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四二七章 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木允锋的小说      更新:2022-12-24

  天启就自己考虑去吧!

  反正杨都督其实也是忽悠他,这时候卫所的良田早就已经被那些将领瓜分干净,要么直接盗卖了,剩下那些军户种的只是最差的……

  实际上连军户都快跑光了,之前杨信在贵州调查,人口最少的卫缺额超过三分之二,湖广虽然肯定比贵州好一些,但五千员额能超过四千也是奇迹一样。不过总得来说这几个卫都还能有个十几万亩给三王,他们过去正常过日子没问题,尤其是荆州和衡阳亩产都很高,即便是差的地亩产两石谷也没问题。

  那里不比太湖圈差。

  荆州附郭一带的农田亩产甚至超过五石。

  至于赐田……

  那个不是杨信操心的。

  那些文官们会跟天启纠缠,原本历史上直到天启死,他们也没给三王括出超过一百万亩,直到崇祯初年惠王赐田才到八十万。

  然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王就藩最大的投资其实就是给他们盖房子的。

  幸好这个有钢筋水泥。

  杨信进宫见了天启后,紧接着到了自己家的医院,小草目前负责这座医院,至于主要医生当然是老王,王化贞也被大赦,但禁锢三代。既然这样他也就老老实实当医生了,话说他倒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近还得到天启的肯定,皇帝陛下也经常过来转转。

  既然这样他就好好当医生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吧!

  杨都督随即返回自己家。

  新城。

  “对,就要这个!”

  杨都督满意地看着面前一幅恍如海豚湾的画面。

  十几头鲸鱼正在被宰杀。

  不过这些不是巨鲸,渤海湾也很难见到抹香鲸,就是些小须鲸,在这里也算是巨兽了。

  “这东西很少,据说朝鲜那边稍微多一些,倒是倭国附近更多,而且肉很难吃,全都是肥油,别说吃,闻着就恶心,也就是多加香料辣椒之类还能勉强下咽,反正我吃过一口之后就没再吃过。你做这么多鲸肉罐头有什么用,还不如炼油,用鲸油做灯油很好用,以前徐闻那边都是当贡品,咱们要是炼油卖说不定能大赚,做成罐头只能赔钱,这些天光买铁皮做罐子就花了上万两,罐子比里面才肉还贵,结果做出来卖到京城还没人要,全都堆在地窖里。”

  杨夫人说道。

  “你就别管银子,总之接下来其他都不重要,就是不停囤积这个,没有鲸去猎那些海豹。”

  杨信说道。

  这时候渤海湾有的是海豹。

  “那得去复州”

  杨夫人无语道。

  “复州就复州,用那些快船,另外弄几艘快船专门捕鲸,然后去登州再搞一个工厂,这些捕鲸船冬天到朝鲜和倭国一带捕鲸,直接把鲸剁成肉带回来做罐头。”

  杨信说道。

  “你是担心发生饥荒?”

  杨夫人终于醒悟过来说道。

  “你就别管我是为什么了,总之就是不停做罐头,不过一定要保证这些罐头的质量,对于那些囤积在地窖里的要定期抽查,别有因为质量不好变质了都不知道的,争取每年最少要做一百万斤,越多越好。另外快船也得不停造,南洋公司用不了也造,造出来一艘就配上水手出海,就算去钓鱼岛拉鸟粪也行,本地水手不够就去外地招募,三年内至少要建造出三百艘快船。”

  杨信说道。

  “三百艘,你疯了?”

  杨夫人愕然道。

  三百艘的确很疯狂,但这是必须的。

  虽然这些船载重量不大,实际上也就是一百吨,但一百吨也是一千多石米啊,三百艘快船一次能够运输差不多四五十万石,从南洋往返一年能跑六个来回,那也是三百万石……

  三百万石也没多少。

  三百万石米听着挺多,实际上随随便便两个县绝产就让这点粮食落入黑洞了,而且三百万石粮食从东南亚购买也没那么容易,不要以为南洋就是粮仓,那边能提供的余粮也根本没有多少。那里的确自然条件好,像爪哇岛轻轻松松一年三熟,但问题是人口少,农业技术差,更重要的是天天战乱不断,无论暹罗,越南统统都在打仗中,缅甸也一样,这些地方弄不出太多余粮。

  一年几百万石就是极限了,毕竟这时候爪哇岛上估计总共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一百万人口。

  剩下还有倭国……

  倭国更榨不出粮食。

  因为倭国同样陷入小冰河期带来的宽永大饥荒。

  外购这条路只是聊胜于无而已。

  真得,这不是说海外有一个囤积着粮食的港口,然后一队商船过去装上就回来,在这个没有什么真正交通可言的时代,杨信就是让他的船队去印度,一年也运不回多少粮食。就算当地有商人愿意卖,而且孟加拉有余粮可卖,这些粮食从一个个乡村搜集起来用小船一点点运到达卡,那还得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就是他去买粮食的消息传到这些乡村,恐怕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且孟加拉那鬼地方同样经常来个大饥荒。

  总之这种事情只能尽力,但指望这个解救大明就笑话了。

  这个国家有超过一点五亿人。

  保守估计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仅干旱最严重到几乎完全绝产的延安府,人口已经超过欧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反正荷兰人口未必能赶得上延安府。目前延安府的在籍人口六十万,不算军户,而那里卫所众多,加上军户恐怕奔着百万,而明朝官方在籍人口和实际人口大致上乘以个二就差不多了。

  所以延安府人口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的。

  目前荷兰大概一百六十万人。

  而接下来的旱灾中,延安府基本上可以用完全绝产形容,假使一百五十万人口,养活他们就能把杨信目前为止所有已经实现的,还有计划中增加的粮食全填进去。

  还不一定够。

  而大明只有一个延安府绝产吗?

  事实上陕西几个府至少一半以上的县接近于绝产,而当大旱推进到河南后,那估计杨信把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余粮都搜刮过来,也无法让这个范围的人不饿死。

  所以这样算算,还是做罐头最靠谱。

  至少最现实,无论铁皮,锡,这些都无需在意,大明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云南锡矿早就开采,只要他想要,那里的士绅会用疯狂开采解决,而且铁皮罐子也用不了多少材料,实际上杨信的罐子都很大,标准就是一罐子装五十斤,里面加一堆乱七八糟后煮烂的鲸肉还得压实。

  同样大海里的鱼也有的是。

  更重要的是,杨信可以在整个沿海从南到北,不停地建工厂,另外在饥荒期间这些工厂也照样可以源源不绝地生产。

  这才是最现实的。

  至于移民海外同样不现实,英国从五月花号到达北美,一直到三十年后的一六五零年,总共才移民过去五万人,这是在国内战争逼迫,美洲不存在气候差异的情况下。三十年,五万人,而到一七零零年,整整七十年过去了,北美殖民地才二十五万人,包括大量本地出生的,大规模移民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来讲杨信可以选择的最理想移民方向也就台湾。

  但即便去台湾,他也必须得做好死很多人的准备,各种疾病无孔不入,但能承受的也就只有台湾,如果是向南洋移民死亡率更高,一个疟疾就能让那些北方人倒下一多半,一到雨季更是准备好一堆堆死人吧。

  蒙古人三次进攻越南,全都是旱季势如破竹,雨季一到立刻跑路。

  移民开拓必须进行。

  但指望移民开拓解决大明面临的这场浩劫同样不现实。

  “我二叔问你,到底是不是疯了。”

  杨夫人说道。

  “疯就疯吧,这个世界都快疯了,我不疯也得疯啊!”

  杨信搂着她说道。

  “真得会有大饥荒?”

  方汀兰头倚着他肩膀,看着不远处忙碌的农田问道。

  那里是正在插秧的杨家佃户。

  这时候麦收已经快结束,部分收割早的已经开始插秧,还有一些在播撒肥料,来自遥远东海上那个小岛的鸟粪,这也是第一批使用鸟粪肥的稻田。那里鸟粪的产量不高,毕竟就那么点地方,很难容得下太多工人,甚至淡水都得从钓鱼岛运过去,而钓鱼岛所谓的淡水,也仅仅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流。

  甚至还得修蓄水池。

  不过至少供应杨家这片稻田是足够了。

  “饥荒,其实用饥荒来形容已经不够了,准确说是一场浩劫啊,一场席卷整个大明的浩劫,万里江山一片饿殍,你会看到京城每天抬出几千具死尸,你会看到所有那些你在史书上看到的死亡与毁灭。”

  杨信说道。

  不远处的码头上,一艘快船悄然靠岸。

  许久不见的沈世魁走下船,多少有些愕然地看着他们。

  “沈兄,你不会带来坏消息吧?”

  杨信说道。

  沈世魁赶紧走上前行礼。

  方汀兰赶紧挣脱。

  “末将见过都督,的确有坏消息,建奴主力大举进攻朝鲜并攻破全州,戚帅保护李倧撤退至罗州求救。”

  沈世魁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