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 第271章 一群老硬币
作者:憨皮拉朋丫的小说      更新:2021-04-18

  恋上你看书网,宋胆

  大军短暂休整,便准备向新都城方向进发,那里才是宋军此行的最终目的。

  可是,赵维发现,一股非常不好的思想正于军中发酵。

  此时,莱加并不是很熟练的跨于马上,与一旁的多林刺、血头还有赵长河侃侃而谈。

  “殿下三番五次吹嘘蒙古人有多厉害,今日一见,也不过尔尔嘛!”

  这家伙汉化的倒快,说起官话已经可以甩出一些文邹邹的味道来了。

  那边,多林刺比他骑术要好得多,昂首挺胸泰然马上,“殿下所言嘛......”

  神情怪异,“虽然也有道理,但是,呵呵。”

  呵呵一笑,却是咽下去半句。

  说实话,多林刺虽然也算是赵维的铁杆拥趸了,但就蒙古人这件事上,多林刺还是不站赵维这一边儿的。

  关键,还是太失望了。

  什么天下无敌,横扫欧亚?今日一见,真的就是不过如此。

  不照样是,一天工夫就把二十万人杀的溃不成军吗?

  所以现在看来,赵维把蒙古人夸的那么神,也许真的只是为了吓唬他们玛雅人罢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把蒙古人贬的狗屁不是,连带着对赵维也颇有微词。

  当然,这个颇有微词倒不是埋怨赵维把他们忽悠到大宋阵营,吞并了玛雅。

  说心里话,加入大宋之后,他们才知道,其实挺好的。

  大宋又不干涉他们的信仰,给足了优待,还能用宋人的身份傲然于中美,谁后悔谁是傻的。

  他们的颇有微词是,既然都是自己人了,赵维还吹嘘蒙古人无敌,却是有点把他们当外人了。

  何必呢?害得他们这次出征,很是忐忑,以为要对上什么牛鬼蛇神呢。

  现在好了,什么蒙古人,就是一帮土鸡瓦狗,不足一惧。

  这边吹的不亦乐乎,身旁的赵长河倒是没掺和,只做个聆听者陪笑。

  其实,他也认为是宁王夸大了蒙古人的厉害。

  当然,在赵长河看来,这不是宁王的错,而是时代不一样了。

  他从奇布查游商时期就和大宋接触,了解的比较多,知道今天的大宋与在中原被蒙古人打败的大宋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如今是八十万大军去围剿新都军,际遇自然不相同了。

  唯独血头,看着三人的态度,眉头紧皱。

  在所有印第安人之中,对于蒙古人的评价,他血头最有发言权。

  而且,他很清楚,殿下可是一点都没夸大蒙军的实力,蒙古战士真的很强。

  可惜,血头嘴笨,没法与莱加、多林刺这种能说会道的人争辩,只得带着郁闷打马向前。

  一直行到前队,找到与赵与珞、江钲、赵昺并驾的赵维。

  赵维见他闷着头而来,就知道他心里有事儿,“怎么了?”

  血头眉头不展,“后面莱加和多林刺在说殿下的闲话。”

  “嗯?”赵维一挑眉头,没当回事儿。

  说他的闲话?

  这要是汉人将领,赵维就得琢磨琢磨自己哪做的不对了。可是玛雅人,那群奇葩直肠子什么话说不出来?一点也不新鲜。

  笑道:“说什么了?”

  血头当下把两人的对话向赵维大概学了一遍,随之又急切道:“殿下应该和他们说清楚,蒙古人真的不容小看。千万不能轻敌,否则要吃亏的。”

  赵维:“.....”

  赵维沉默了,无言以对。

  这个话,他还真没法去和人家说清楚。

  因为,莱加和多林刺说的没毛病,蒙古人现在也许真的没那么可怕了。

  不是蒙古人变弱了,而是大宋比以往变强了。

  这一点,在与那海接上火的那一刻,赵维就发现了。完全和他想象中的对垒不一样。

  也在自我检讨,他赵维,包括亲爹,还有相公们,是不是过于神话了蒙古人?

  这使得大宋的这些高官们都很迷茫,到底是应该继续重视蒙古人的战力,还是适当的轻一轻敌。

  对!没错,轻敌!在宣传的角度去轻敌,对现在的大宋有好处,甚至多于坏处。

  按理来说,不轻敌,尊重对手,肯定没错。不管敌人有多强,都要以狮虎搏兔之姿处之,方为谨慎成熟之道,这没什么可说的。

  可为什么还要轻敌呢?因为大宋已经被蒙古人打怕了。

  在中原近半个世纪的对敌不利,使得大宋从上到下,骨子里惧怕蒙古人。

  甚至很多普通百姓,下意识的认为蒙古人不可战胜。两军对仗,在士气上天然的就矮了半截。

  这种情况下,鼓舞士气,或者说宣传蒙古人很弱,也就是轻敌,比谨慎更为需要。

  赵维其实知道,那海只是一上来就被他给打懵了,真正的实力绝对没有这么弱,莱加他们抱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客观。

  但是,他犹豫了。

  不知道是阻止这种危险的想法,还是借此机会任由其蔓延,在军中乃至整个大宋,形成一个蒙古人并不可怕的新观念。

  这对国家士气,有很大的帮助。

  此时,赵维在沉思,江钲和赵与珞也在沉思。

  两个高级将领说出这些话,确实不好,可是二人的想法和赵维差不多。

  为什么要阻止呢?借题发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赵与珞就道:“让他说一说其实也没什么,正好可以缓解一下军中的紧张情绪。”

  江钲也道:“钲附议成王之言。官家与殿下其实不知道,此次出征,禁军与川军上下都很低迷。甚至就是六神无主。比之殷人战士都有不如,是要缓解一二的。”

  是的,这八十万大军,有七十万的印第安人。主力是十万多一点,由禁军和川军组成的汉军。

  说白了,那七十万殷人都是乌合之众,真正能和蒙古人一较高下的,其实是汉军。无论装备,还是战阵训练,殷人都没法比的。

  可是,这十万人都绷的太紧了。知道与蒙古人对战,都紧张的不得了,士气还不如殷人战士呢,这让江钲无法接受。

  尽管他很理解这些大宋儿郎,毕竟几十年的大战,大宋几乎无胜绩可寻。而且,多为被动防御,这还打的很吃力。

  现在让他们主动出击,去掏元人的老巢,别说将士们心虚,江钲其实也虚。

  “要不,就让他们说去吧!”

  赵维低头不语,依旧在沉思。

  良久,缓缓摇头,“不行!”

  赵与珞和江钲一怔,“怎么不行?”

  赵维,“我也觉得汉军将士绷的太紧了,需要缓解。但不能是现在,以这样的方式缓解。”

  二人,“为什么?”

  赵维摇了摇头,“我也说不好,只是一种感觉吧!”

  “什么感觉?”

  赵维抬头,“我总觉得不会这么顺利。真金父子,包括那海,绝不会这么轻易的被吓退。此战也许没有咱们料想的那般简单!”

  继续道:“新都城就在眼前,大战在即,万一有什么突发之变,莱加他们万一再轻敌,绝非好事!”

  赵与珞和江钲心头一颤,目光都有些停滞。

  心头细想,会有变故吗?

  表面看,不会了。

  八十万对真金父子不足十万的军队,还有十万农户,当然,再加上那海的十万残兵,也就是三十万。

  八十万对三十万,装备上还有差距,会有什么变故?

  别忘了,那海还是个卧底,时机成熟会临阵反戈的那种。

  真金父子可以说就是砧板上的肉,已经没救了。

  但是,他们都是和元朝作战多年的老将了,真的会一点变故都没有吗?

  说不准!

  心头一惊,赵维说的对,谨慎一点没错。在大局之下,谨慎点就谨慎点吧!

  二人登时没了意见,赵与珞对着赵维点了点头,“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

  “嗯!”赵维回了亲爹一个感激的眼神。

  这事儿让他看起来很胆小,非是三军主事的魄力。但是,亲爹能支持他,说明大家都是清醒的。

  当下不再迟疑,派人去把莱加等人叫到身边。

  也不批驳,而是一再提醒众人,没那么简单,蒙古人确实不好对付。

  ....

  ————————

  那么问题来了,赵维的担心是多余的吗?

  不,一点都不多余!

  真金父子岂是庸才?大蒙古横扫天下,又岂会被八十万大军喝退?

  而那个变数,也绝对不是大宋相公们能想得到的。

  那个变数,竟然是那海!

  此时,佯装败逃的那海,率十万残兵,眼看就要退回到新都城外。

  剩下最后的一里路,那海却是不走了。

  在真金和铁穆耳的遥遥相望之下,这货召集三军将校,当着大元太子的面开了个会。

  然后,才大摇大摆的入城,去见真金和铁穆耳。

  大元太子也正在等着他的到来。

  前线战况已经传回来了,先不说那海连一天都没顶住吓没吓到这对父子,大宋八十万大军来袭,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而让真金好奇的是,那海是怎么回来的?他居然回来了!?

  接见那海,真金高坐正位,铁穆耳则是冷声代父发问,“那海,你怎么回来了?”

  这一问很不客气,甚至那海要是回答不好,当场就要掉脑袋。

  大宋八十万人,一天就打的你北都找不着,你怎么回来的?宋人不活捉也得砍了你吧?

  而那海那边也是光棍儿,大剌剌道:“宋人把我放回来的!”

  “嗯?”父子一愣,“放回来?”

  “对啊!”那海瞪眼,“宋人说了,卖给我火器,让我临阵倒戈,再于北边与元朝抗衡。”

  就这么简单。

  赵维绝对想不到,之前谈的好好的,那海却是三句话都不到,就把他卖了个干净。

  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说了。

  而真金父子此时,急速消化着那海话中的信息。

  片刻,真金皱眉开口,打破了沉默,“你什么想法?”

  只见那海挑眉,“想法?没什么想法。大宋太强,对谁都没好处!”

  真金了然,“那钦察联军的意思是....与我大元共御强敌?”

  “诶!?”那海却是一甩手,“不是!”

  那海咧嘴一笑,“大元也好,大宋也罢,都是菩萨,我那海都惹不起,也谁都不想得罪。”

  “明白了。”真金点了点头,莫明奇妙的来了一句,“可以,本宫答应你,但有条件。”

  那海也料到了,“太子殿下,只管提。”

  “我要用你的十万大军。”

  那海,“可以!”

  真金,“来人,那海投敌叛变,给本宫拿下,暂且收押!”

  不等侍卫上前,那海已经满脸笑意的向帐外退去。

  自始至终,三人对话都是暗藏玄机,外人都不一定听得懂,更看不透。

  可是,若赵维在此,非气的骂娘不可,那海简直就是混蛋王八蛋!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最底层的逻辑,或者叫动机。

  只要理解了这一层,三人之言就不难理解了。

  那就是,谁也不想看到一强多弱的局面。

  避免一家独大,是大宋、大元,包括那海,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

  大宋让那海制衡大元,是怕大元一家独大。

  反过来,那海也在思考。他发现,如果他真的和大宋一起玩废了真金父子,那他也活不长了。

  大元这一仗要是败了,好吧,可能是必败,但是那海绝对不想看到惨败。

  惨败到退出扶桑之争,或者一蹶不振。

  那就完蛋了,大宋还买你军火?放眼扶桑,谁还是大宋的对手?可以挨个点名了。

  所以,想在扶桑活的长,就不能踏踏实实的与大宋合作,他得调过头来帮真金父子把一这劫扛过去。

  于是,那海一进门儿,就交代了个干净。

  不但不怕真金知道军火交易,更不怕真金知道是赵维把他放回来的。

  只不过,那海当了婊子还得立个牌坊,他不能明着和大宋对抗。

  所以,当真金说共御强敌的时候,那海果断拒绝。

  他的定位很准确,我就是个小鬼儿,谁也得罪不起,别把我拉下水。

  但是,支持真金抗宋,光坦白交代是不够的。真金手里就十来万的兵马,没对抗宋的本钱,唯一的筹码就是钦察那十万残兵。

  既不想被拉下水,又要借那十万残兵,怎么办?

  就是把那海这个三军主帅拿下,钦察联军群龙无首,才能被真金所用。

  至于那海会不会作茧自缚,被真金顺势给铲除了?

  开什么玩笑?回来这一路,那海悟了。

  整个扶桑,谁都不想让他死,他还怕个毛?

  只要他不倒向任何一方,他就是安全的。赵维要留着他,真金也要留着他,他是个香饽饽哩。

  哪怕最后败露了,赵维知道那海帮了真金,真金知道他真从大宋那买军火就是为了对付他,那海也是安全的。

  哪怕是刚刚在真金眼皮底下给将领们开会,也是给他们一个心理准备。

  “这段时间听元太子的。小心点,别被当了炮灰。等打完这一仗,咱们就回哈得逊湾,不出来了!”

  当然,那海也不会让部下完全被真金收编,他也要防一手。

  只能做到这一步,我被抓,彻底隔离,能不能收服,看你父子本事。

  局势到了这一刻,才算进入了节奏。

  各方都展现出足够的心机和城府,也都进入到了自己的位置。

  赵维,携八十万之勇,而不敢掉以轻心。

  那海,老工具人了,踏踏实实坐牢,等着宋元拼出一个结果。

  而真金父子,即便能收拢那海残部,也处于绝对的劣势。是秉承蒙古人的彪悍正面一战,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暂避锋芒,全在父子二人的一念之间。

  摆在真金父子面前的,只有一个问题:

  能不能打?要怎么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