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月明 第二百六十七章 鸣梁海战(一)
作者:慈悲无敌的小说      更新:2023-08-10

  顺利摆脱了敌人,李舜臣决定连夜赶往全罗道西南端的珍岛。

  石朗、叶茹柳等人暂时不便返回绝影岛和釜山市,便同李舜臣一起赶往珍岛。等李舜臣和旧部汇合后,再做打算。

  经过几天几夜的海上旅途,终于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到达海岛密布的珍岛海域。

  李舜臣、石朗、华先祖、杜衡等人的到来,让李戴大喜过望,他嘱咐手下杀猪宰羊,设宴接风。久别重逢的将帅之间及老友之间免不了一番叙旧言欢。

  宴毕,李舜臣顾不得休息,急切地让李戴领着他查看保存下来的战船。

  在李戴的带领下,李舜臣协同石朗等人来到珍岛南端一处极为隐蔽的海湾边。

  “统制使,闲山岛惨败后,我率领部分将士左突右杀,突出重围,只保存下来十二艘板屋船和几条哨探船。全在这儿呢。”李戴手指海湾内的十几条战船,向李舜臣汇报。他的言语之间,难掩沮丧与失落。

  “不必丧气,哪怕只有一艘船在,我朝鲜水师就不会灭亡,我水军的战魂就在。放心吧,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重振水师雄风。”李舜臣眼望海湾内的战船,坚定地说道。

  “统制使,只要有您在,弟兄们就有盼头。我还没告诉您,在这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岛屿上,还有部分弟兄暂时躲避。我明天就派出手下去往各岛,把您复出的好消息告诉他们。他们定会火速前来会合地。”

  “好啊。告诉他们,我李舜臣又回来了。”

  “是。我要告诉他们,您回来了,痛歼倭国水军的日子就要到了!”

  一连几天的狂风暴雨,致使珍岛附近海域海浪翻滚,难以行船。

  石朗本打算将李舜臣送到珍岛后立刻离开,可恶劣的天气加上凶险的海况,使石朗不得不临时放弃离岛打算,和大家一起留在珍岛之上。

  李舜臣简单休息几天后,开始着手准备建造船只,重整海军。他跟李戴等人协商后,准备派人到鸣梁海峡对岸的渔村中联系村民,寻求村民的支持与帮助。

  “统制使,让我去吧。正好海峡对面的村子里有我一家远房亲戚。他可以帮我们说说话。”李戴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前去。

  “好吧。只要乡亲们肯帮忙,我们制造战船的计划就能够很快实现。”

  “放心吧,统制使。乡亲们早就盼着咱们的水师能够重振旗鼓,再加上统制使您的复出,乡亲们肯定会热情高涨的。”

  “事不迟疑,立刻动身。千万记住,告诉乡亲们,我李舜臣誓死不做亡国奴,不把倭国人赶出朝鲜,决不罢休。”

  “是,统制使。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听说李戴要去往鸣梁海峡对岸,石朗决定搭船离开。

  已经连续几天隔绝在这小岛上,石朗需要迫切了解外面的信息,毕竟当前正值明、倭交战的关键时刻,身为锦衣卫参知朝鲜事,他应当时刻保持同朝廷的联系,及时了解朝廷的用兵动向。

  李舜臣深知锦衣卫的职责所在,石朗提出搭船离开的请求后,他也不挽留,设宴款待石朗一行后,将石朗等人送至船上,挥手道别。

  一连几天的暴雨小了些,但海面的风依然强劲。鸣梁海峡内,狂风怒吼,浊浪翻滚。

  李戴带领二十几名朝鲜水军士兵,驾驶一艘朝鲜水师的主力舰船——板屋船,艰难地行驶在海浪之中。

  “李将军,它为什么叫鸣梁海峡呢??”石朗手扶船栏,问身边的李戴。

  “这海峡内海水湍急,每隔一两个时辰海水流向会发生逆转。海水涨落声音很大,故名‘鸣梁’。”

  “从地理位置看,这鸣梁海峡是海上的一处交通要道啊。”

  “是啊,它是连接东南水域和西面水域的要道。从东南海域出发的船只,经过鸣梁海峡,可以直达仁川及西南沿海各地。”

  “平时过往的船只肯定很多吧?”

  “不多,因为这鸣梁海峡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全线贯通。落潮的时候,它东面入口处海水很浅,根本不适合航行。所以,只有附近熟悉鸣梁海峡海况的渔民才敢进出其中。不了解海况的人贸然进入,肯定会被困在里面。”

  “对面的渔村大吗?”

  “不是很大,是海南郡最南端的的一处渔村,名叫望海村。原来这小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这几年,为躲避战乱,从内陆地区陆陆续续搬迁过来许多人。村子就稍微大了些。我表姐一家就是为躲避战乱搬过来的。”

  “望海村,这名字不错。”

  “是啊,村民不管在村子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大海。特别是眼前的鸣梁海峡,从村子里看向这边,可以说是尽收眼底。”

  李戴和石朗说话间,已经到达对岸。

  船上的人员停船下碇。然后,大家沿着岸边一条石阶小路,登上一处高坡。

  站在高坡上向北望去,望海村尽收眼底。这是一个坐落于山坳间的渔村,几十户人家在山坳间的低洼地带错落居住,远远看起来,多少有些拥挤。

  顺着高坡北侧的一条蜿蜒小路下行,再往前走三百米左右的距离,就来到望海村村南的那座用石头雕刻而成的海神像前。

  此时,海神像北面不大的广场上,正聚集了两伙村民,双方不顾海风呼啸,正因为渔权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又吵起来了。多大点事。好好商量商量不就解决了吗?”看来李戴对渔民们的渔权之争早有耳闻。

  “他们为啥争吵?”施天济有些好奇,问李戴。

  “这几年不是从内陆搬来许多逃难的人嘛,当地渔民认为他们的到来,争抢了他们有限的渔业资源。这不,大雨天的,闲着没事,又为此吵起来了。”李戴说道。

  “都是为了挣口饭吃,至于吗!”叶茹柳说道。

  “就是,大家都不容易,相互理解一下,就不会争吵了。”李戴说道。

  “咱们是不是过去劝一下,我看双方快要动手了。”华先祖说道。

  “不用,这村民们吵架呀,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干打雷不下雨。别看他们群情激昂,只不过是动动嘴而已。打不起来的。”李戴对此已经司空见惯。

  “快看,黑妹来了。让她给我们评评理。”

  李戴正在犹豫如何过去跟村民打招呼,就听得村民中有人高声喊道。

  从村子的方向,走来一位身体健硕的女子,此女快步来到争吵的人群前,高声喊道:“大家听静一静,听我说几句。大家既然选我当里长,我黑妹不偏向任何一方。要我说,不管是原住户还是外来户,大家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哪家也不容易。

  “不错,外来户的到来,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原住户捕鱼。但大家都是为了生存。遇到问题咱们应当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相互埋怨、相互争吵。

  “我看这样行不行,既然原住户认为外来户的到来,让原本就不是很充足的渔业资源更为稀缺,我们能不能齐心协力,为每家每户造一条大一点的船。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到远海捕鱼。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我看行。”

  “要不,就这么办吧。”

  “你们要是早这么说,我们这些原住户也不会和你们吵架。”

  “那今天就这样,大家先回去吧。改天咱们商量造船事宜。大家都散了吧。”

  在黑妹的劝说下,村民们陆陆续续离开原地,返回村子。

  “怎么样,还得我表姐出马,这不就解决了。”李戴手指被称作黑妹的女人,不无得意地对大家说道。

  “黑姑?”村民们散开后,叶茹柳望着那名被李戴称为表姐的女人,惊讶地说道。

  那女人刚想离开,听到叶茹柳的惊呼声,她立刻转过身来:“妹子,是你……们吗?”

  “是我呀。黑姑。还有大家,都在这里。”

  “哎哟哟,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们……还有你,表弟,你们怎么在一块?”黑姑快速走了过来。

  “黑姑好。”石朗等人上前向黑姑打招呼。

  “怎么……你们和我表姐认识?”

  “李将军,我们和你表姐早就认识。”石朗对李戴说道。

  “表姐,没想到你竟然跟咱们大明的几位英雄早就相识,待会儿到你家里,你可得好好跟我唠唠。”

  “没问题。既然大家到了家门口,那就到家里去吧。让你们大哥做几个好菜,咱们好好聊聊。”

  “姐,我可很久没吃你家的菜了。”叶茹柳挽起黑姑的胳膊,随着大家一起,向黑姑家走去。

  在去往黑姑家的路上,黑姑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一家人来到这个渔村的经过。

  原来,大明军队火烧龙山粮仓后,王京城内的倭国人对龙山四周进行了清剿,龙山附近的村子几乎全被烧光,幸存下来的村民只得远逃他乡谋生。

  在李戴的帮助下,黑姑和她的丈夫张在跟辗转逃到望海村,算是在这个离朝鲜水师驻地不远的小渔村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