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2、抉择
作者:子楚望月的小说      更新:2020-09-28

  八百年的楚国,是一部辉煌的历史。

  这部历史的提笔人,叫做鬻(yù)熊。

  鬻熊,也叫鬻子,生卒年不详,爱好不详,学历不详,时任一个部落的老大,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做楚。

  殷商末期,中华大地除了黄河流域的殷商及其众多的附属国(方国)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部落和强大的少数民族,甚至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在势力林立的情况下,楚部落实在是毫无存在感,随时存在被其他部落全资收购的风险,于是,鬻熊决定去投奔一个老大,有老大罩着,楚部落才可免受外敌侵袭,也可和谐发展。

  经过对很多方国长时间的同比考察,鬻熊决定去投奔一个叫做周的方国,此时方周的国君是殷商三公之一,他的名字我们也很熟悉,叫做西伯侯姬昌。

  至于鬻熊为什么在众多方国中选择了方周,史书记载,鬻熊这一抉择是夜观天象、窥视天机的结果。

  先秦时期观察天象的人,都是一些智谋超群的能人,他们认为地上各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遥相呼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对应地方的吉凶。

  于是,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划为十二等分,还将其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样就可以根据天相变动来推断地上将要发生的事情了。

  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比如诸葛亮,夜观星相,就知道荆州刘表将死,让刘备赶紧的做好接手荆州的准备;又比如司马懿,夜观星相,便知诸葛亮气数已尽。

  这种观天象测命运本领,着实令我们赞叹和羡慕不已,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门精妙决绝的学科,鬻熊就是这门学科的尖子生。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某一天,鬻熊发现西北分星太白东升,王气直冲霄汉。而商都朝歌上空的紫微暗淡,似有灾星降临迹象。西北分星对应的地方就是方周,鬻熊以此判断方周必定取代大商,准备投一把机,带领族人果断投奔姬昌。

  鬻熊觉得史书记载不靠谱。

  如果把全族未来的命运寄托在没什么变化的星星上面,谁也不敢打包票投奔方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毕竟当时的商王朝还是很强大的。

  促使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姬昌以德仁治国、礼贤下士,正在网罗人才,说的通俗点,就是在全国招考公务员。

  他看了下招考条件,很宽松,没有学历、身份和年纪限制,这对鬻熊来说很重要。

  在那个没有实行统一招考的时代,选拔任用都是遵照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称为世官制。编制有空缺了,就由商王在各贵族中选拔任用,说的浅显一点,假如你想当官,必须是商王室贵族才行。

  如果不是贵族,就和贵族通婚,通婚的结果是你还是你,但你的子嗣就是贵族了。

  举个例子,姬昌的父亲季历不是商王室贵族,但他与商王室贵族通婚了,生了姬昌,姬昌就是商王室贵族了,而季历还是一般人。季历虽然战功显赫,但不能在商王室封侯进爵,最高只做过牧师,而姬昌被封为西伯侯,位列三公。

  这就是差距。

  一般的老百姓想要当官,很难。

  鬻熊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当时有一个身份——南蛮,南边的少数民族。

  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个民族是一家的概念,在中原人眼中,南蛮就是一群额头刺青、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也就是说,鬻熊的身份比一般的老百姓还差。

  直到现在,中原人都蔑称南方人为蛮子。我的扶贫对象是河南移民,每次我下乡扶贫,他们都背地里喊“蛮子来了”,当时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背地里称呼我们这些衣冠楚楚的扶贫官员们为“蛮子”?

  现在知道答案了:历史的延续,不管再过多少年,蛮子依旧是蛮子。

  鬻熊虽然身份很差,也是一个蛮子,但他有一颗锲而不舍的仕途之心,虽然当时快九十岁了,但还是想去试试,毕竟机会只有这么一次,如果考上了,商王室也有了人脉,以后子女上学、招工就业也有了门路。

  当他召集族人,把要去考公务员的事情向族人进行告知的时候,族人没啥反应,具体来说,他们考虑的问题很现实——考上了公务员,白天能不能吃饱肚子,晚上睡觉能不能不被野兽拖走等等诸如此类的。

  按照鬻熊的自述,很久前楚部落也是中原的分支,主要的工作就是吃饭、狩猎、打架、抢地盘。打赢了就祭祖,打输了就逃跑。

  很显然,鬻熊的祖先并不擅长打架,几百年来,从今河南新郑一直被打到秦岭南坡的荆山,把身份也打降级了,从中原人打成了南蛮子。

  到了鬻熊这一代,他不想跑了,东、西、北都有强大的势力,跑到这些地方去安居乐业别人似乎也不乐意。他想带领族人找一个安稳、和平的生长环境,而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的南方正适合宜居。

  没地方去了,也不想走了,寻求方周的庇护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族人的种种疑惑,鬻熊给他们仔细的做了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考公务员是神的旨意,是神给他的启示。

  这下族人明白了,他们不懂眼前的这位氏族大巫说的天有异样是什么情况,但重点是神的旨意,既然是神的意思,那就按照神的意思来办吧。

  就这样,鬻熊带上子嗣,在族人的护送下,踏上艰难旅程,北上岐山拜见西伯侯姬昌。

  一行人风餐露宿的到了方周,鬻熊向姬昌递交的名帖是——火神祝融之后。

  祝融,是夏朝的一个官职,他真实姓名叫做吴回。吴回的职责之一是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火种,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神圣的事情。

  他还有一个老板,叫帝喾(kù),在“三皇五帝”中排名老三。帝喾只是帝号,他的本名叫做姬俊,西伯侯姬昌是他的十四世孙。

  也就说鬻熊的祖先给姬昌的祖先打过工。鬻熊递交的名帖字虽少,但信息量很大,表达的内容很多。

  前来投奔姬昌的人很多,也不乏滥竽充数的,真正有能力的凤毛麟角,被赶回去的也很多。

  当鬻熊的名帖递交到姬昌的手上时,姬昌觉得很巧——你的先祖给我的先祖打过工,咱俩有缘分,既然有缘分,笔试一部分也就免了,直接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的主考官就是姬昌本人。

  鬻熊给姬昌的第一印象分不高。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超过五十的时代,鬻熊一不小心活到了九十,台背白发,便跟鬻熊开玩笑,门房大爷都比你年轻。

  面对姬考官的笑话,鬻熊也豁出去了,不卑不亢,铿锵有力表示若论行军打仗,追鹿逐兽,自己的确老之将至(“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如果经纬国事,出谋划策,正是贡献智谋的时候(“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

  鬻熊的回答激起了姬昌的兴趣,既然这样说,那就考考你。于是姬昌问了三个问题——“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君子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君子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三问”,意思是即将上位履职的国君、已经在位的国君、已经退位的国君,该如何对待他的民众?这三问看似简单,其实是考察被考者的治国思想。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鬻熊毫不犹豫的提声作答:“君主即将入职,对于他的民众来说,应该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温暖而充满生机;君主已经在位,应该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光芒万丈;君主已经退位,应该像日落的太阳一样,光线微弱而暗淡。所以君主即将上位而如初升的太阳,是因其先以义字闻达于天下;在位时如同正午阳光,是因民众能够保其福祉;退位而如暗淡落日,是因为民众失去了他的政教。”

  这就是著名的“鬻熊三答”。看来鬻熊平时学习很努力,继续教育也抓的很扎实。

  在这篇答卷中,鬻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尊行“道”。

  “道”是虚无缥缈的,但鬻熊做了具体解释:“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简单点说,就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在这个奴隶制社会,提出治国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显然不是一个脱离了实际高谈阔论之人,让姬昌啧啧称奇。

  藏富于国,民贫则乱;藏富于民,国赖民安。姬昌看着这个从大山中蹒跚而来的睿智老人,心生敬佩,放下一国之君的架子,席地而坐,与鬻熊讨论国事,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多主张不谋而合。

  一聊就是一宿。旭日东出,照亮了整个天空,姬昌正色整冠,拉上旁边打哈欠的武王姬发,一起拜鬻熊为师,讨教强国之道。而后数十年,方周始终贯彻鬻熊提出的政治主张,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大周开国之本。

  这一趟没有白来,高龄鬻熊终于如愿录取,但是没有像范进一样得意忘形、失去理智,因为同期录取的还有几个牛人——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

  但作为同时代的思想家,鬻熊却是牛人中的牛人。后人将鬻熊言语记录汇总成《鬻子》一书,开创“鬻子学派”。

  《鬻子》一书较为完整地表述了鬻熊的政治思想体系,其思想更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对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的思想,更是被五百多年后的孔子继承和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鬻熊,芈(mǐ)姓,鬻氏,名熊。不仅是楚国的缔造者、周文、武二王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史载,鬻熊虽非楚开国之君,实乃奠基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