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唐 我的运气去哪了?
作者:天高辰远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哥舒翰的一生

  最新章节

  .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最新章节

  等待的时候找了些哥舒翰的东西给大家先看看,这个人物在之后的书中也会出现多次,目前还没想好怎样定位。(ps:作品相关里面给出的一些资料都是方便大家阅读的,当然也不否认,我也在用这些东西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毕竟是个新手,光靠全勤低保了……但是我保证不会在收费章节中灌水,另外这些东西,很快便会删除,然后用收费章节的字数补回来,因为一旦你删除了,纵横的字数就会显示负数,不补不行。最后,这些天临近过年所以突发情况多一些,请大家能够谅解!非常感谢!)

  哥舒翰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混。

  他是西域突骑施人,父亲哥舒道元官任唐朝的安西副都护。由于父亲官位高,家境富裕,所以哥舒翰就成天游手好闲,领着一帮纨绔子弟到处瞎混,除了喝酒就是赌博,几乎没干过一件正经事。

  40岁后,哥舒翰痛定思痛,毅然决定到边疆从军,“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此时的哥舒翰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想到,竟然一不留神就混成了帝国的封疆大吏。

  天宝八载六月,哥舒翰奉玄宗之命,集结六万大军,远征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此城是唐军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也是吐蕃进军河陇的必经门户。从高宗时代起到开元、天宝年间,这里就是唐朝和吐蕃的必争之地。双方曾在此反复争夺,数度易手。哥舒翰出兵后,苦战多日,最终以牺牲数万将士的代价,攻下了这座坚城。

  石堡城一战,使哥舒翰当之无愧地跻身名将的行列。

  自从成功夺取石堡城后,哥舒翰就日益受到玄宗的赏识和器重。战后,已担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旋即被加封为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赐绸缎千匹,田庄、豪宅各一所;天宝十一载,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十二载,进封凉国公,实封食邑300户,并兼任河西节度使,不久又晋爵西平郡王;十三载,加拜太子太保,又加食邑300户。

  由于哥舒翰是“高干.子弟”出身,功成名就后,他的纨绔习气又暴露无遗,“好饮酒,颇恣声色”,结果很快身体就垮了。天宝十三载,哥舒翰突然中风,昏迷了好久才苏醒过来。此后他便回到长安,一边寻医问药,一边安心静养,虽然头上还挂着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不再过问边务,而是“废疾于家”,在京师当起了寓公。

  当寓公的日子虽然有些闷,但至少逍遥自在。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哥舒翰必将躺在他那辉煌的功劳簿上,度过逍遥自在、荣华富贵的后半生。

  可是,仅仅一年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得知东都洛阳陷落、封常清败走陕郡的消息后,哥舒翰就感到情况不妙了。紧接着,潼关又传来令他更为震惊的消息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撤离陕郡,退守潼关,居然双双被玄宗砍掉了脑袋!

  高、封二人被杀数日后,玄宗就紧急传召哥舒翰入宫,命他顶替高仙芝的兵马副元帅之职,即刻进驻潼关,征讨安禄山。

  然而这时,李唐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一个致命危机。

  危机源于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相互猜忌。

  众所周知,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而当时朝野上下也一致认为,就是因为杨国忠恃宠擅权、跋扈专断,逼得安禄山狗急跳墙,才导致了这场空前的大祸乱,所以很多人都对杨国忠咬牙切齿,必欲诛之而后快。

  哥舒翰麾下有一个部将叫王思礼,就屡劝哥舒翰上表朝廷,要求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可哥舒翰始终没有答应,因为他很清楚,现在杀杨国忠除了泄愤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何况大敌当前,自己人更不能搞窝里斗。

  王思礼以为哥舒翰怕事,就自告奋勇,说他愿意带领30名骑兵入京,秘密绑架杨国忠,然后将他抓到潼关杀了。哥舒翰狠狠瞪了王思礼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这么干,造反的就是我哥舒翰,不是安禄山了!”

  然而,让哥舒翰没有想到的是,他这边处处以大局为重,尽量摒弃个人好恶,可杨国忠那边却早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

  自从玄宗把18万兵马交到哥舒翰手中后,杨国忠的心就悬起来了。

  在他看来,关外的安禄山对他固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此刻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又何尝不是呢?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在叫嚣要杀他杨国忠,哥舒翰会不会趁此机会反戈一击,拿他杨国忠的人头去收买天下人心呢?

  杨国忠上奏玄宗,说:“如今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可万一失利,京师就危险了。臣请求从皇宫下属各部门人员中挑选出3000精壮士兵,加以训练,以备不测。”

  玄宗当即照准,并命剑南道(当时剑南节度使仍由杨国忠遥领)将领李福德统御这支后备队。随后,杨国忠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命亲信将领杜乾运率领,进驻灞上(今西安东灞河河畔),名义上是防备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不是傻瓜,当然不会任由杨国忠摆布。

  杜乾运刚进驻灞上没几天,哥舒翰就上奏玄宗,要求将杜乾运的这支部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玄宗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哥舒翰和杨国忠在暗中角力,当即表示同意。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一,哥舒翰借故把杜乾运召到潼关,然后随便栽个罪名就把他杀了。消息传回长安,杨国忠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料到,哥舒翰竟然会如此胆大妄为、心狠手辣!

  至此,杨国忠和哥舒翰已经从相互猜忌、相互戒备,发展到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地步。

  这两个李唐朝廷的股肱重臣,一个大权独揽,一个重兵在握,可他们并没有把矛头共同指向潼关外面的敌人,而是掉转方向,彼此指向了对方。

  就在杜乾运被哥舒翰诱杀的第二天,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称叛军大将崔乾祐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超过4000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防守异常薄弱,官军应抓住战机大举反攻。玄宗大喜,立即派遣使臣到潼关宣诏,命哥舒翰即刻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这份情报的来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份情报是错误的。

  更准确地说,这份情报纯粹是捏造的。

  因为,崔乾祐作为燕军西进关中的前锋,其兵力虽然不会很多,但至少也在两万到三万之间。更重要的是,崔乾祐麾下的部众都是骁勇强悍的百战之兵,属于燕军中的野战劲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罗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所以,实际情况绝非那份可笑的情报所说的那样,什么兵力不满4000,还什么老弱病残、防守薄弱云云,这些完全是扯淡,并且是别有用心的扯淡!

  那么,这份别有用心的情报又是谁捏造的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除了杨国忠,没有人会这么做,也没有人敢这么做。

  接到玄宗下令东征的诏书后,哥舒翰懵了。就目前的战局而言,这无疑是最弱智、最可笑、最不合理的一个决策。

  哥舒翰不敢耽搁,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让使者回禀玄宗。他在奏疏中说:“安禄山久经战阵,军事经验非常丰富,此次叛乱蓄谋已久,他岂能不做充分准备?如果说陕郡的兵力薄弱,那也必然是以此引诱我军出击,一旦我们真的出击,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而且,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军据险而守,利在打持久战。更何况,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到时候乘虚而入,定能不战而生擒安禄山!”

  就在哥舒翰呈上奏疏的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玄宗提出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我军正计划北上,直捣范阳,覆其巢穴,俘虏叛军的妻儿老小作为人质,以此向他们招降。届时,叛军必定会从内部崩溃。至于潼关大军,只要坚守阵地,把叛军拖住,让他们筋疲力尽就够了,千万不可轻易出击。”

  两份来自前线的奏报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那就是坚守潼关。

  只要玄宗能够虚心接受这四个字,那么后面的历史很可能就会全盘改写。

  可惜,玄宗并不接受。

  他一心只想着快速反攻,光复东都,彻底洗刷安禄山带给他的耻辱。所以,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观望拖延。此外,杨国忠又整天在他耳边吹风,说眼下叛军毫无防备,绝不能让哥舒翰逗留延宕、贻误战机云云,玄宗心里就更是急不可耐,随即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

  圣命难违。哥舒翰即便明知道只要迈出潼关一步,就等于迈进了鬼门关,也只能怀着满腔的无奈和悲怆往前迈!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留下一部分羸兵守关,然后“抚膺恸哭”,“引兵出关”。

  18万大军出潼关后,整整走了三天,才到达灵宝(今河南灵宝东北)西原。此处名为西原,实际上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北有黄河之险,南有崤山之阻,中间仅有一条狭窄隘道的险地,隘道长达70里。

  很显然,这样的地形对于大兵团的行军是极为不利的。哥舒翰的18万大军不仅不能快速行进,而且很容易在隘道中成淤塞之势。

  更为致命的是,敌人如果在这个地方打伏击,18万唐军势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成为任人宰割的18万头羔羊。

  如此得天独厚的伏击地形,如此难得的全歼唐军的机会,崔乾祐会放过吗?

  当然不会。

  他早就在这里张好了一个口袋,只等唐军乖乖往里钻了。

  初八清晨,哥舒翰与部将田良丘先行乘船进入黄河,在河流中央观察敌情。他发现燕军兵力并不太多,就下达命令,让大军缓缓开进隘道。他命王思礼率五万人为前锋,命庞忠等将领率主力十万继之,自己则另率三万人渡过黄河,在北岸的一处高地上擂动战鼓,为南岸的唐军助威。

  哥舒翰如此布阵,足见其内心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把大军一分为三,显然是不希望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此外,亲率三万人渡到黄河北岸,一是以此作为预备队,二是万一南岸主力遇袭兵败,自己手里头至少还能留一点本钱从消极意义上说,这是逃命的本钱;从积极意义上说,这是日后整兵再战的本钱。

  尽管哥舒翰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场战役的结局还是比他预想的要坏得多。

  王思礼率前锋进入隘道后,发现前面的燕军最多不过万人,而且十个一伙,五个一堆,“散如流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阵形。

  唐军的官兵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看来朝廷接到的情报是准确的,崔乾祐的军队的确是一帮军纪松懈的老弱残兵。

  此刻,正在崤山的峭壁上密切监视唐军的崔乾祐也笑了因为羊入虎口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可想而知了。唐军前锋刚与燕军接战,燕军的散兵游勇就赶紧卷起军旗,抱头鼠窜。唐军士气大振,立即乘胜追击。等到毫无防备的唐军前锋全部进入伏击圈,崔乾祐令旗一挥,无数的巨石檑木自悬崖峭壁上滚滚而下,顷刻间就把大部分唐军士兵砸成了肉泥。剩下的唐军在逼仄的隘道里挤成一团,手中的长枪长槊不仅派不上用场,而且时不时还捅到自己人身上。

  就在唐军乱成一团的时候,崔乾祐已经派出一支同罗骑兵,从崤山南麓绕到唐军背后,对隘道中的唐军发起进攻。唐军前方被堵,后路被截,顿时彻底崩溃,人人争相逃命,有的丢弃盔甲逃进了山谷,更多的因相互推挤而掉进黄河,纷纷溺毙。

  至此,王思礼的五万前锋基本上全军覆没。

  按理说,尽管王思礼遭遇惨败,可唐军还有足足13万人,和燕军比起来,在兵力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只要稳住阵脚,调整战术,不见得就打不过燕军。况且,哥舒翰之所以在战前就把兵力一分为三,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风险、保存实力,以便在暂时失利后能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哥舒翰的一厢情愿。

  因为庞忠等人率领的十万主力一听说前面的五万人全都被燕军吃掉了,顿时士气尽丧,随即不战而溃。而哥舒翰自己率领的三万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看见南岸的15万大军死的死、跑的跑,再也无心恋战,于是也跟着一哄而散。

  18万东征大军,就这样在一天之间星流云散。哥舒翰怔怔凝望着滚滚东逝的黄河水,感觉一种彻骨的冰凉瞬间弥漫到他的全身。

  一切难道就这么结束了?

  是的,一切都结束了。

  绝望的哥舒翰现在脑袋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跑。

  哥舒翰是从黄河北岸往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方向跑,然后从河东郡的蒲津桥越过黄河,经蒲关南下,折回潼关。此后,又有零零星星的残兵侥幸逃回了潼关,总计大概有8000余人。

  18万剩下8000,这就是哥舒翰灵宝一战的“战绩”。

  哥舒翰知道,靠这8000个早已丢了魂魄的残兵败将,无论如何是守不住潼关的。所以,他干脆不守了,而是直接越过关城,径直往关中跑。

  六月初九,崔乾祐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潼关。

  哥舒翰一口气跑到关西驿(今陕西华阴东),忽然勒住了缰绳。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跑了。

  因为再跑就到长安了。

  一天之间丢了东征大军,一夜之间丢了潼关天险,他有何面目去见玄宗?所以,他不能跑,只能回头再战。当然,此刻再战不是为了打赢燕军,而是为了打给玄宗看。至少要打一个姿态,让玄宗和满朝文武知道,他哥舒翰是苦战不敌才撤回京师的,而不是一路狂奔逃回来的。

  哥舒翰在关西驿张贴告示,拼命向那些散兵游勇打气,表示要重新组织兵力,夺回潼关。

  可是,哥舒翰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

  因为他麾下的部众不干。他们知道,现在不管是回头打潼关,还是一路跑回长安,结果都是一个死。既然左右都是死,还不如把哥舒翰绑了,投降燕军,至少还能保住一条命。

  随后,哥舒翰麾下一个叫火拔归仁的将领,纠集了100多个骑兵,把哥舒翰落脚的驿站围得水泄不通,然后派人进去告诉哥舒翰:“叛军杀来了,大帅赶紧上马。”哥舒翰不知是计,慌忙跃上马背,跑出驿站。

  等看到堵在驿站口的100多名骑兵,哥舒翰马上明白发生什么事了。火拔归仁率众跪在哥舒翰马前,说:“大帅以18万之众,一战而尽丧敌手,有何面目去见天子?大帅难道看不见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教训吗?走吧,请大帅跟我们一起东行。”

  哥舒翰当然不肯就范,准备翻身下马,伺机跑路,火拔归仁眼疾手快,立刻上前按住他,然后众人一拥而上,把他的双脚结结实实地绑在了马肚子上。接着,哗变士兵又把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也一块儿绑了,径直押到潼关,献给了崔乾祐。

  随后,哥舒翰又被押到洛阳,送到了安禄山的面前。安禄山用一种似笑非笑的神情看了他很久,然后说:“你一直看不起我,现在,不知道你的看法改变了没有?”

  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哥舒翰和安禄山就已经势同水火了。他们两人不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个性,但最重要的,则是因为二人都是胡人,且都是一时名将,还都是深得玄宗宠信的封疆大吏,攀比心和竞争意识,让彼此自然是看不顺眼。

  当初的哥舒翰又怎么可能想到,若干年后,安禄山竟然摇身一变成了燕朝皇帝,而他却只能万般屈辱地跪在这个死对头的面前呢?

  哥舒翰的心中翻江倒海,百味杂陈。当然,他不能流露丝毫。不但不能流露丝毫,反而还要向安禄山宣示效忠。为了保住性命,哥舒翰只能向这个昔日的仇敌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什么尊严、晚节、君臣大义、一世英名,让它们通通见鬼去吧!反正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只要能保住性命,什么都可以还掉!

  哥舒翰伏地叩首,用一种十足谄媚的语气说:“臣肉眼凡胎,不识圣人,罪该万死!但如今天下未平,陛下若留臣一命,让臣写信招降他们,不用多久,天下即可平定。”

  安禄山闻言大喜,当即任命哥舒翰为燕朝的司空、同平章事,同时把火拔归仁抓了起来,对他说:“你卖主求荣,不忠不义,该杀!”然后就把他一刀砍了。

  可是,哥舒翰企图以尺寸之书招降各方唐军的想法,实在是一种痴心妄想。

  他的招降信很快就一一发出去了,然后收回来的,却是如出一辙的鄙视和义愤填膺的痛斥。哥舒翰从各方唐将洋洋洒洒的回信中,只读出了一句话哥舒翰,你为什么不去死?

  是啊,我为什么不去死?死是何等容易,活着又是如此艰难,我为什么不去死?

  然而,强烈的求生本能最终还是战胜了的自尊和愧疚,使哥舒翰仍然选择了卑贱屈辱的苟活,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死去。

  哥舒翰前半生活得像一个阿混,后半生活得像一个英雄,可最后一步,他却让残酷的命运把自己变成了一只蝼蚁。

  不,是他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只蝼蚁。

  可是,变成一只蝼蚁就能苟活于世吗?

  当哥舒翰向各方唐将发出的招降信全都无效的时候,当事实证明他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时候,安禄山还会用高官厚禄养着他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安禄山随后就把他软禁了。又过了几天,安禄山觉得留着这个家伙实在没用,就把他一刀咔嚓了。

  哥舒翰就这么死了,死得窝窝囊囊、一文不值,还在身后留下了变节投敌、苟且偷生的千古骂名。相比于含冤而死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哥舒翰的结局显然更为不堪。高、封二人至少赢得了后人的同情,可哥舒翰却只能招来世人的鄙夷和唾骂。

  然而,哥舒翰最后落到这种下场,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吗?是什么力量把他一步一步逼进了这个历史的死角?又是谁,一手造成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这三位名将的人生悲剧?

  如果说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是在为帝国的不幸买单,那么哥舒翰之死则是在替李隆基和杨国忠背黑锅。哥舒翰的变节投敌使他变成了朝野上下的众矢之的,这至少在客观上掩盖了玄宗决策错误的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李隆基和杨国忠在“潼关失守”这件事上应负的历史责任。

  不过,老天爷毕竟是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只要做错了事,迟早总要让你受到惩罚。别人也许可以暂时替你买单,暂时替你背黑锅,但是你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还是要由你自己品尝的。

  李隆基和杨国忠等人后来仓皇抛弃长安,逃往巴蜀,这一切都在马嵬驿有了一个了结。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方便以后阅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发表。请记住我们的网址:谍中谍小说网,碟中谍小说网,

  哥舒翰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