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祖 第一百零九章 因地制宜
作者:零点一分的小说      更新:2021-02-01

  阵法确实是历国军中强项,是常需要使用的,而镇国大阵也确实是厉害无比。

  但是这都是在北方平原上的利器,到了这南荒密林之中,阵法基本上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所以对于征南将军演练这些阵法,观礼席上的许多人,都非常不以为然,连带着对征南将军的观感急速下降,由有些畏惧变为轻视。

  这里是边城,管你什么皇亲国戚,什么世家名门,你如果打仗不行,那么就没有人会把你真正的当一回事。

  不过校阅台上的征南将军,仿佛不知道人们心中的想法一样,仍在继续演练他的阵法。

  由于这是一个修行的世界,附着法力武器的大量使用,使得较为密集的队形,往往会造成较大的伤亡。

  而南荒地带,平原较少,多为山地密林,大型阵势展不开。

  而面对南荒野人的威胁,其单兵作战能力强,使用短刀等兵器,尤其善于突袭之法,采用较为松散的阵形。

  历国军士在密林中遇到凶悍的南荒野人时,往往陷于被动。

  所以历国军队发展出了一种小集中,大分散的阵式,由大阵变小阵,由密集变为疏散,这是阵形因为环境原因,而主动作出的一种创新。

  以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最前为两个盾牌手,分别是长牌手、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长枪手两名、再次是四个短枪手,最后是两个短兵手。

  所谓的短枪手,就是将以前历国军中常用的长枪,把它锯掉一截变成短枪,这样的话,在密林之中,就不会被树枝什么的所阻挡。

  这也算是武器因为环境,而作出的一种主动改变吧!

  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余人排成纵队,其余人躲在牌手后面,以短枪为进攻主力,以长枪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敌人进身,或者长兵疲惫时进攻的。

  这种新式小阵在南荒的小型战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正是这种这种小型阵式的应用,才使得无数的屯垦点得到了保存。

  这个阵形还有许多变化。

  比如成两伍纵队的阵势,这是基本阵。

  由基本阵变化的两仪阵,就是两伍分开。

  大三才阵横队,就是把两伍并列的队形变成横队,队长持牌居中,左右各一长枪,短兵在后。

  这是为了在比较宽的,横路上战斗运用的。

  小三才阵横队,以长枪居中,左右各二短枪,短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阵形。

  一头两翼一尾阵,把参战军士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长乐郡主将这个阵排了出来之后,整个大校场上,6万人马纷纷变成小阵,一个个小阵如同朵朵梅花,煞是好看。

  见到了这个阵式出来,在场的有许多都是识货的,这才面色稍稍好些。

  如果说先前的那些阵,虽然不算是花架子,但是在这南方地区也用不着的话。

  现在这个阵,却正是适合在南方地区使用的,因此对于这个征南将军演练阵法,大家也就稍稍平静了一些,认为征南将军可能真的只是让士兵把各种阵法演练一下,看一看他们的配合程度,和熟悉的状态。

  观理台上的议论声渐渐小了下去,而各种阵法还在依次演练。

  牵线阵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行军时,每什执旗一面,一百人、五百人、二千五百人、一万二千五百人,一军接着一军前进。

  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

  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蟠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

  如果战事不利,统将敲锣为信号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这时按照路宽,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

  牵线阵急趋,敌往往追赶不上,即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这之后是螃蟹阵,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要少,两翼的人数则要多些,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

  这一种阵法,极为灵活,可根据敌情变化,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

  如果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

  如果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

  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以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

  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

  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里,就向那里奔赴。

  所以一军只用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螃蟹阵。

  接下来的百鸟阵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傍徨不进,每因此被打败。

  卧虎阵则是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到,瞬息万人几千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积蓄士气。

  敌军追到,看不见一个军士,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大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几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转胜为败。

  这军阵的指挥,大都使用金鼓、旗帜、号炮、号角、传令兵等构成。

  而旗帜则分为四种,分别为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指用动物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

  旆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往往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才会拥有。

  在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与身旁。

  所以,有的时候,在两军大战时,往往会发现有不少人,根据有没有建大旆,而判断其主帅是否在阵中。

  而这个大旆,也往往是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往往全军将士总是关注与大旆在哪里。大旆是否存在,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至于将领认军旗,有些军队建立时间短,没有光辉历史,缺乏军团荣誉感,其士兵大都作为将领的附属而存在。

  这样的队伍大都没有军团旗,但是有绣有将领姓的旗帜,来作为部队辨识。

  如果主将的身份不够高贵,也可能用帅旗或者认军旗代替大旆。

  而所谓号旗,就是信号旗,是用来指示传递命令的。

  辨识军旗则是用来辨识敌我双方的。

  除了旗帜,往往以金鼓、号炮、号角等可以发出巨大声响的器物指挥大军。

  “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就是说击鼓时进攻的信号,敲锣是退兵的信号等等。

  征南将军在演练阵法时,把所有指挥用具都一一用到,其主要的还是使用旗帜。

  6万大军在她的指挥下不断变化阵法,整体而言,还比较流畅,没有犯什么错误。

  尤其是到了后期,演练适合南荒地形的小型阵式时,就连观理台上的人,脸色也变得好看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