分封导致现在这诸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还低估了这些汉家大族的野心与恐怖,迁都洛阳后自废了边关六镇这些大多出身鲜卑本族的精锐部队。

  现在是皇族衰落,干弱枝强,明有宗室与外戚纷争,暗有各地勋贵与汉家大族侵吞土地,同时在鲜卑勋贵与汉族世家间更是有着深深的隔阂,北有柔然,南有萧梁,边关还有着六镇这么一个定时炸弹!这种种算来哪怕是任何一个都足以让帝王头疼不已,更别说现在是都添在一起了。

  照此看来元魏哪有不亡之理呢?

  倒是苏绰将这一切可真真是看得透彻无比,自己本以为依靠着对历史脉络的掌握能够清楚元魏命不久矣,可哪知别人也早就看出来了!

  想到这里张景宗忍不住再次感叹,幸好今天被自己阴差阳错遇上了苏绰,并将其收入麾下,否则要是真被了那宇文泰按照历史变化收了去,那不是便宜这小子了吗?这么看来自己还得要重重记上须卜鹿姑一功才是了?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反正苏绰这位治国良相又不是须卜鹿姑这厮直接引荐的,再者说了自己哪怕那么多官职金银赏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