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40、践土之盟
作者:子楚望月的小说      更新:2020-09-28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唐·孟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时所作,表达了自己两次落第、一朝登科的欣喜狂放之情,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当真是扬眉吐气、自由自在,说不尽的畅快。

  境遇和晋文公有点像,所以我把这首诗献给刚刚取得城濮大战胜利的重耳先生。

  晋文公在楚军大营胡吃海喝了三天三夜,嘴巴一抹还没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郑文公看出了晋文公的依依不舍,毕竟取得了大胜,还没举行联欢会这样的庆祝仪式便低调回家,肯定心有不甘,于是阿谀逢迎的建议晋文公学习齐桓公的做法,号召中原各路诸侯召开会盟。

  晋文公一听,心头一颤,觉得郑文公的提议很好,便率领大军到达郑文公亲自挑选的衡雍(河南省原阳县西)修建会盟行宫。

  刚到达衡雍不久,便有消息传来:成得臣已自缢而亡。

  成得臣一死,楚国再也没有如他一般的高级将领能够进军中原,晋文公闻罢大喜,觉得这么大的事情,得叫上周天子参会才行,否则会显得不太隆重。

  不管天子是不是摆设,诸侯邀请天子参会都是“非礼”。

  周襄王接到晋文公邀请,心里很受委屈,上次帮助自己平定王子带之乱,被重耳老儿敲诈跑了两块土地,这次实在没脸过去,但是不去又不行,于是灵机一动,装作自己正在出游打猎(“巡狩河阳”),恰巧碰上晋文公举行会盟,这样一来,里子面子都有了,也不觉得膈应了。

  五月中旬,会盟正式开始,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有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等人,天子周襄王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晋文公遵照周礼,设享礼用甜酒招待周襄王,并进献城濮之战的战俘和战利品,包括一千名步兵、一百乘披甲的驷马战车、兵器盔甲数十车。

  周王大喜,命王室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大辂”、“戎辂”两辆天子级别的车辆和车饰,还有红色的漆弓一件、一百个红色箭镞、一千个黑色箭镞、黑黍酿造的香酒一坛、玉器做的酒壶(珪瓚)一个及三百名虎贲。

  赏赐的同时,周襄王也做了及其重要的讲话(“周作晋文侯命”),希望从今往后,晋文公能一如既往的、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同时要安定四方诸侯,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距离周襄王上一次送弓箭和车辆的葵丘之盟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只不过上一次的对象是齐桓公,这一次是晋文公,意思也很明显——风水轮流转,现在该你当霸主了。

  晋文公大喜过望,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行稽首大礼,大声表态——请周襄王收回赏赐。

  这个时候周天子千万不能当真,晋文公是在履行礼仪程序中的“三辞”而已,以示自己很谦虚、德才不配位的意思,天子必须坚持要“三聘”,以示普天之下非你莫属的意思。

  如果晋文公忘了“辞”的次数,搞成了“四辞”及以上,那就说明他真的不想称霸。

  显然晋文公还没老糊涂,“三辞而从命”,接受了周襄王的策简及馈赠,正式“称,霸伯”。

  没想到老迈之年还能称霸诸侯,晋文公老泪纵横,再三感恩:“重耳谨再拜叩头,今后一定颂扬天子的旨令(‘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进献及受封仪式完毕以后,进行祷祈除殃的祭祀环节。

  周襄王与内史官等肃立在会盟祭祀坑前,各参会诸侯将玉器嘉禾等摆放好后,围着周襄王站成一圈,口中念念有词开始宣布盟约,然后快速的绕圈行走,示意践土践行履行盟约,所以本次会盟史称“践土之盟”。

  践土之盟的召开,标志着第二位新霸主产生的又一次盛会,晋文公由此称霸。

  称霸以后的晋文公没有请假,马上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具体内容是开始行使天子赋予的“惩治邪恶之人”的权利,在他的眼里,流浪期间没有好好招待、言行侮辱他的人,都属于“邪恶之人”。

  首先是卫国。

  当初没有好好招待晋文公一行的是卫文公,而他三年前就去世了,城濮大战前夕是他的儿子卫成公当政。父债子还,这都不是事,在加上当时伐曹的时候不给借道,还让晋军绕了一个大圈子,很没面子。

  这两件事情必须追究。于是,晋文公指使卫大夫元咺对卫成公的“某些”罪行进行辩讼,辩讼的结果是卫成公有罪,属于“乱杀之人”,晋文公秉公执法,将其抓获到案,押送京师,幽闭于深室之中。

  让卫成公领了牢饭,晋文公还是不满足,整天琢磨着用毒酒杀死他以泄胸中之气。不过这一次晋文公没有如愿,因为一个人的舍命阻拦,这个人是卫国的大夫,叫做甯(Nìng)俞。

  甯俞,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臣。

  甯俞紧随其卫成公,起居必随,寸步不离,凡是饮食之类,自己先吃几口,吃饱了没事了才给卫成公食用,让晋文公无从下手,才让卫成公保住一条性命。

  直到两年后,甯俞请求鲁僖公出面向天子求情,分别献给周襄王和晋文公各十对玉珏,卫成公才被释放回国。回国后的卫成公又在晋文公的阴影下战战兢兢的活了两年,直到两年后晋文公去世,才排遣了胸中的闷气。

  由于甯俞良好的“忠君”表现,孔子和朱熹对他赞扬有加,说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意思是说国家清平的时候,没看出甯俞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而当国家有难、旁人唯恐惹祸上身避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心竭力,不避艰险。

  他的这种做法后人总结了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

  但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却成为曹操的用人准则,他在各种场合都毫不吝啬的表扬荀攸,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公达(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俞不能过也。”

  所以说,成语“愚不可及”原来是夸奖人的,如果现在你再用它去夸奖人,是要挨骂的!

  但愿社会多一点“愚不可及”的人。

  接下来是曹国。

  曹共公犯得事情就比较搞笑了——组团偷看晋文公洗澡,看完了还没有保密,逢人便说起此事,会声会影描述晋文公身上的缺陷,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这件事情放到现在可不是简单的耍流氓之类的刑事案件,各国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曹共公的笑话。

  对于曹共公来说,就不是一个笑话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隐私(没有基本)属于国家机密,泄露晋文公身有残疾等于泄露国家安全。

  为了晋国的安全,晋文公一直把曹共公带在身边,百般羞辱,并不让他复国。

  堂堂一国之君,像一只狗一样被晋文公呼来唤去的,连负责占卜的晋筮史都看不下去了,趁晋文公得重病的时候,把得病的原因说成是由于灭了曹国。晋文公信以为真,又不想放了曹共公,后来病情加重了才急忙放了曹共公让其回国。

  曹共公的亲身事例充分证明了好奇是会害死猫的。

  最后是郑国。

  晋文公心里是有一本账的,不管你事后如何的阿谀献媚,清账这一程序还是必须要走完的,尤其是对郑文公这种可以左右局势的风信鸡来说,晋文公一定要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料事如神这一点上,郑文公表现得无人能力,也相当的识趣,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做出反应——亲楚。

  楚成王比较犹豫,最后决定不趟这趟浑水。

  对于郑国亲楚这一举动,晋文公又浓墨重彩的给郑文公记上了一笔,决定伐郑。

  晋文公伐郑,是很认真的,邀请了很多诸侯国来一起攻郑,这是晋文公称霸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各国也纷纷响应,派出军队在翟泉会面,重温践土之盟。后来由于北狄乘机攻打齐国,齐国、宋国和陈国便先行撤军回援,只剩下秦国和晋国一同伐郑。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合力围攻郑国,以惩戒晋文公流浪时没有接待和城濮大战时亲楚的过错,并指名道姓要郑国交出郑大夫叔詹。

  叔詹一看为了自己而使郑国遭遇战火,责怪郑文公当初没有听他的话早点杀了他,导致现在晋文公来复仇了(“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为了不伤及无辜,于是自杀身亡(“詹死而赦郑国”)。

  郑文公将叔瞻尸体献给晋文公,晋文公对郑文公的觉悟很满意,但还是不知足,他认为郑文公立场不坚定,多次为虎作伥,必须要见一见郑国国君,侮辱他一番才离开(“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

  于是大军继续前进,包围了郑国都城。

  晋文公所谓的“见一见”是句客套话,按照他的性格来说,不见个三五年估计不会善罢甘休的。

  郑文公很担心,担心大臣们把他绑了送给晋文公,就暗中派大夫烛之武挑拨秦穆公。

  烛之武虽然是个养马的,却是个口才极好的人,他对秦穆公说道:“秦国据守函谷关内,郑国远在中原,如果你们灭了郑国,你能得到郑国的一邑一地吗?相反,晋、郑仅一河之隔,晋侯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郑国大片土地。所以说,这场战争对贵国毫无利益(‘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不如同我们结盟,秦候也多一个东路的朋友(‘得为东道交’)。”

  见秦穆公还在犹豫,烛之武说了一句狠话:“晋国一旦占领郑国,秦国进出中原的崤山与函谷关将死死的被晋国掌控,等到晋国实力增强,野心不断膨胀,谁敢保证他不会向秦国下手呢?”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秦穆公拍了拍脑门,有如大梦初醒之感,牵着烛之武再三感谢,当即决定与郑国私下订立盟约,并命杞子等人留在郑国协助戍守,然后大军回撤。

  盟友突然变成了敌人,让晋文公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就这么无功而返也蛮难为情的,就同郑文公商议能否立郑公子兰为太子,同意的话就撤军,不同意的话就另行商议。

  晋文公的意思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郑文公那有不从的道理,于是立即迎接公子兰回国并于晋国和好,晋军也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班师回国。

  此后,秦、晋两国因伐郑夭折,又被郑国从中挑拨,关系逐渐疏远,直到后来的肴之战爆发,让两国彻底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干完这一切后,又过了一年安逸生活,晋文公病逝,在位九年,享年六十九岁(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四十三岁那年因受迫害而离开祖国,十九年间游历中原、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开阔眼界、磨砺性格,后终复国。

  晋文公即位,勤于修政,励精图治,任用狐偃与赵衰制定国策,建章立制,“去兵、去食、不去礼”,以义、信、礼治民治国,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又任用先轸全方位改革军事,设立三军,士兵骁勇善战,一年勤王事于洛邑,五年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也是很腹黑的一个人,相比齐桓公的“正而不谲”,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诡诈而不正派,做的一些事也摆不上台面,但仅凭功绩来说,晋文公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他是一个身有残疾但心智坚强的一个人,对于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推心置腹、高官厚禄;对于敌人,他不择手段、眦睚必报;对于亲人,他一言九鼎、有恩有义。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而不平凡的人,他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团队。

  同一年去世的还有我们的老熟人——郑文公。

  郑文公在位四十五年,虽然他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做一个望风好解的小草,但是相信我,他绝不是一个善茬。

  “善茬”一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词。

  同他的曾祖郑武公、爷爷郑庄公、父亲郑历公的文韬武略、开疆拓土、扬威列国相比,郑文公的国际口碑确实不怎么好,整日周旋于齐、晋、楚等强国之间,但这也确实不能怪他,要怪就怪郑国的地缘位置太差——楚国要北伐,必须经过郑国;晋国要南下,郑国是第一站;秦国要东进,郑国是门户;齐国要称霸,郑国不能丢。

  中原一有风吹草动,郑国始终是政治漩涡的中心。

  让郑文公带领这样一个二流国家,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既要保持国家的独立,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许确实很难。

  但是他做到了。

  他的方法便是对外虚与委蛇、放低身段,使郑国免于兵灾之祸;对内安抚百姓、政治清明,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郑国百姓还能安居乐业,这样的大智慧,试问谁能够做到?

  郑文公唯一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断和亲,儿子太多争储激烈,导致国内外势力盘根错节,后来郑文公发怒,把众公子一个不留,该杀的杀该赶的赶,后来又被晋国干涉内政,立了庶出的公子兰为太子。立储之事,不决于自己,却决于晋国,也挺憋屈的。

  郑文公,姬姓,郑氏,名踕,一个憋屈了一辈子的人,死后谥“文”,虽实属不易,却也实至名归。

  一年死了两个国君,秦穆公坐不住了,他觉得,秦国东进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