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的暴躁小丫头 第68章 河南大旱
作者:威震林海的小说      更新:2021-02-24

  宋翊身体痊愈后,并没有搬回原来的耳房居住。

  香莲继续留在了宋翊身边,李达和郝仁则安排到别处当差了。

  宋翊这下倒十分尴尬了,她在闻涛苑,乃至真王府里的处境十分微妙。

  真王爷让人伺候宋翊,显然是将宋翊当成了陪侍对待。

  府中所有人心照不宣,都认为王爷看上了宋翊,要收她入房。

  宋翊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她不情愿,但真王三翻四次救过她,她不知道,如果真王要求,自己要怎么拒绝。

  宋翊好不容易做好了心理建设,最坏的打算就是,以身相许,肉偿真王。

  但,真王却并没有让其侍寝的要求。

  宋翊迷惑了,不知道王爷到底打了什么主意?

  王疏桐的事情,虽然真王亲自出面处理了。

  京兆府尹王大人也登门向真王求罪,更是包了一封大礼,给宋翊赔不是。

  宋翊当然知道王大人是曲线救国,否则,一个像她这样的丫头还轮不到王大人费心讨好。

  宋翊倒想得开,不管王大人是什么目的,但这可是真金白银,王爷没有让她不收,她就开心地收了下来。

  看上去,王疏桐的事情已经解决。

  但老夫人杜氏和大夫人王氏却并没有没有放过宋翊。

  她们认为,宋翊对王府客人无礼,是以下犯上,不施以惩戒,其他下人会不服。

  但宋翊有真王撑腰,而老夫人又别有所图,所以,老夫人和王氏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

  最后,只简单罚了宋翊的月前,草草了事。

  王氏不服,却并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宋翊日子过得滋润,在府中简直如鱼得水,从没有如此惬意过。

  王府中不知岁月,很快就是惊蛰。

  惊蛰过后,天气转暖。

  乾朝各地开始春耕事宜。

  但很快,河南等地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果然如去年,宋翊料想的一样。

  水灾与旱灾交替,河南等地出现了百年难得一见的蝗灾。

  现在天气才开始转暖,局势还在爆发初期。

  但地方官员还是不敢懈怠,将当地灾情,快马加鞭,上报了朝廷。

  京都官员听闻河南等地灾情,便热烈讨论起来。

  当然,这些事情,身在王府内的宋翊,并不清楚。

  只坊间传言,太子献计,用极快的速度拿出了一系列的防虫治虫的办法。

  皇帝看后,龙颜大悦,更是嘉奖太子献计有方。

  一时,太子一方阵营,弹冠相庆,气焰高涨。

  对应的,二皇子一方则士气低迷,此消彼长。

  宋翊望着天空,却并没有感受到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晴空万里,不知道太子到底献了什么计策,别是那日在王府中,那些门客的迂腐、饮鸩止渴的法子就是了。

  宋翊隐隐心中不安,却只当她自己多虑,并没有放在心上。

  太子的计策,很快被朝廷有效实施开来。

  河南那边的蝗灾似乎得到控制,百姓无不对太子交口称赞,称其是爱民恤物的好储君。

  宋翊听闻后,就更加放心下来,以为河南灾情不会再出现,也就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其中。

  等又过了月余,却又突然传来河南等地发生了农民暴动的消息。

  这让宋翊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不是说已经控制了蝗灾了吗?怎么还会有农民暴动呢?

  更为蹊跷的是,朝廷派往河南等地调查钦差,还被人杀害。

  朝廷震怒!

  官民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整个京都也都人心惶惶。

  宋翊在王府中也感受了压抑的气氛。

  乾朝皇宫文华殿内。

  乾朝太子赵鸿浩,阴沉无比地走进寝宫。

  身后跟随大臣,无不屏息静气,唯唯诺诺。

  刚在大殿,皇帝责难,怒斥太子,祸国殃民,动摇乾朝根基。

  太子自然不敢辩解,只能乖乖听训。

  散朝后,太子召集大臣共商对策。

  他们这些太子党,首当其中,但却知道木已成舟,哪里还有什么办法?

  只怪,那献计之人太过阴损,才会出现今日现状。

  太子赵鸿浩身穿紫色圆领衮龙服,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脸色阴沉,满目怒色。

  “王大人,你好计量。本宫待你不薄,为何歹毒如斯?”

  被点名的王大人,整个人如筛般抖动,瘫倒在地,汗如雨下。

  周边的同僚,无人敢上前帮衬,只求明哲保身。

  王大人,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府尹王汉洲,真王府大夫人王氏的父亲。

  太子献的防虫方案,就是来自王汉洲。

  王汉洲知道自己百口莫辩,再不敢贪功冒领,一五一十全盘说出实情,只希望太子能饶过自己和王家。

  原来,河南等地蝗灾发生初期,朝堂上众人都苦无良策时。

  真王府大夫人王玉艳修书回娘家,并随信跟随一人送往王府。

  那人就是当日在真王府凉亭里,参与讨论陈公子家乡灾情的门客之一。

  当日,他回府后,就将凉亭中众人的讨论记录下来,整理出了一份手札。

  没想到,来年,河南不但大旱,还发现了蝗蝻,于是,他就将束之高阁的手札找出。

  为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找到了王氏那去。王氏私心,便将此人引荐给了自己父亲王大人。

  这才有了太子献计的后话。

  至于,王氏为何不将此人和计策交给自己的丈夫。那还要从朱子墨的事情说起。

  王氏知道丈夫朱远山是二皇子的人,而王家却是太子党羽。

  儿子朱子墨出事外放,二皇子不管不顾,已经让王氏失望。

  所以,此次,她将人交给了父亲,就是想投靠太子,希望太子能将儿子调任回京。

  本来,王氏还做着春秋美梦,以为母子很快团圆。

  但没想到,河南那边出了事情。

  太子献的计策中,有一条,是用生石灰填埋土地,杀死蝗蝻。

  但这生石灰混入土地,不但蝗蝻没有了,庄稼也颗粒无收。

  百姓以土地为生,没有了粮食,岂能不揭竿而起?

  王氏听说河南发生的事情后,连忙让人去寻那当日找她的门客。

  但对方早已逃之夭夭,她才知自己上当受骗了。

  但悔之晚矣,只能将事情告知丈夫,以求自保。

  朱远山听闻后,才知道妻子背着他做了这些。大动肝火,与王氏吵得不可开交。

  但夫妻同心同德,朱远山再生气,还是立马求到二皇子跟前,将事情和盘托出。

  二皇子听闻,不但没有怪罪朱远山,反而大为高兴。

  原来,太子失宠,最高兴的是二皇子。

  王氏阴差阳错,却帮了二皇子一次。

  二皇子赵鸿普只让朱远山放心,他自会保朱远山夫妻无虞。

  朱远山得到二皇子允诺,这才放下心来。

  只是苦了王大人一家,因献计不成,丢了京兆府尹的位置不说,还彻底成了太子党的边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