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全村脱贫致富 第三百三十章 故地又重游
作者:夏清侯的小说      更新:2023-01-10

  “他就在那儿,现在负责看大门,一日三餐都有食堂可以吃,温饱都没问题。”

  产业园区的大门外,顾大强为两位姑娘和霍千里指了指大门边上的一个岗亭。

  “我原本是说给他在这儿搭个板房,或者在里面近点的地方滕一间空屋子出来让他住。但他不愿意,说要守着那间屋子,不然今后刚娃子放出来落脚的地方都没得。原来那间板房是给他了的嘛,他就把那儿当他的祖宅了。”

  顾大强为三人继续解释了一下,霍千里便看着两个姑娘,“你们要过去吗?”

  郑琪跟刘萍想了想,一人从包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顾大强,“村长,麻烦你把这个钱给他吧,让他想买点什么就买点吧。”

  顾大强看着霍千里,霍千里点了点头,他才伸手接过,“不过我把话说在前头哈,这个钱估计他也只会留下来给他的好幺儿的。”

  “求个心安而已。”

  说着郑琪已经转过了身看着霍千里,跟他道了个谢,“霍师兄,你事情多,你先忙吧,谢谢你陪我们过来,就不多耽误你时间了。”

  刘萍也赶紧跟着道谢,霍千里笑着摆了摆手,“没事,今天陪你们就是我最大的事,走吧,先送你们回屋,一会儿就正式带你们走走。”

  .......

  将近半个小时之后,稍稍休息了一下的众人在基地大门口重新集结。

  时间还不到十点,天气正是最舒服的时候,众人都放下了行李,讲着笑话轻装出发。

  队伍由姜恒宇带着,霍千里跟曹青峰都跟在后面。

  按说曹青峰这个镇长应该是抓经济的,但霍千里能力强,作风又比较踏实亲民,所以两人渐渐形成了另一种常见的模式,书记主外,镇长主内。

  身为镇委办主任,这点小场面姜恒宇自然是应付得来的,他微笑着开口道:“大家如今所在的,就是我们千符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的亲子教育基地。这个基地集研学、会议、娱乐、展览、餐饮、住宿等于一体,一期投资将近三千万,眼下刚刚竣工,准备投入运营,大家就是这个基地的第一批客人呢!”

  这么一说,众人的兴趣都高了不少,四下张望着。

  然后慢慢发现,这和平常的景区是有些不同,首先进门的绿化装饰就不一样。

  有金黄的玉米挂起来,组成的玉米墙,伸手一摸,这些玉米居然还都是真的;

  还有大蒜、辣椒、生姜、花椒等东西点缀出来的“调味”墙,每样东西旁边都有带着拼音注释的图文讲解;

  有麦堆、谷垛造型的装饰,这两种倒不是真的,或许是为了消防安全;

  就连绿化带里,也都是向日葵之类的农作物,将农业这个特色彰显得醒目而又不突兀。

  “大家上次来的时候应该就知道,我们虎山村是以中药材种植为特色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建设成一个涵盖科研、种植、加工、生产等环节的复合型的中药生产基地,所以,我们还建了一所中药材博物馆。既能够彰显我们虎山村的特色,也能够传承发扬我们国家传统的中医药知识,来,大家这边请。”

  前行了不远,众人就来到了中药材博物馆前。

  肖尧简单介绍了一句,就有别着话筒的解说员小姐接过了队伍,开始熟练地为大家讲解起了博物馆里的各种陈设。

  说是博物馆,其实并不太准备,叫做科普展览馆更合适一些。

  里面没有什么特别名贵的东西,主要就是一些传统的中草药科普、一些着名的药方展示和讲解、以及中医发展历程中一些着名人物和他们身上的传奇故事。

  有实物的药材大多都是一些相对普通的,极其名贵的那些都是以图片代替,但原本对这些不感兴趣的众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文艺范儿些的瞧着那些青黛、紫苏、杜若、空勤、京墨、江篱等名字,心神摇曳;

  养生些的就听着讲解员说着那些黄芪、三七、枸杞、丹参、益母草的功效,默默记下;

  哪怕是喜欢仙侠的中二少年也能在景天、徐长卿、龙葵、花楹、重楼之类的名字下,惊喜连连;

  喜欢历史的在听着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名字时,在脑海里浮现出那个时代的故事。

  总之对这群大学生来说,这个博物馆走下来还是颇有几分意思的。

  从博物馆的后门走出,直接就来到了一个窗明几净的大堂。

  讲解员姐姐的笑容甜美,“我们虎山村就是以中药材种植为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大家在来路上看见的药田里,都种着我们自己打理的道地中药材,而我们东江县的丹参和白芍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虎山村更是东江丹参的核心产区,这里有我们东江县自种、自产的道地中药材制剂、颗粒剂和饮片产品,全都是有正规备桉的合格药品,大家可以看看,祝大家玩得愉快,再见。”

  说着讲解员姐姐就退了回去,并没有出现什么卖力推销强制消费的场景。

  但刚才的讲解确实颇有效果,大家对于健康的焦虑也从来都是存在的,哪怕自己不用,想着送父母、送对象、送领导也都是好的。

  等众人从那边出来,竟然几乎人手都买了些东西。

  这倒是让同行的霍千里跟曹青峰有些哭笑不得,连忙叫来工作人员,给众人的东西分别贴上标签,统一存放起来。

  从博物馆出来不远处,就是田野乡趣的游乐点,众人在姜恒宇的带领下,坐上小火车,慢慢穿梭在这一片田野之间。

  从黄瓜架子旁穿过,还能看见细小的初生黄瓜如拇指般粗细,顶端还带着未谢的小黄花;

  从刚刚插秧不久的水田旁驶过,瞧见翠绿的秧苗在田里列出整齐的队列,像是在迎接他们的检阅;

  这些场景对于从农村出来的人而言一点也不稀奇,但对于自小在城市长大的有些人而言就有些意思了,左顾右盼,目不转睛。

  这儿玩了出来,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中午了。

  按照事先的安排,众人直接一起到了基地的餐厅,一起吃起了农家菜。

  连带着一些陪同的人,一共将近四十个人涌进了餐厅,各自点餐。

  虽然点菜的过程有些手忙脚乱,虽然等待上菜的时间确实有些慢,但在农家蔬菜纯正的菜味下,在厨师合理的烹饪下,味道是真心不错。

  吃过了饭,众人返回住处,简单休息了一个多小时。

  两点来钟,游览继续。

  游乐场的旋转木马和飞椅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戏水乐园承载了他们因为气温而遗憾的目光;

  但旋即又被清溪踩水的快乐满足;

  民俗体验馆里,他们先是在蓑衣、竹编、草鞋、风车、油灯、煤油灯的陈列中流连,接着在打谷、春米、吹米中流下了汗水。

  接着又尝试了竹编、陶器等手工制作;

  出门又被一屋子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吸引得走不动路,主动掏开了腰包;

  最后,在一趟虎山制药厂的制药观摩之旅后,在新奇和满足中,圆满结束了这一天的游览。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便是属于他们与村民们叙旧休闲的日子了。

  其实到这会儿,好些聪明点的已经明白,这一趟来多半是让他们来体验一下,顺便提点意见的。

  但即使想到这一层,他们也没什么被利用的不爽。

  因为虎山村的姿态摆得足够真诚到位,各种安排足够用心,而且这个基地也真心还是不错。

  甚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是会推荐给有孩子的朋友,自己得空了也可能会约上其余的朋友再来一起玩一趟。

  毕竟交通也不算太麻烦。

  怀揣着这些念头,他们回到了晚上的住处,慢慢地重新熟悉着,看着他们大变模样的生活,帮着拾掇饭菜,在桌上推杯换盏,跟这些曾经朝夕相处过几日的村民们聊了起来。

  聊着广播体操还有没有再做;

  聊着那谁谁有没有当上厨师,那谁谁又有没有开上大货车;

  聊着村里的变化,聊着每个月的收入;

  聊着如今的生活,聊着一切愿意交流的事情。

  而郑琪和刘萍却只能坐在屋里大眼瞪小眼,因为,她们那一户,在离奇的故事下,已经没有了。

  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老人,倔强地守候着。

  好在霍千里没有忘记她们,打了个电话让她们一起过来吃饭,姜恒宇也已经过去接她俩去了。

  二人收拾一下,正准备出门,民宿的管家已经走进来,告诉两人有人找。

  以为是姜恒宇到了的两人快步跟着出去,却在大堂里瞧见了一个意外的身影。

  顾刚的父亲。

  老头儿比起当年,又苍老了不少。

  过去的十来年,妻子没了,儿媳妇走了,孙子也带走了,儿子也进去了,一连串的打击压弯了他的嵴梁,也在他的脸上刻出了更多的皱纹。

  就在刘萍跟郑琪有些紧张的时候,老头儿从背后拿出一个塑料口袋,“他们都有地方吃饭,我对不起你们,刚刚从食堂买了两个肉饼子,都说这个好吃,你们尝一哈嘛。”

  刘萍跟郑琪忍不住再次对视迟疑,老头儿上前一步,又生怕她们害怕又退了回去,只是把手努力往前递了递,浑浊的眼里分不清是希冀还是祈求,“尝一哈嘛,好吃!真的。”

  郑琪暗自一咬牙,上前接过,“谢谢。”

  老头儿松了口气,露出一丝笑容,“那你们忙!”

  说完他转身,旋即却又转了回来,朝着两人弓了弓腰,“对不住哈!”

  刘萍张了张嘴,还想说点什么,老人已经匆匆走了。

  郑琪从袋子里取出两个温热的肉饼,递了一个给刘萍,犹豫了一下,轻轻咬了一口。

  是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