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明清歇战,先灭李贼?(求订阅)
作者:汉风雄烈的小说      更新:2020-07-15

  瓜尔佳·刚林,字公茂,隶满洲正黄旗。世居苏完部,因为精通汉文化,最初被授予了笔帖式一职,负责处理与明朝有关的文件。

  黄台吉改后金为满清后,刚林被授予国史院大学士一职,与范文程、希福等人一起参与朝政。

  后来,刚林因为对黄台吉功绩的宣传工作做得好,马屁拍的清新脱俗,而被黄台吉额外嘉奖。授世职牛录章京。

  黄台吉去世后,小皇帝顺治即位。

  之后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睿亲王多尔衮把持朝政,靠着两白旗的实力,以及立下小皇帝分化了两黄旗,重重消弱了豪格的实力,而权倾一世。

  看到权势如日中天的多尔衮,人家才三十出头啊,日后前程还远大着呢。鞑子内部不少人选择了前去投靠,以求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其他大臣这样做也就罢了,没想到身为史官的刚林,被黄台吉一手提拔的刚林也靠了过去,主动投靠在了多尔衮的门下不说,还凭借着自己超凡脱俗的马屁神功迅速的被多尔衮接纳。

  身为史官,秉笔直书是最基本的原则。而投靠多尔衮之后的刚林,早就已经把节操装进了兜里。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擅自做主,在《太祖实录》中抹去了多尔衮早年间所犯下的一些错误和罪过,而对于他的战功,则一再进行夸大,乃至严重脱离了历史事实。

  这让多尔衮如何不高兴?

  什么?你说刚林是正黄旗人,是黄台吉一手提拔来的人。但现在刚林他是本王爷的人。

  对于刚林的此举,多尔衮一个字也不提,更不表态,实则心中却不知道有多么的高兴。毕竟人要扬名立万,流芳百世,还要靠史书的宣传啊。

  如是,刚林飞快的就取代了主动退缩的范文程的地位,与祁充格,并驾齐驱。

  之前多尔衮就教给了刚林一个很重大却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出使南明。

  主要目的是在崇祯帝面前把‘借师助剿’过个名路。

  李自成是败了,败得还很惨,可他没有死啊。

  李顺在晋西、在关中、在西北,在中原,乃至是在齐鲁和湖广,都有着大量的地盘和大批的军队。

  就像李自成年初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东征会如此顺利,短短时间就杀到了燕京城下,那是他宣布东征朱明的时候所万万没想到的。

  多尔衮也是如此。八旗大军兵不血刃的就进入了关内,手中还多出了吴三桂这个王牌打手,有心算无心,在山海关把李自成打的大败而输,这不稀奇。但他绝对不敢想象,历史上的满清,就直若沸汤泼雪一样,轻而易举的就把偌大的李顺王朝给埋入了地底儿里。

  多尔衮只多认为八旗军能顺利的席卷北直隶,或者还要加上齐鲁和中原的一些地方,因为这里的兵马都肉眼可见的稀少。

  但对表里山河之称的晋西,他就信心不足了。更不敢想,一气打破潼关,杀入关内。

  不然历史上的他就不会去给李自成写信说:连顺灭明,共取中原,平分天下,共享富贵。《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多尔衮现在的‘目光’看到的顶多就是东魏,而次一级选择就是契丹。便是只吞并了京畿半个北直隶,那也是他能接受的。

  之所以问鼎天下,意在天下,完全是事实造英雄。谁能想到李自成那么的不堪一击呢?而南明的百万大军也如此的狗肉上不得席面?

  满清的天下全然是捡到手的。

  而眼下这个时候,鞑子刚刚入关,一切不还是没发生的么?

  多尔衮还没看到满清的‘天下’,但他能清晰无比的看到朱明的威胁。别的不提,只看关外的觉华岛和燕京边上的津门,那就叫多尔衮膈应的很。

  看郑芝龙这段时间在津门的动作,大兴土木,打造一处处防御工事,直叫他想到了之前的觉华岛。

  何况津门有海路相连,而郑氏水师天下无敌,这一切都跟觉华岛无有两样。

  满清在关外有一个觉华岛已经很受制于人了,现在这燕京城边上就又来了一个津门,多尔衮觉得自己进了燕京城也睡不安稳。

  甚至很多八旗的王公大臣们看到眼下的情形,都不见得会统一迁入入关。

  多尔衮绝对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想到的主意就是向崇祯帝打招呼。

  把‘借师助剿’的事儿给彻底夯实了,用大清在其他方面的利益来换取崇祯帝在津门的退避,最好还能有觉华岛。

  多尔衮觉得这个交易是很可能达成的。

  崇祯帝被李自成赶出了燕京城,丢掉了汉人最看重的祖宗社稷,他能不恨李自成吗?

  现在两家停战歇兵,先联手打李自成,其他的事儿日后再说不行吗?

  多尔衮觉得很可行,很有必要试一试。虽然从内心里讲这很傻,但当年的大金不就跟赵宋海上会盟,一同对付契丹了吗?

  随后记吃不记打的赵宋又与蒙古联盟,合力灭了大金?

  最后赵宋自己也玩完了。

  多尔衮觉得汉人能吃了一次亏还去吃第二次,那就能接着去吃第三次。为什么不能呢?

  况且只是派出使团南下走一遭,尼堪就算不同意,还敢立刻与大清翻脸不成?崇祯帝没那么头铁。否则松锦之战后他也不会使陈新甲暗中与大清议和了。

  多尔衮算准了一切,他唯独没算对郑芝龙。

  “面见我朝陛下,两边停兵歇战,先灭李贼?”郑芝龙看着眼前多尔衮派来的使臣,心里头忽然想到了历史上的南明。

  那些个吃人饭却不干人事的东西——弘光朝大臣,包括很大名鼎鼎的史可法,还真就打起了联虏灭寇的主意来。还封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史可法就是赞决者之一。一样名头很响的刘宗周也是赞同者。所以别把过错都推到马士英的身上,东林党不是好鸟。

  现实演义了一把什么叫——阶级仇大过民族恨。

  可惜,与虎谋皮,最后的结局不言而喻。

  “安南伯明见。”刚林又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李自成这泥腿子太可恨了,李自成这泥腿子最可恨了。俺们大清是大明友好的朋友。

  “多尔衮心里面没谱了么?”郑芝龙看着眼前的刚林,说着与刚林的言语全然不搭的话。

  后者声音一瘪,脸上闪过一抹愤怒,抬起头看郑芝龙,就觉得郑芝龙的目光中透着戏谑,看自己仿佛是在看一只猴在表演一样。

  这叫刚林深以为耻。但他忍耐住了,他必须去金陵完成摄政王吩咐的任务,最好还趁机看一看南朝的虚实。

  “鞑子人少,而中原广大,地域广阔,我大明虽然丢了北地,可江南、岭南、湖广还有百万兵,更钱粮无缺。实力还蔚然可观。”在向芝罘送钱粮的时候,他才又向崇祯帝送了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满算盘城的达官显贵的油水真心是丰厚的很呢。

  “可你们这些鞑子却只有十几万兵。你们占了北直隶,也变不出更多的人来。而本帅还有一支兵马在关外的觉华岛,更有大军就立在津门卫。所以,多尔衮心里没底儿了不是?”

  “他摸不清我朝底细,不敢贸然行事。现在一边在吴三桂那狗头的接引下,占领了燕京和畿辅地区;一边就要跟朝廷议和,共平“流寇”,实现南北分治。或者说是得到更多的时间来叫他在关内站稳根脚,是也不是?”

  刚林再不能忍了。这郑芝龙一口一个多尔衮,自己要再没什么表示,南朝的尼堪们还不以为我大清怕了他们?

  “安南伯这般口无遮拦,似要存心搅了两边和谈?莫不是与李贼有了甚见不得人的勾连首尾,不愿意看到明清两家偃兵希武,以至于叫那李贼得以起死回生?”刚林这一口咬的,很有种入骨三分的感觉。

  边上的郑芝鹏、陈鼎、冯元飏等人尽数色变,而张缙彦、原毓宗等一些达官显贵们却如获至宝。

  “哈哈哈,哈哈哈……”郑芝龙仰天大笑。

  “存心搅了和谈?我大明与尔等鞑虏何时又有过和谈?老奴杀戮辽东,流血漂橹,黄台吉数次入塞,冤魂遍野。尔辈杀我多少百姓父老?二十年交兵,又毁了多少军兵忠烈性命?与尔等禽兽胡鞑,除了刀兵相见,不死不休外,还有什么好谈的么?”

  郑芝龙胸膛的杀气不加遮掩的释放出,直叫刚林颜色大变。因为他有种感觉,眼前的郑芝龙,说的是真心话。

  “来人啊,把他们一行人全都押起来。”刚林蜡白的脸色听到这句话后反倒回血了一点。郑芝龙是把他们押起来,而不是直接赏他们一人一刀。

  “甘辉。”郑芝龙又叫道。

  “末将在。”甘辉迈步出列来。

  “你引兵顺着蓟运河北上,把滦州沿着海岸线来的那支鞑子给我撵回去。”接着,手朝着刚林一指,“我把他们都交给你,阵前就当着鞑子的面,给我砍了他们的脑袋。一个也不准剩。”

  如此命令惊煞了许多人。但张缙彦他们看着郑芝龙一脸的杀气,愣是没人敢劝。

  刚林还待叫嚎,却已经被堵住了嘴巴,拗下堂去。

  ps:订阅真的很差,恳求多多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