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四零二章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作者:木允锋的小说      更新:2022-12-24

  很快南京六部尚书就被请到了都察院,甚至还包括几个侍郎和其他衙门的官员。

  反正这段时间天下太平。

  南京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在无所事事中……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说养老院,南京六部都有各自的职责,甚至在一些权力上还是独立于北京六部的,但也仅仅是一部分,总得来说这六部就是一个理论上与北京六部平级,但只能行使部分区域内的部分权力的衙门,而且这部分权力里面还有部分得经过北京六部的覆议。

  后者不同意他们还是不能干。

  不过总的来说,他们比南京都察院要强一些,后者里面除了提督操江有实权外剩下就是纯粹嘴炮了。

  适合那种有名望,需要尊敬,但最好别让他管事的。

  比如万历一翻身,立刻就把海瑞供在这里,让这个大明官员们必须仰视的象征释放光芒……

  但只需要被仰视就行了。

  他要是走下来做什么,那就属于妖异了。

  “荒谬,若这大同国一书大逆不道,那我等圣贤弟子皆为大逆不道,老夫明日就将寒舍改名大同。”

  工部尚书张辅之怒道。

  他是太仓人。

  “杨都督,做人当适可而止!”

  兵部左侍郎徐必达鄙视地看着杨信说道。

  他是嘉兴人。

  “就是,杨都督你把郑谦止害的难道还不够惨?”

  刑部右侍郎周希圣说道。

  他是零陵人。

  而且和杨涟交情很好。

  “周侍郎,你说话要负责,怎能凭空污人清白?杨某此举完全出于对陛下对大明的忠心,至于郑鄤乃咎由自取,他自己犯了逆案,被流放海岛已经是陛下恩典,杨某还向陛下求情呢,要不然他得满门抄斩,怎么就成杨某害得他,周侍郎身为刑部侍郎,难道就是这样执法?”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道。

  “思白兄,此乃礼部之责,思白兄一言决之即可。”

  湖州籍刑部左侍郎沈敬炌看着礼部尚书说道。

  好吧,礼部尚书是董大师。

  “董公,您是拙荆授业恩师,杨某当以尊长事之,您来做这个决断!”

  杨信同样说道。

  董大师颇为尴尬地看看众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盯着他,实际上他很清楚这些人反对的是什么,要说郑鄤这本大同国,的确有些内容过于大胆,说大逆不道也能沾边,事实上之前礼部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但郑鄤在江浙士子心目中俨然圣贤一般,封禁肯定会惹来众怒,所以也就装聋作哑,现在之所以一个个突然都力挺郑鄤,只不过是因为提出封禁的是杨信。

  这种时候谁附和谁就是阉党……

  “思白公,下官倒是觉得杨都督所言不无道理。”

  旁边礼部右侍郎魏广微说道。

  好吧,阉党还是有的。

  “哪里来的不无道理?若连大同二字都不敢说,我等何颜以圣贤弟子居之?”

  光禄寺卿刘宪宠怒道。

  他是慈溪人。

  “思白兄,你倒是说话啊!”

  工部右侍郎陈长祚不满地说道。

  他是长乐人。

  “杨都督,郑鄤不过是一介狂儒,虽有用词失当之处,但要说大逆不道就不至于了,再说这本书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说到底也只是对典籍解读有些偏颇而已,要说封禁也不至于,况且封禁是封禁不了的,朝廷封禁的书一样到处可见,反而成其虚名。”

  董其昌犹豫了一下陪着笑脸说道。

  然后一片鄙视的目光,董大师尴尬地在那里笑着。

  当然,董大师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揭秘了真相,杨信是真要阻挡这本书的泛滥吗?当然不是啦,大明真正有人思考这种问题,这完全是好事,时代终究是要进步的,大明本来已经到了思想变革的门槛,原本历史上无论黄宗羲这些人的屁股如何,他们想的那些是不是正确,他们终究是在试图拨开旧时代的黑雾,寻找新时代的光芒。

  他们并不比同时代欧洲的思想家们差。

  这个时代欧洲有什么?

  也就是培根,霍布斯之类,这些人比大明的思想家超越很多吗?无非都是在君权,神权中寻找出路。

  不同的是大明这些被异族直接大棒敲死了。

  而人家的延续下去。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把大同国敲死呢?推波助澜不是更好?如果说之前的大同国只是因为郑鄤的个人魅力受到追捧,现在被他打上大逆不道的符号,变成他切齿痛恨的东西,那么瞬间就光芒万丈了。江浙士子间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是他反对的,那他们就坚决支持,只要是他支持的,那必须反对,同样一本被他切齿痛恨的书,在他们中间立刻就会变成信仰。

  同样,现在这本书仅仅在江浙流传,最远也就是到湖广闽粤,但通过这场斗争却可以迅速传遍全国。

  一本引发杨都督和南京群臣恶斗的书啊。

  谁不好奇?

  “诸位,杨某不管你们怎么看待这本书,在杨某看来,这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妖书,此书之泛滥乃诸位失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你们不封禁,杨某自己上奏陛下封禁!”

  杨都督恼羞成怒地说道。

  说完他昂然离开。

  “简直是莫名其妙!”

  后面熊明遇鄙视地说道。

  加上天启这个强推之后,基本上这本书就可以泛滥全国了。

  至于封禁……

  董大师早已看穿了一切,一般来说大明朝廷封禁的书,都会出现销量暴涨的尴尬情况,大明的封禁可不是咱大清,大明的封禁多数时候都是一不抓人二不罚款,就贴张告示不准再传了,但咱大清可是会砍头的。

  所以大明的封禁相当于官方强烈推荐。

  而且是免费的广告。

  封禁李贽封禁到南京识字妇女几乎人手一本,封禁罗教书籍搞得原本只是在扬州一带的罗教现在到处都是,封禁剪灯新话封禁到国子监一堆人捧着看得心摇神荡,甚至连高仿都出了一堆。至于传说中封禁西游记纯属胡说,天启自己就很爱看,还亲自排演木偶戏,而西游记流传下来的最主要刻本是周王府出的.

  总之大明朝对某一本书籍的封禁,最终就是变成一种免费的广告……

  而且是全国性的广告。

  那些书商可没这本事.

  如果天启亲自下旨封禁,那同样也就是皇帝陛下亲自为这本书做广告了。

  杨都督昂然地回到钱庄,然后把他的秘书拎过来,按照他的意思迅速起草了一份奏折,又把那本大同国附上,第二天直接五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也就是在同一天,皇长子诞生的消息传到南京。

  而且皇长子已经起名朱慈燃。

  当然,这个消息在南京并没有引发太多轰动,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事情跟他们遥不可及,虽说这些年大明这座破房子在杨信的努力下,终于从摇摇欲坠中暂时稳定,但也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这些年照样战争不断,各种天灾同样一年比一年多,话说淮河都完全封冻了,长江岸边都出现薄冰,整个江浙几乎年年都得下雪。

  太湖都上冻了。

  谁还在乎皇帝生儿子这种小事啊。

  “都督,您看还满意吗?”

  承天门外千步廊,包的脸上恍如猪头的李明道,卑躬屈膝地伺候在杨信身旁说道。

  他们前面是不断行礼的各族移民。

  这些男女老幼都在匆忙修缮这些廊房,毕竟这时候是冬天,甚至已经开始下起雪来,他们还得在这些廊房居住一个多月,才能等到杨信从各地调集的舰队汇聚南京,这些房屋不维修一下是不行的。不过这些移民情绪很高,毕竟他们从穷山恶水中出来,突然跑到这样一座繁华都市,而且杨都督还给零花钱,当然日子过得很快乐。

  实际上光一个吃饱穿暖就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了。

  他们在贵州很难吃饱饭。

  不光是奴隶主压榨,本身生产力也很低,甚至还在刀耕火种呢。

  在他们忙碌的身影中,一些已经修好的房屋里,一口口大锅里面正在煮着咸饭,大米里面掺了菜和肉,甚至还加了粉条,倒进去了鱼罐头,搅合成一锅大杂烩,看上去卖相极差,就恍如一锅猪食,但扑鼻的饭香却代表着味道还行。

  小孩们欢乐地奔跑着。

  他们全都穿着新棉衣,手中拿着一个个烤地瓜,。

  “这种感觉也很温馨啊!”

  杨都督感慨地说道。

  “都督!”

  然后一个声音在背后响起。

  紧接着一个小太监被带过来跪倒在他面前。

  “都督,杨佥事带着两百士兵在苏州逮捕前吏部员外郎周顺昌,遭遇苏州数万人围堵,如今被困在周家,织造李公公找应天巡抚顾起元发兵救援,后者拒绝发兵,说朝廷的兵是剿匪御敌的,不是对付老百姓的。”

  那小太监趴在地上说道。

  “吔,还真有不怕死的?”

  杨都督愕然道。

  “集合,所有青壮全部集合,带上武器!”

  紧接着他用彝话大吼一声。

  然后又用苗语重复。

  “玛的,看来我不出马就是不行,周顺昌,这个名字好像有点熟悉啊!”

  在那些青壮混乱地跑动集合中,杨都督自言自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