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水姜伯约 第五十九章 认仇作父
作者:成名无望的小说      更新:2019-08-30

  看到牛二安然返回,姜维的脸上露出了释怀的微笑。他明白如果两人都未回来,或是同时回来,事情都可能存在变数。可是现在只有牛二一人回来,他与牛二的谋划定然已经得手。

  姜维召集全军,开赴预定地点。士卒们除了手中的兵器,还随身携带着不少丈许长的麻绳。

  另一方面,姚迷乌人头落地后,群龙无首的姚氏,已成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彻里吉摩拳擦掌,已然迫不及待的要去接收姚迷乌的十万部众。此时的他,似乎真的看到了那把镶着各色宝石,熠熠生辉的羌人王座。

  出发之前,马盈特地千叮咛万嘱咐的要他留姚迷乌独子一条性命。对于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命令,彻里吉感到困惑。不仅没了爹,连部众都即将尽数归属他人的姚氏世子,跟柿子也没什么分别,又有什么利用价值呢?不过见识过马盈身手,又已经与大汉约为盟友的他,自然不敢违背此命。

  战争的过程实在乏善可陈,失去了主心骨的姚氏羌众,犹如一盘散沙,几乎一阵劲风便会灰飞烟灭。或许,这压根便算不得战争,而只是单纯的屠杀罢了。

  夜幕降临前,夕阳如血。

  彻里吉命部下用竹竿挑起姚迷乌的头颅,领着一群如狼似虎的部众突袭姚氏驻地。不明所以的姚氏羌众甚至还没来得及拿起刀枪,便已身首异处。

  彻里吉当然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杀光姚氏的人空得其地,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而他是成年人,既要地,也要人。毕竟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最大的战争资本。

  差不多一个时辰之后,当夜幕完全笼罩整片原野,战争的硝烟也已完全散尽。姚氏羌众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降的降,在腥风血雨中各凭本事,各安天命。

  姚迷乌的独生子姚柯回在一队死士的拼死护卫下,仍旧没能逃出彻里吉的魔爪,被五花大绑的压回营寨,交予马盈看管。

  当然,彻里吉部人众不过七八万而已,其中壮年战士数量不足两万。除了要征服负隅顽抗的战士,还要掳掠人口、牲畜,想一口吃进拥众十万的姚氏羌,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因此,漏网之鱼并不少。许多姚氏羌众或四散逃窜,或有组织的撤离,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野草,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过要想在来年春天再度焕发生机,前提是要有根存留,若是被连根拔起,再顽强的野草也会荒芜。

  姜维此刻正在干的,便是将野草连根拔起的事。

  在战火中幸免的姚氏羌众,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向南流窜。汶水东岸是烧当羌彻里吉部驻地,当然不能去自投罗网;向西是巍峨高耸的岷山,连鸟都难以飞越;向北则是汶水源地,海拔逐渐攀高,植被逐渐稀薄,不但不适宜定居,还会成为瓮中之鳖,被彻里吉逐步蚕食。唯有南方,羌汉混居,既有汉人的耕地,也有羌人的牧场,虽然没人会欢迎他们这些不速之客,可为了活命,谁又会在乎这些呢?

  羌人能判断的出逃往何方,姜维自然也能猜得出。他与关兴亲率四千士卒,早便蹲守在了羌人南逃的必经之路上,扎好了口袋,等君入瓮。

  刚脱虎口,又入狼窝……

  姚氏羌众叫苦不迭。

  而且经历过之前的一番折腾,这批人早已人困马乏,无论是从心志上还是体力上,都几乎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因此当看到姜维所领的四千人马,个个生龙活虎,眼放精光地守候着他们时,摆在眼前的路便仅剩下两条,跟姜维走,抑或是跟阎王走。

  有活路,没有人会选择死。

  姜维麾下的士卒,甚至连早已备好的麻绳都没用上,南逃的羌人便主动结成了队列,老实的跟随在队伍后面。

  若是搁在今天,贩卖人口是最令人所痛恨的犯罪行为之一。可在三国乱世,如此大规模的掠夺人口,也只是司空见惯的事。

  当年曹操与刘备鏖战汉中,连战连败,力不从心的曹操主动放弃汉中,并在撤退时强行迁走了汉中大半的人口,只留下个空壳给刘备。

  得其地而未得其民的刘备,为充实汉中不得不迁徙人口。诸葛亮执政后,也继续执行此政策。北伐失利后迁西县人口千余家回汉中,便是具体的表现。

  这样看的话,这群被姜维掳走的羌人,前途也许未必不会更美好。汉中尚有大批的无主荒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放下牧鞭,拿起锄头,过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而在那个年代,这其实是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起游牧要安稳的多。他们中的另一部分也会放下牧鞭,拿起武器,加入汉军,去战场上闯出一番功名,或是丢掉自己的脑袋。

  不过,这群人的未来生活,没人会去关注。甚至他们枯冢上荒草已漫过人腰,也绝不会有。

  彻里吉的大帐中,姜维、马盈、牛二具在,彻里吉与一众部属也都在。众人推杯换盏,开怀畅谈,欢庆着胜利。

  席间,姜维命人将姚迷乌遗下的独子姚柯回带了上来。他的年纪不过十二三,生的眉清目秀,没有半点草原豪酋之子的粗犷,倒像是个书香世家里的公子哥。

  前途无量的姚氏世子,一夕便成阶下囚。

  世事本无常。

  姜维仔细端详起这个以聪慧好学而远近闻名的孩子,果然觉察出了某种不同寻常的气质。按常理推断,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刚刚经历了丧父亡族之痛,不是痛哭流涕的伤心,便是面如死灰的绝望;而面对谋害自己父亲的凶手,不是战战兢兢的恐惧便是怒目切齿的仇恨。

  可伤心、绝望、恐惧、仇恨,姜维都没办法从他的眼神中察觉到分毫,他唯一能觉察到的,只有一种感情——求生欲。

  此子果真不一般!

  姜维会心一笑,走到姚柯回的面前,摸了摸他的头。

  “大王,此子身世实在可怜,你们父辈之间的恩怨,莫要牵连到无辜的孩子。我看您恰好膝下无子,不如便收他作义子罢。”姜维一边劝彻里吉收姚柯回为义子,一边将自己贴身的环首刀赠与姚柯回,满目温情的望着这个可怜的孤儿,显得甚至喜爱。

  “我看将军如此喜爱此子,不如便由你来抚养罢。”彻里吉推辞道。

  “那怎么行,我只虚长他七岁,如何能做父亲?不过我们还的确挺投缘的,倒是可以结拜为兄弟,那时大王可也就是我的义父了!”

  “而马盈又与我是亲生兄妹,只是幼年失散,被马超将军收为义女,抚养成人。你既做了我的义父,自然也就是马盈的义父,有她的鼎力相助,你一统羌族各部的阻力可是会小上很多的。”

  ……

  “自己刚刚杀了他的父亲,便收他作义子,而且这孩子又不是个襁褓之中没什么记忆的婴孩,而是个已然读过经史,懂得道理的少年,自己今后还能睡个安稳觉嘛……”彻里吉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暗骂姜维不止,可是嘴巴上却没有反驳的本钱。

  婉言推脱几次后,彻里吉终是拗不过姜维,最后只能不情不愿的收姚柯回为义子。

  而姚柯回虽然明知义父便是谋害亲生父亲的元凶,却没有表现出半点不快,即便是行叩拜礼时,也没流露出一丝反感。他始终没什么表情,就像是这件事根本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似的。

  办完此事后,姜维心头的巨石终于落了地,可彻里吉的心里却多了块巨石,总感觉沉甸甸的。

  临别之际,姜维又向彻里吉借了五百壮士,千匹战马。不过虽名为借,姜维却从未想过要还。

  其实姜维与牛二,从来没想过要信任彻里吉。彻里吉能在北伐之际背汉投魏,又能背叛结义兄弟吞并其众,又怎能保证这次便是真心与大汉结盟,永不背叛?

  双方只是在演戏,互相利用而已。

  姜维想获得羌族的兵源和马匹,并且保持一个相对友善的关系,尽可能的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而彻里吉当然是希望借助蜀汉的帮助,壮大自身的力量,或许有一天,真的可以成为羌人之王。

  可是姜维又怎会坐视一个强大的羌人政权在蜀汉肘腋之地诞生呢?一旦这样的政权出现,便会坐地起价,高枕无忧地等着魏蜀两国各自开出价码,不断地游移于两国之间,攫取最大的利益。这绝不是姜维想看到的剧情。

  他最想看到的,便是羌人之间维持现状,互相征伐,不断内耗。这时,高枕无忧的看着鹬蚌相争,坐收其利的渔人便成了蜀汉。

  而要保证统一的政权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不会改变,姚柯回便成了姜维埋在彻里吉身边的一枚炸弹,随时可能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