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42、秦穆公
作者:子楚望月的小说      更新:2020-09-28

  公元前626年10月,太子商臣弑父篡位,是为楚穆王。

  三国才女蔡文姬曾经说过,“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三大弑父篡位的典型之一,楚穆王在这一点上还是表现的不错的,没有乱杀无辜,仅杀了一个斗勃就搞定了此事,吴王阖闾(hélǘ)和赵惠文王要好好的向楚穆王学习。

  楚穆王继位后,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环列之尹”),并将自己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全部赏赐给潘崇。

  乱世用人,首先就要看他的才干,潘崇虽然怂恿楚穆王弑父,有违周礼,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才能,在楚成王即将废太子的危险时刻力挽狂澜,助其上位,虽然做法有点太缺德。

  但反过来想一想,他帮的只是他的学生商臣,忠的也是他的主子楚穆王,在弑兄弑侄如同家常便饭不尊礼仪的楚国,学生有难,老师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他干的事情只是取代一个时代,建立一个新秩序而已。

  楚国在潘崇的精心治理下,楚国大治,后世称赞他“纬武经文,为楚之屏”。

  其次是以成得臣之子成大心为令尹,在杀斗勃的时候,成大心作为最佳助攻是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可安定若敖氏,也意图继续北图东进开疆拓土。

  次年(公元前625年)正月,楚穆王王位还没坐热乎,晋国为给楚穆王来个下马威,重申晋国霸主地位,便联合宋、鲁、陈、卫、郑等国攻打楚的与国沈国(今安徽沈丘东南)。楚穆王很老实,表示家里一堆事情还没处理好,没有发兵救沈,于是沈溃。

  联军准备继续南下的时候,晋军突然不打了,慌慌忙忙的撤退了,撤退的原因是秦国又来攻晋了。上一次两军对峙还是在几个月前,秦穆公为雪崤山之耻,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结果两军在彭衙对峙,秦军又战败了。

  秦军本次来伐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是孟明视主动向秦穆公请缨。

  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是大秦名相百里奚的儿子。

  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最早是虞国大夫,后来被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做了晋国的俘虏,被当作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结果人家不甘心当作陪嫁品,半路的时候溜到楚国,又做了楚国的奴隶,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成为秦穆公时贤臣,又称“五羖(gǔ)大夫”。

  百里奚这个人非常有能力,相秦七年期间,便使秦国从礼仪教化、民计民生、国政外交等等都彻底改头换面,开启了秦国的崛起之路,遂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由于百里奚的经历很传奇,经常不在家,所以也没有让孟明视没过上好的日子,幼起跟着母亲在虞国流浪。苦难的生活没有让他有早当家的觉悟,反而整天好吃懒做,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舞刀弄枪,直到四十多岁才随母亲一起找到亲爹。

  秦穆公见其武艺高强,又是百里奚的儿子,就拜他做了大夫,所以孟明视通过拼爹,当上了大官。

  当上了大官还不满足,他想凭自己的能力有一番作为,他没读过书,不能做谋臣,所以他想做将军。

  不想做将军的混混不是好混混,虽然孟明视以前是个混混,打架斗殴还可以,但领兵打仗却是门外汉,以为短兵相接就如同他过去打群架一样简单,结果崤山一战让他兵败被俘,受尽屈辱,两年后又在彭衙这个地方又一次败给了晋军,以至于晋军看到他来了都认定必胜无疑。

  面对孟明视的两次失败,秦穆公也没责怪他,还对他百般勉励,看在百里奚的面子上也耐心的开导他不要泄气,在秦穆公看来,吃过败仗的将军才能走的更远。

  经过两次惨败的洗礼,孟明视也像变了一个人,不像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了。他认识到自己的指挥才能不够,训练军队和作战的方法也有缺陷,于是他刻苦习字,苦读兵书,还亲自训练军队。

  他开始体恤士兵,整日和士兵朝久相处,了解士兵需求,重视每一个兵士的能力,还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他也不敢再轻敌了,彭衙之战的那年冬天,晋国又组了宋、陈、郑三国的团,一直打到了秦国的边境,把秦国的两座城都夺去了,他也没有吱声。

  所以这次孟明视能够主动请缨,明显是有备而来,晋襄公不敢大意。不敢大意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孟明视此次出征还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将对秦兵的士气起关键作用,这个人便是他的好领导——秦穆公。

  直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是谁给秦穆公那么大的胆子,敢让他同屡战屡败的孟明视亲征的。

  秦穆公不光胆子大,还很肥——秦军横跨黄河后,秦穆公下令焚烧所有渡船,有自断归路背水一战的决心,看来400年后破釜沉舟并不是项羽首创。

  秦军气势凌人、来势汹汹,晋襄公分析,此次秦军来伐,并不是攻下几座城池,争个输赢那么简单,而是雪耻来了,大有不破晋军终不还的架势,于是晋襄公决定坚壁清野、闭关不出,等秦国火气消了,没粮食吃了,自然会撤退。

  于是秦军就在孟明视的带领下,在晋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了一个多月也没有碰上晋军主力,只得攻占了晋邑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鄗地,“以报殽之役”,算是发泄了心头之恨。。

  秦军见求战不成,于是大军南渡黄河,进抵崤山,收殓三年前战死的袍泽遗骸,秦穆公等人悲恸不止,作《秦誓》一篇,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史载“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邦之荣怀,亦尚—人之庆。”——《秦誓》·秦穆公

  此次战役,史称“王官之战”。

  王官之战史记记载很简单,全文仅43个字,但此战对秦、晋二国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晋的不抵抗政策,让人生疑。

  虽然晋襄公登基不满三年,但对内政局稳定,对外主动发起对秦的崤之战和彭衙之战、对白翟的箕之战、对楚国的泜水之役、对卫国的戚之役,五战皆胜而称霸中原,可以说晋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强国,面对秦军的主动出击,晋襄公却避其主力,这是因为他对目前的局势非常清楚——如果晋国同士气旺盛的秦军展开决斗,不论那一方取的胜利,双方都会损失惨重鱼死网破,受益人还是躲在一旁笑的楚穆王。

  就像上大学时候玩的《三国群英传》一样,在古代,物资都是集中在城(邑)里的,野外除了山林沼泽基本是没有什么物资的,如果你要想获取物质,必须要攻城,而城基本上都是在险要地形的基础上筑起来的,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很难攻进去。

  于是晋襄公选择了竖壁清野、坚守不出、避其锋芒——你不是要挽回面子吗?我让你打。

  这就给秦军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秦穆公为了打赢这一仗想尽了办法,还把船烧了准备背水一战用以激励士气,在后勤上指望以战养战的,结果晋襄公这么一清一竖,让秦军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一个多月了,除了攻下两个城以外,剩下的时间就整天在城外边晃悠四处找吃的,让秦穆公叫苦不迭。

  这个时候秦军还面临一个问题——纵深过大,秦军一直深入到晋国国都绛(山西省运城绛县),离秦国大概一千余里,不管是后勤还是后援,都不能及时提供有效支援。

  孤军,毁船,竖壁清野,没吃的……想到这里,秦穆公倒吸一口冷气,如果秦军再拖延一段时间,士气发生变化,那个时候,晋国就可能会趁机攻击,狙其主力,截其后路,一鼓作气,击败秦军。到时候损失的就不单单是秦军精锐了,而是整个秦国。

  于是秦穆公赶忙扯起孟明视,命大军撤退,躲过了这次亡国危机。

  通过这次博弈,秦穆公对晋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在对晋国的深度自由行后,切身体会到晋国人才济济,家底殷实,于是后来调整战略方向,主要攻打西戎,对晋国则是骚扰策略,这一策略后来执行了两三百年。

  晋襄公也从此战得到反省,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诸多盛气凌人的对外政策,决定不再用武力称霸诸侯,以此改善同中原诸国的关系,避免以后再出现诸如此类的鱼死网破的报复行为。

  秦国大胜,对楚国来说算是解了围,喘了一口气。过了几个月,缓过气来的楚穆王准备策划围攻江国(息县西南)。

  江国,名如其国,国内水系很多,国人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堤坝,修好了等着淮水来冲,冲坏了再接着修,所以江国人年年都在城市里看海。

  就是这样一个破地方,楚穆王也要攻打,攻打的原因是江国国君江贞的夫人是上一章中出现的江芈,也就是骂楚穆王“役夫”的那个姑姑。

  楚成王的死对江芈的打击最大,江芈也对自己不慎走漏风声,导致楚成王被弑懊悔不已,回国后不仅亲晋,还四处抹黑楚穆王。加上江国和郑国秉性一样,喜欢不停的变换阵营,意志相当不坚定,于是楚穆王决定灭了这个小小的旱涝之国。

  公元前624年秋,成大心率兵伐江。江国求救于晋国。

  晋国接受王官之战教训,不再私自轻易出兵伐楚而让楚日后找机会报复,便走了一遍程序,把楚国攻江国的事情报告周襄王,让天子来定夺,顺便把锅让周襄王背。周襄王不知是套,很高兴的派王叔桓公和晋国的阳处父率军一起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一直打到了楚方城(楚北境长城)关口,再打下去就打到楚国境内了,楚国方才从江国退兵。

  阳处父看见楚国退兵了,自知不是对手,也迅速撤军回国。第一次伐江无功而返,没关系,机会马上就要来了。

  次年秋,晋襄公为安抚国人情绪,硬着头皮亲自领兵伐秦,围刓邑、取新城,以报去年秦入侵之仇。秦军也奋起抵抗。

  楚国趁两国交战之机,迅速出兵准备灭了江国。江国又求救于晋,晋国正在攻打秦国,表示没时间,于是江亡。

  由于江国和秦国同是嬴姓国,江的灭亡,让秦穆公为这个远房亲戚的覆灭而悲伤不已,穿上朴素的衣服以示哀悼(“秦伯为之降服”),并对国人忏悔,同姓之国被灭,竟不能出兵相救,真是惭愧,并立志要带领秦国走向强盛。

  第二年(公元前622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废弃的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知道秦穆公此举是为了给江国复仇,也未加理会,只待秦穆公出了恶气自然退兵。

  秦伐楚的同时,因为六国(安徽六安)背楚亲东夷的原因,楚穆王派遣成大心和仲归率军灭亡六国。同年冬天,楚穆王又派遣公子燮率军灭亡蓼国(今河南固始东北)。

  国家实力越强大,维持这个强国所需要的资源和空间也越多。如果本国的资源和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大国的生存需要,它就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对外扩张需求。任何国家都这样,没有例外。

  在楚成王时期,楚成王曾经攻打过六国、蓼国,使其臣服,但楚穆王的做法更加直接——直接灭了他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楚国实力,已远远超越楚成王执政时期;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楚穆王做法更加肆无忌惮。

  公元前621年,仅仅过了一年,楚穆王就得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件事是秦穆公去世,太子罃(yīng)即位,是为秦康公。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期间助晋文公夺取君位,实现秦晋之好。又因崤之战、彭衙之战和王官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导致秦晋失和,终其秦在春秋时期也没能踏出函谷关一步。秦也适时放弃东进计划,转而向西发展,哪知东方不亮西方亮,秦穆公向西发展后仿佛人生开了挂,“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秦穆公喜爱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秦国大治。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他死后殉葬的人数多达177人,其中大多是顶尖人才,导致秦国继任者无人可用,在春秋时期再也没有过上乘演出。而继位的秦康公,我提前总结了下——好(第四声)玩。

  秦穆公,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王。

  第二件事是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晋襄公,姬姓,名驩(huān),在位七年。期间重用前朝六卿,实现晋文公霸业平顺过渡。执政期间,政令多出于六卿,优柔寡断,毫无魄力,致使晋国卿大夫阶层逐渐壮大,内部争斗逐渐滋生。晋襄公死后,国内一片混乱,晋国卿士争立新君,相互攻杀,最终拥立晋襄公之子晋灵公为君。当时晋灵公年幼,故有大夫赵盾主持朝政。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楚穆王敏锐的察觉到,北进中原的机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