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E 第一章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9-07-04

  那一段如痴如醉青春梦幻,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高中生活,是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结束的,一共四年时间。虽然比别人多读了一年,但也没能考出个好分数。别无选择,只得去北海呆了三年,原因也简单。因为我喜欢大海,就是想去看海,其次就是北海的学校里,也有我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可以供我选择。世上是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的。纵然当时有多愤恨,后来的选择也就会有多热爱,因果相生爱恨交错的罢。

  对于如何去适应这些新鲜事物,是已经够让我心烦意乱的了,电脑、互联网这些东西没能给我带来乐趣。但是我也自有能让我兴奋的东西,那就是阅读,喜欢各种各样的阅读,对于阅读最是爱不释手的感情。

  喜欢阅读,喜欢读书,是在初中的一位政治老师引领下喜欢的。然而喜欢的书籍,也并不是课堂上的教科书之类,倘若我对教科书如对其他课外的书籍一样感兴趣和极大的热情,那么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高考,我也不至于两次都是那么一点分数,也不至于落得去北海看我喜欢的大海了。

  喜欢读书是一方面,然而想要购书的话,还是十分困难,因为高中的生活费并不多。新华书店或者宜县桥头的两个稍大一点的书店是不敢去买,但是会经常过去看,因为只看不买是不需要花钱的,书店老板的眼神即使带着鄙夷,但也奈何我不得。

  能买的书,也多是地摊上十元一本的书籍比较多,虽然都是些盗版或者陈旧的书,字迹却还可辨认,内容也基本无缺,要想和新华书店里的书看起来一样舒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分的钱也就只能得到一分的货,凑合着看倒也不算太伤眼神。在这高中的这四年时间里,竟不知不觉的在地摊上买了好几大箱的书籍。回到家时还常常遭到父母开玩笑似的数落,数就数他们的罢,付之一笑,也就无所谓事了。

  数落过后,笑完之后也就能安安静静的从纸箱里抽出我新近买下的书,聚精会神躺在床上翻阅起来,任由他们笑话去吧,我就独乐乐的活在我书本的精神世界里,众乐乐的活在他们的笑语里。在我购买的地摊书中,在这些文字堆积起来精神世界里,映像最深刻的,还要属鲁迅先生那本精选集。在那本精选集里,我看到先生描绘出来的种种幻像,我看到先生刻画出来的各种人物,还接触到先生那些尖酸刻薄、尖锐苛刻的思想论点。这一本精选集,这一本精选集虚幻出来的构像,也是陪伴了我好多年,毒害了我好多年,让我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让我不能自拔。

  后来到了北海,北海的几个较大的书店也经常去逛,依如高中那个模样,也只是去看看,就是不买,确切的说还是不敢买。那时花的还是父母的钱,怎敢花费在这些多余的奢侈品上。幸好的是,在北部湾广场的长青路的那条烧烤街的街头,还是有地摊书可买的,这些地摊上的书籍才是我敢下手的地方。

  每当周末到来的时候,也必定会去那里逛一圈,淘几本感兴趣书本回来。大专的生活费已经比高中时的宽裕得多。买的书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只要是感兴趣的就敢下手,管不得它三七二十一。然而买回来的书,也都是随便翻个一两页就丢了。心情就像李碧华在《只是蝴蝶不愿意》的长短句里写的一样:“有时逛书店,总控制着别再买书。买了总是不看,搁在那儿当后宫佳丽,如同一个昏君。”我自然是没有多余的闲钱敢去书店里去寻找佳丽,但是在书摊里寻求我的佳人还是有足余的,那时候,想做个昏君都不易。

  上大专后的心情,确确实实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已经没有了中学时的那种耐性,任由他人怎么笑话,总能只顾着自己想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开始为着钱的事情发愁了,为着那个自认为能够挣大钱的幻想出来的事业发愁起来了,在这样的心浮气躁的心理环境下,怎么能静下心来去好好读书,定下神了好好的看书。那个二十出头年纪,确实还是太浮躁了,做起事情来也容易三分钟的热度,只有三分钟的温度。

  静下心来看书的热情、定下神来读书的心情或许是只有三分钟,然而我喜欢书籍、喜欢购买书籍的热情并不是三分钟的事情,这份热情从高中开始,就一直遗留了下来,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是2012年7月份,在北职院毕业的,12月份来到柳市工作,头两年的工资并不多,虽然单位包食宿,然而一些生活上的用品,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购买,一个月下来基本也是没有什么节余的了,购书也只是成为一种奢侈的心情。

  还好的就是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有图书阅览室的,虽然不大,六米宽、七米长,四十二平米这样。一共有三个大书柜,每个两米长,紧靠着左边墙壁依次排开,七米长的墙壁,也只在墙头和墙尾留有50公分的间隙。

  两米高的书柜一共分有四层,三个书柜共有十二层。其中前面的两个书柜用来存放书籍,每个书柜每层划归一类,大致分有八类书籍,其中文学类最多,满满的摆了三层,有小说、有传记、有散文、有杂文等等,占了第一个书柜的三层空间,剩下的最后一层,摆放的是励志和管理类的书籍。

  第二个书柜的归类就较为均匀了,最上面一层是历史文化类、第二层是军事和政治类,第三层是法律、生活、电脑办公类的书,最下面那层装的都是那些没办法归类的杂书。这小小的阅览室书类虽然不多,但是每一层都是装得满满的,两个书柜的加起来也得有一千来本,要看完的话,也是需要好一阵子的了。

  第三个书柜则是装旧杂志和旧报纸用的,上面两层是杂志,而下面两层是报纸,每当书柜装满这些旧报纸、旧杂志时候,就需要清空留出位置,留着存放从报架和杂志桌上撤下的过期了的报纸和杂志,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在我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日子里,都重复过好几次,而每天从报架上撤下旧报纸、从摆放杂志桌上撤下旧杂志,也是作为图书管理员最为日常的工作之一,虽然并不是什么繁杂的事情,但也总是需要人去做。

  而这些摆放杂志的桌子,就靠在三个书柜对面的右边墙壁下,五张定制的长桌紧挨着墙面,每张1.2米长。桌面是一个45度角的斜面,宽60公分,四边用有食指大小的方形木条围着。从桌面中间30厘米,也用同样的方形木条把桌面一分为二,把桌面围成框,杂志就有距离的摆放在方形木条上。

  1米2长,60公分宽的桌面,一分为二以后,每张桌子可以摆放8本杂志,大致有四十个种类,仔细的去回忆,都还能历历在目数出这些杂志。这些摆放杂志的桌子,从右往左,第一张摆放的是党政时事杂志。上层桌面从左往右的摆放的是:《求是》、《时事报告》、《党建》、《半月谈》;下层桌面里摆放的是:《改革》、《瞭望》、《南风窗》、《Vista看天下》;第二张桌子摆放的是法制军事类的杂志,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依次是《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法律与生活》、《民主与法制》、《解放军画报》、《军事历史》、《世界军事》、《兵器知识》;第三张桌子摆放的是人物生活类杂志,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企业家》、《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环球财经》、《理财周刊》、《大众医生》、《汽车博览》;第四张桌子摆放的是文摘体育类杂志:《读者》、《意林》、《特别文摘》、《青年文摘》、《新体育》、《足球世界》、《篮球》、《体育世界》,第五张桌子摆放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类杂志,都有《通信世界》、《互联网周刊》、《微型计算机》、《电脑爱好者》、《计算机教育》、《数字通信世界》、《物联网技术》、《软件》,总之,这五张定制的桌子,都是满满的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