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棋故事 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
作者:麻烦大了的小说      更新:2020-12-16

  士气的根本作用在于能激发出人们进行意志性行为的潜在的精力、体力与能力,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精力体力发挥出的大小也是与这个人士气的强弱成正比的。

  士气强的个人在群体活动中总是能付出较多较大的精力体力,而不知疲倦;相反士气弱的个人即使在群体活动中付出较少的精力体力,他们也可能会感觉到异常的紧张和疲劳。

  士气在在实际的指导指挥应用中会影响人们在行为行动的战略、战术、策略、谋略上的选择,群体士气愈高则指挥者在选择策略、谋略等方面的自由度就能愈大。

  譬如在战争中士气愈高的军队就越宜担任埋伏、穿插、巷战、运动作战、游击作战等体力精力消耗大,危险性或风险性较高的任务,而士气愈低的军队战役战术行动就大受限制。

  士气是一种动机,而由于动机是属于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相互影响转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所以士气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就是士气从产生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这两个不同角度呈现出的心理状态。

  士气是意志过程和相应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特征相结合的结果。

  士气从不同意志过程触发角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勇气、忍性和操心三种,这是士气的外在表现;而从积极主动性不同的人格个性引发士气心态角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又可分为自觉性、凝聚力和竞争心理三个层次,这是士气的内在表现。

  士气产生总公式:

  行动信心×行动态度(责权意识)=士气(其中:行动信心值=行动态度值)。

  这一公式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

  第一、行动信心、行动态度两者强度通过责权意识的激发演变,会导致士气强度的正比例反应;

  第二、行动信心强度与行动态度强度之间的反比例对应关系;

  第三、在行动信心强度和行动态度强度于职责任务目标上相应相等的情况下,会形成标准的士气。

  影响士气各因素表现:

  1、士气的根基——信念

  (1)信念的心理学概念:

  信念是士气作用于行为的根本,而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

  信念就其产生过程来讲,实际上是指个体自我对最基本的需求欲望等本能本性的意识。

  (2)信念在认识过程上的反映

  信念在认识过程上反映为个体基本的信仰与世界观。

  人们的信奉信仰必须与其志向相互统一,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具有信念的行为。

  人们信奉信仰与行为志向是考察人们信念的重心,但考察一个人的信念,关键是观察其在相应关键时刻所具有的忍耐力、勇气、操心程度,而不能将被考察人在日常的表现状况与其信仰与世界观简单地一致化。

  (3)信念在感情过程上的反映

  信念在感情过程上的反映为尊严尊崇意识。

  自尊按个体所获得尊重的来源方式可分为尊严与荣誉心理两种,自尊所包括的尊严与荣誉心理都是在追求他人的尊重,只是尊严是以强制他(她)人的方式去追求,而荣誉心理满足则是由他(她)人自然的内心尊重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的心理感受。

  信念在心理生理的评价体验除表现为自尊中的尊严外,还表现为尊崇意识。

  尊崇则是个体对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真正发自内心的高度的敬重。

  高度的尊崇即为崇拜,崇拜外在可表现为狂热、迷信、崇尚、敬奉、佩服、钦佩,乃至其衍生出的对崇拜对象生活事业经历和其它细节的追捧、崇拜对象的榜样化、“一好百好“的晕轮效应、对崇拜对象的敬畏感和神秘感等等。

  (4)信念在意识过程上的反映

  信念在意识过程上的反映为个体的人格倾向。

  人格倾向若按心理过程来源产生过程不同可分为志向与志趣两种,在个体信仰世界观等理性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向,而在个体嗜好与趣味等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趣。

  人格倾向是个体判断事物善恶、美丑、好坏的根本标准。

  人格倾向若按由人类整体性到个性化演化的区别,又可分为人性、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三个层次。

  2、先天的人性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这里所述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

  人性由于是人所共有甚至能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人性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可分为自我类人性与社会类人性两部分。

  自我类人性是指与个体需求相关的人类共有的个人意向,包括相应的好奇心、食欲、解暑去寒的欲望、情爱的追求等;社会类人性则是指个体在与他(她)人乃至各社会群体间互动中相关的人类共有的社会意向,包括相应的同情心与正义感等。

  从自我类人性的自我控制角度来讲,自我类人性则主要体现为人类以趋利避害的天性为核心的各种本能。

  主要表现在于个体在相应社会群体内对自由或权势的追求,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是个体欲望需求与自我潜能这两方面推动力量相结合的结果。

  社会类人性从自我控制角度来讲,是指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与生具有的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心理本能。

  社会类人性是人之所以会形成社会道德的潜质与根本。

  孟子认为人有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也都是人类原始的社会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