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三晋 第211章 我去看看这家有几个小妾
作者:燕市酒徒的小说      更新:2020-11-11

  胡汉三鬼着呢,挨了打立刻连声求饶:“老大,俺保证不想着喝花酒了,连果子酒也不喝,只喝粮食酒。老大,粮食酒总可以喝吧?酒是粮食做,不喝是罪过啊。”

  “这还可以。”杨淩停了手,对胡汉三道,“出来了就放飞自我了是不是?不打你一顿不长记性!”

  胡汉三爬了起来,心中得意:“老大还以为俺不懂花酒什么意思呢,亏得俺机智。”

  他拍打着身上灰土,贼眉鼠眼四处看看,问道:“老大,咱们不埋伏他们了?”

  杨淩不得不佩服胡汉三心大。人家人多,埋伏自己二人正常。自己被人家盯梢,居然还想埋伏人家,脑袋都不知道怎么想的。

  “咱们是出来办事的,不是出来置气的。今天那事你不出手,掌柜的也能搞定。你这一出手,看似帮了他,其实那掌柜的至少还得多掏几人医药费。咱们来到文明社会,要以理服人。能不用拳头办事就不用拳头,记得了?”

  “记得了。那打行为什么不以理服人?”胡汉三看杨淩脸色又阴了,忙从善如流,不住的点头,“咱们是好人,不能和打行那些坏家伙比。”

  杨淩觉得孺子可教,看来胡汉三进步很快。

  看来得找机会对打行进行以理服人的行动啊!胡汉三恨恨的回头看了打行两个打手一眼,觉得都是这帮家伙害得自己挨打。一肚子闷气没处发,就冲这两个跟梢的重重挥了几下拳,吓了这两人一跳。

  这个大脑袋武力值惊人,这是威胁自己呢,是跟上去找死还是小心为妙呢?

  两人盯梢的犹犹豫豫,距离越拉越远,终于两人出了城门不用操心了,杨淩二人跨上马,飞也似的跑远了。

  这时几十个打行的人才追了上来,站在城门口冲杨淩二人背影一通骂。

  跟梢二人埋怨道:“你们早来几步就能在城内追上他们,怎么这么晚?”

  一帮人当着城门口的几个老兵也不好意思说人少不敢上。

  其实他们早追上来了,正看到胡汉三挨打。一个打十个的大脑袋正被同伴打得满地乱滚,几十人不得不重估自己战力,最终发现上去也就是一盘菜,只好等杨淩二人跨马去了,才闹闹嚷嚷靠嘴炮找了个台阶下。

  江湖人能伸能缩欺软怕硬,打行玩这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然能在江湖上混得开?

  他们人数虽然多,可没有好手。现在打行所有好手都调往天津卫,图谋大事情去了。

  这些人一思量:这个年头医疗保险不完善,就他们这些咸鱼,还是别翻身了,安全第一吧。

  他们哪知道自己是安全了,这两个瘟神可一路奔天津卫去了,他们同伴可就不安全了。

  天津卫。

  天津顾名思义,就是天子曾经来过的码头。当年燕王朱棣御驾亲临,所以这名字也有了贵气。

  等到朱棣定都北京,就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卫所,名字就叫天津卫。

  天津卫把守的是京师的东大门。这里不仅有海港,而且大运河也从山东蜿蜒而来,通过天津进入京师。所以天津就有了极高的战略价值。

  章朝末年,从江南到京师,海运运量大速度快,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海运开发后,朝廷发现最大的一项税源——漕运税没了,而海船不好收税。

  这可是动国本的事,所以海运任凭有千般好处,也被一票否决。江南到京师的运输又重新归回大运河。

  天津不仅是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同时还设立了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这就让天津畸形繁荣起来,商人和苦力占人口比例最大。

  另一个时空的明朝,天津卫最开始筑城不大,后来陆续又建了左卫、右卫。

  章朝的天津卫一开始建造,就没有内城外城之分,摆出了一个周长二十多里的大格局,历时十五年才完成。虽然比不得京师规模,也是少有的雄伟大城。

  所以胡汉三一见到天津城,就不由得又赞叹了一番,感觉这一次真没有白来。

  进城住店后,胡汉三就强烈要求逛一逛天津城,作为对没逛着京师的补偿。

  天津有什么好看的?和京师比差远了!没内城,没宫城,看不到太监和锦衣卫,就有点儿卫所兵,还不知道躲哪角落去了。再说,两个大男人逛街有意思吗?

  杨淩真不想去,又怕胡汉三怨念大增,想起和京师错失交臂一通碎碎念,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天津最繁华的一条街叫兴隆大街。

  看着街口牌坊上四个大字“兴隆大街”,胡汉三就露出土包子的原形,摇头晃脑道:“兴隆大街,好名字啊好名字,一听就带着贵气。”

  杨淩不屑道:“谁教你说兴隆俩字带贵气了?生意兴隆那是俗气,跟‘生意’二字搭配的怎么能有贵气?”

  这个时代商人地位低下,虽然不再限制他们穿绫罗绸缎,可还是不登大雅之堂。

  天津本就是生意人聚集地,很少高官显贵,所以生意人在这里倒是如鱼得水。连街道名字也堂而皇之接了地气,开始和生意搭边了。

  胡汉三不同意杨淩观点:“俺就喜欢钱。做生意还是兴隆好,这条街肯定好看,这得去看看。”说着兴冲冲奔向了街口。

  这条街是前店后家的格局。胡汉三看了半天街上东西,也没找出和京师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

  天津是新城,还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后世的天津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不过是百年传承,都是清末才出现的,胡汉三这个时代能找出什么新奇玩意儿才奇怪了。

  不过胡汉三还是发现了不一样:“老大,你看两边的房子,宽窄大小都一样。就是门口也对着,门槛高度也一样。这怎么不一样的人家都一样格局?”

  杨淩道:“这里都是大商人,互相攀比就没意思了。所以就出了个词,叫‘门当户对’,就是说两家差不多,谁也别压着谁。”

  胡汉三道:“门当户对不是说结亲的两家家庭条件一样吗?哦,原来这句话是这样来的啊。诶,这家屋檐下挂那么多红灯笼干嘛?”胡汉三见一家院门开着,干脆溜进大门,趴在影壁墙边向里偷看。还怕人不知道,回头对杨淩大声嚷嚷着。

  杨淩低声道:“你快出来,别让人把你当贼抓了。”见胡汉三出来了还一脸求知欲,就对他道:“挂几盏灯笼,就是有几房小妾。点哪号灯笼,就是主人今天让哪个小妾侍寝。”

  胡汉三兴冲冲道:“我去查查灯笼,看看这家有几个小妾。”一转身又钻进人家大门去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