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棋故事 第三百五十九章、省升段赛(11)
作者:麻烦大了的小说      更新:2020-12-16

  当然了,江明是个极少数的例外,他认为下围棋只是“玩耍”。

  酒席不是很热闹,主要也是因为人太少了;江明主要是为了与小伙伴叙旧,同时尽东道主的义务。

  他的心思早已不放在下围棋上面了,他认为那最多只能当做业余爱好,绝不能投入过得精力;否则就是玩物丧志了。

  这点,此时他当然不好明确地表达出来;他主要与荆上聊天,问问对方,在张家口府的发展如何?

  荆上对儿时的小伙伴,并没有什么专业高手的架子;一五一十地说起他在家乡,进行少儿围棋培训的苦与乐。

  江明又问他,你还参加不参加升段赛(专业棋手的)?

  荆上有些苦恼,回答说,那肯定还是得参加啊;我对棋的进步还是有要求的。

  其实,底层专业棋手,后来渐渐地就没有竞争力了。

  中国围棋职业棋手等级分,是反映中国职业棋手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于1995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两年后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施行,是中国职业围棋继实行段位制后又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

  中国围棋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项革命性措施是1964年实行段位制,第一批获得段位的棋手共43名,从初段至五段,最高为五段。

  1982年国家体委正式颁布《围棋棋手段位标准》,同时公布了中国第一批高段棋手,包括中国最早获得九段段位的三名棋手:陈祖德、聂卫平、吴淞笙。

  但段位作为一种只升不降,一旦获得就终身拥有的荣誉称号,随着围棋运动不断发展,已经比较突出地显露了它的局限性。

  等级分作为棋手比赛成绩的数学化指标,具有一定科学性。

  它是根据棋手一段时间内比赛成绩的好坏确定升降的。

  因此,等级分能够及时地反映棋手的即时实力水平,也适应了围棋发展的需要。

  等级分反映的是棋手的即时实力水平,围棋段位是棋手获得的段位等级称号,二者对全面衡量棋手的实力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围棋等级分暂不与升段与否挂钩。

  等级分制从1995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为试行期。

  在试行期内,对国家体委指定的比赛都进行了计分并公布。

  等级分启动阶段,原则上按棋手段位一次性确定各自的等级分。

  具体标准为:九段2560分、八段2520分、七段2480分、六段2440分、五段2400分、四段2360分、三段2320分、二段2280分、初段2240分。

  对有过特殊贡献的个别棋手适当加分。

  如聂卫平九段和马晓春九段因在很多重大比赛上都有突出成绩,他俩的等级分比其他九段棋手高出40分,以2600分同列榜首。

  等级分最初由省体委于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各公布一次,1999年起,改为现行的每4个月公布一次。

  等级分制度在中国围棋的发展当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中国职业棋手的促进方面,更客观的反映了职业棋手当下的实力,为不同层次的棋手们提供了与其水平相符的参赛权利,从而较好地推动了中国围棋的发展。

  可以说,段位制确实难以特别量化棋手的实力强弱,有些不符合当今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的潮流要求。

  如今正式执行了等级分制三年,中国围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虽然总体成绩暂时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已经确立了。

  这个机制有多重要?其实现在人们很可能还不明白。

  中国社会是特别讲究人情味、讲究关系学的,这方面其实已经太过于“发达”了;以至于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能够按照正常程序办事。

  比如说,专业棋手们本来应该必须按照实力强弱排列位次;但是,怎么界定谁强谁弱呢?

  要不要按照段位比较,或是不按照段位比较又该如何?

  于是,参照西方盛行的国际象棋的办法,等级分制就应运而生了。

  说白了,怎么量化都不一定好,直接用分数说话,那才是最直观的!

  不久以后,所有人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

  等级分制执行了几年后,专业棋手们的实力强弱、进步态势与退步态势就一目了然了。

  荆上这样的专业棋手,在韩国与日本也是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不可能专门依靠参加比赛而生存,基本上需要靠教棋及与业余棋手下指导棋来获得收入而维持生活;而纯粹靠比赛成绩出色,取得奖金生活的,金字塔顶端的棋手,三国都不过仅有十余人而已。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反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且人们根本就知道,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状元级别的精通者,但是绝大多数人,就只能是普通一员。

  所谓“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而言,也就是社会的工种。

  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上便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酱料行、花果行、鲜鱼行、宫粉行、成衣行、药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旧行、陶土行、仵作行、鼓乐行、杂耍行、皮革行等等。

  由三十六行如何发展为“三百六十行”呢?

  据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载:“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

  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其实自古之来,行业的工种决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

  不过“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数,民间所流传的“三百六十行”是个统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现在说起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

  在客家地区,还曾流传着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位远赴京城考取功名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幸运夺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