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棋故事 第七百三十八章、晋级中职(6)
作者:麻烦大了的小说      更新:2020-12-16

  如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是难以获得成功的,情商(EQ)会影响智商(IQ)的发挥。

  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应试教育压力下,家长总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结果却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任性自私等。

  近几年,学生因学业压力、与父母沟通问题而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的现象频频充斥人们的眼睛。

  心理专家说,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

  然而很多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商的训练,结果导致情商低的孩子越来越多。

  1925年,Tho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他认为,拥有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并把“社会智能“描述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ixander在他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factoers)的概念。

  1940年,Wechsler提出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智能的情绪部分可能是生活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1965年美国人高尔曼,提出了所谓情商的概念EQ。

  1975年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发敖的智能》一书,介绍了多元化智能的理念。

  1983年,Gadener发展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其中,两种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intrapsychicintelligence)和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这两项能力,让“社会智力”的概念再一次的受到教育界以及心理界的重视。

  1987年吐基思-比思利在《门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用到“情商”(即EQ,用来衡量情绪智能的商数)这个术语。尽管巴昂(RcuvenBar-0n,,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声称自己在未发表的毕业论文中已经用过这个术语,大家还是公认这篇文章是首次使用“情商”并发表。

  1988年,心理学家Bar-On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根据他的定义,EQ还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以及社交能力。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

  随后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便得到了迅速发展,情绪智力这个术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同年,工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在《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上发表了标志性的文章《情商》。

  1995年,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EQ》一书,荣登世界各省畅销书的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潮,是的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年心理学家兼《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她比智商更重要》一书出版后,情商这个概念得到普及。

  2000年,由Bar-On主编的《情绪智力手册》出版,它标志着情绪智力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情商的水平也可以像智力水平那样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只是暂时还没有系统、权威、成熟的测试方案,通常只是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或者在综合测试中加入若干情商因素的考量。

  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绪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情商的价值是无量的,情商伴随着社会人的一生,是后天培养与修炼都能达到的。

  它需要自己去勇敢地面对自己厌恶的事情,这样你可以迅速地成长,去勇敢地面对自己所怕的。

  重视智力的实践性和智力运用的现实情景性,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

  在强调社会智力时,情绪智商理念承接了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商的观点。

  德纳对以比奈(A.Binet)为代表的、以统计和测量为基础的、特质论的传统智力提出强烈批评。

  他对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静态的因素分割,忽视智力的发展,不能较好地预测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智力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智力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丹尼尔在发展情商概念时禀承了这一观点,并对加德纳提出的人际关系能力作了拓展。

  把加德纳关于“能洞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适当反应”、“了解自我内在的情绪,有能力辨析这些感受,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是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这一观点加以转化,并认为它是情绪智商的核心。

  情绪智商概念具有斯腾伯格(R.J.Stermberg)社会智力概念的浓厚影子。

  斯腾伯格是社会智力的一个积极倡导者。

  他认为传统智力理论的固有缺陷和局限性使其只顾及心理的内部世界,而没能把构成智力本质的社会智力涵括在内。传统智力理论的学业成就色彩太重,太重智力的产物而忽视分析智力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斯腾伯格提出一种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

  三重结构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

  主体的内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主体外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经验亚理论;经验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情境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