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三晋 第217章 最强援军
作者:燕市酒徒的小说      更新:2020-11-11

  京师是天子脚下,郑三虎本不愿意来,怕触动哪方利益惹祸上身。哪知道进了京师,他才发现京师表面看慑人的衙门——什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御林军,实际上各行其是,就是没人管百姓的事。

  厂卫主要管的是官,穷百姓他们才不愿意理,没油水。御林军保卫的是皇帝,平民死活和他们无关。官府缺官少吏,社会治安一团糟。

  当然如果说有多乱也不至于,毕竟天子脚下大军驻扎。更有豪门家奴护院维持着,表面还过得去。

  可私底下鱼龙混杂,不法的事多了。尤其是赌坊娼馆,里面更是藏污纳垢。

  郑三虎进了京师竟然如鱼得水,很快闯出了名号,许多地头蛇都服了这强龙,主动投诚了。

  很快郑三虎就膨胀了,他打起了槽帮的主意。

  槽帮自有了大运河,就或明或暗,或兴或衰,几百年来一直存在。

  但是真正发展壮大,还是在章朝永乐大帝朱棣由南京迁都京师以后。数十万大军吃喝用度北方供应不上,只能千里迢迢从这条运河转运,大运河就畸形繁荣起来。

  大运河的繁荣直接促使槽帮迅速壮大。运河上的苦力很容易被欺负,尤其是官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入漕帮就有很多好处:官府费用优惠许多不说,出了事还有个照应。

  官府懒得费力气挨个找那些泥腿子,给漕帮点儿油水方便很多。这样双方各行其便的结果,就让漕帮声誉日盛。漕税占国家税收四分之一,槽帮作为中间人也一天天富了起来。

  郑三虎贪心不足,觉得自己如果能吞下槽帮,那势力就江湖无两,就算陆天星也要对自己客客气气,弄不好很可能脱袍让位。最终自己真可能一统江湖。成为朝堂上有万岁爷,江湖上有郑三虎的格局。

  万丈高楼平地起,说干就干,从天津卫开始!

  很快郑三虎和槽帮就冲突起来。

  郑三虎这帮家伙心狠手辣,和漕帮这些苦哈哈拼杀稳占上风。

  天津卫是京杭大运河进京前最后一站,许多货物要在这里周转存放,开货仓一本万利。几百年后都改不了这种情况,更不用说这个时代。

  槽帮有自己的货场,郑三虎也想在天津卫建一个货场,捎带把北方堂口设在这里。毕竟在京师多有顾忌,行动不如这里能放得开手脚。

  经过一番挑选,他看中了一片地,那就是徐光启租的农庄。

  徐光启做京官做得穷困潦倒。

  章朝现状是官员工资经常发不出来,只好用布匹等实物顶账。再用布匹换钱,一来一往,官员工资无形中就少了一块。

  章朝工资本就是史上最低的一个朝代,不然也不能培养出那么多贪官。到了万历帝这一朝,几乎无官不贪。靠工资过不下去日子,不捞点儿钱就活不下去。这也是把官员逼上了这条路。

  偏偏徐光启是个另类。

  徐光启在高官满城走,五品以上多如狗的京师,不过是清水衙门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靠俸禄是没法过日子。

  向地方官伸手要钱徐光启还做不出来。他是一个天主教徒,道德洁癖还是有的。

  怎么办?亏得徐光启有手艺。

  徐光启的天主教启蒙神父是青史留名的利玛窦。

  利玛窦在天文历法农学水利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徐光启几乎把这个老师的学问都学到手了,农学的研究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有等专著。单论农学,徐光启已经是这个时空最顶级的专家了。

  为了赚口饭吃,徐光启决定种地。

  好在他这个官是个闲职,一年半载不上班也没人找,徐光启就在天津租种了三百亩水田,八百亩旱田,打算从土里刨出一个富裕日子。

  徐光启农学强不假,管理上就很弱。雇工的价格偏高,干活的效率低下,换别人早赔得一塌糊涂了。

  亏得徐光启懂技术,亩产比别人高,几年努力下来,小有盈余不说,还培育出了一批良种。

  正当徐光启打算放开手脚有所作为的时候,打行上门要求他出让这片水田,而且给了个超低价。也是,给个高价那还是黑恶势力老大打行吗?

  徐光启当然不答应。

  徐光启种地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他在上海老家守孝三年,躬耕陇亩就写出了,把地瓜的好处研究得明明白白。只可惜种地的人不看书,看书的人不种地,让他这普惠天下的大作束之高阁。

  现在徐光启正在写,专门研究北方农作物,正需要积累种植经验,而且他对这块土地熟悉了,怎么可能答应打行的无理要求?

  打行对徐光启的七品官衔有几分忌惮,双方龃龉不断,却一直没有撕破脸。

  可是这样的办事效率,郑三虎就不高兴了。

  他在京师人头熟,仔细一打听,敢情徐光启就是一个吃闲饭的货。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到现在万历四十六年,十四年时间里,也没正经上过几年班。上海老家种了几年地,一晃又在天津种了五年地了。不是翰林院知情.人,都不知道官场上有这么个奇葩人物。

  最关键的是徐光启五十六岁了。

  中国有句话莫欺少年贫。少年得罪不得,万一发达了找后账,那就很麻烦。可是徐光启五十六了,还有发达的机会吗?这样的人就算是官,得罪得罪他又怕什么?

  郑三虎派他的得力干将李聪亲自来天津坐镇,务必拿下这片地。

  李聪是郑三虎的智囊,做事很有分寸。

  他到天津再次考察一番,发现码头旁还真就只有徐光启这一片地齐整。别的地块都已经零零散散做上了各种生意,想要强拆那麻烦就大了。

  可是徐光启毕竟还是官场中人。

  有一句话叫官官相护,普通人的理解就是当官的互相勾结。李聪更明白这里面的含义。

  江湖中人对做官的下手,那就是挑战一个阶级。哪怕是最垃圾的官也是官,这个阶级一定要护着这个官,不是和这个官有什么瓜葛,而是要护住自己这个阶级的特权。

  所以李聪再次做徐光启工作,可徐光启是厕所石头——又臭又硬。实在没有办法,李聪就折中了一下,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抓走,威胁徐光启就范。

  看见打行玩真的了,徐光启雇的帮工一哄而散,秋收也没法进行了。

  徐光启气得浑身颤抖,亏得罗如望神父一通魔鬼当道上帝赐福什么的一通忽悠,才让他平静下来,开始琢磨找哪路援军排忧解难。

  徐光启不知道最强的援军杨淩,正在匆匆赶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