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当兴 第四百六十五章 魏廷反应(上)
作者:军师中郎将的小说      更新:2024-03-31

  洛阳,魏国皇宫。

  当凯旋大军还在褒斜道里的时候,魏帝曹叡就已收到了汉军退走、战事结束的消息。

  大殿内,陈群、华歆、孙资、刘放、刘晔、蒋济等一干重臣均面容严肃、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御座上的曹叡览阅曹真、司马懿的奏疏。

  他们虽然还不知道曹真、司马懿二人在奏疏里到底写了些什么,但西线战事的详细情况他们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如指掌了。

  尽管下半年曹魏西线形势没有像上半年那般糜烂,可此次汉魏两军再度交手,却仍以魏军失利而收场。

  曹魏一方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损失不可谓不小,关中最关键的重镇长安虽然得以保全,但冯翊、扶风等腹地却依然被汉军搅了个天翻地覆,致使魏廷在关中百姓的心里颜面大失。

  可以相信此役过后,本就对汉室念念不忘的关中百姓对远在洛阳的魏国朝廷将会更加离心离德。

  再加上这一年来,曹魏在与季汉、东吴的战争中竟然一连输了三场,没有取得一次像样的胜利,更让魏国从曹操时代建立起来的强兵形象大为受损,使得本来自刘备死后就被压制下去的反曹势力得以重新壮大。

  近三个月里,甚至就连中原、河北等曹魏腹地的反曹势力也已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

  正在一字一句览阅奏疏的曹叡对此役将会引发的一连串不利影响有着更为深入的感受,因为曹真在奏疏里提到了杨清率领骑兵南下时得到了大批关中百姓起兵响应一事。

  这可不是个好苗头,此事发生就代表曹魏统治关中的合法性受到了严重削弱,加上现在武功、郿城、陈仓三地已经落入季汉手中,一旦汉军再次大举北上,想要保住关中其他城池,恐怕将会更加困难。

  曹叡合上奏疏,长吁短叹地说道。

  这位青年君主即位之初以临危不乱的卓越风范而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拥戴,哪知仅仅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面对危机时他已不再像从前那般从容,究其缘由并非他变得胆小怯弱起来,实是因为形势恶化太快,已容不得他再保持处变不惊的气度了。

  刘放正欲出班上奏,哪知他刚一张口就被曹叡打断,但见曹叡挥动右手衣袖,喝道:

  刘放讪讪地回到了原位。

  内侍将曹真、司马懿的奏疏分别交予坐在最前面的华歆和陈群,让众臣开始传阅。

  一盏茶过后,众人便已传阅完毕,内侍收回两本奏疏重新放在了御案上。

  曹叡朗声道:

  曹叡常以其祖父曹操为榜样,素有大志,登基之后就暗下决心,要攻灭季汉、东吴,开疆拓土,混一宇内,追秦皇、汉武之伟业。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不等他主动发兵来攻,季汉、东吴两国联盟反而主动出击,打得曹魏狼狈不堪、损失惨重,这让年轻气盛的曹

  叡如何能忍受此等奇耻大辱,誓要反击回去。

  但见三公之首太尉华歆出班奏道:

  曹叡颇为不满地说道。

  语声甫落,刚才就想说话的刘放急忙出班抢道:

  曹叡颔首道。

  陈群出班奏道:

  原来曹真和司马懿分别上疏陈言关中战事经过和战后应对之策,但他俩不知道的是二人在今后的方略中却是意见相左。

  一个主张明年不理会沦陷的陇右、凉州等地,起大军直攻季汉的腹心汉中、蜀中,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一个建议休养生息,在关中养兵屯田两年,等国力恢复之后再行征伐。

  曹叡虽倾向于曹真的意见,但司马懿的意见也不容忽视,尤其华歆、陈群这两位重臣接连出来附和司马懿,他就更不能妄下决断了。

  一时之间曹叡的心里变得犹豫起来,觉得司马懿、华歆、陈群三人所言也不无道理,迟疑片刻,又向孙资、刘晔等人望去,决意再听听他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