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二章 八宝饭
作者:海王波士顿的小说      更新:2022-05-24

  桃花坞大街位于古城西北,如今只是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巷宽不过10米,铺地的依然是古老的石板路。

  这‘大街’二字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更远不及‘桃花坞’这三个字的盛名。不过历史上的桃花坞本也不仅是这条街,而是更广阔的一片区域。

  河依然是那条河,只是当年的十里桃花早就在沧海桑田中变成了民居。

  这个时节应当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不过苏州冬天的严寒毕竟不如北方,小巷不起眼的角落依然能见一些杂草顽强的穿着绿色,枯黄的主色调并没有完全统治这里。

  孙若涵沿着小巷往里走。西侧小巷起头就是派出所,然后一路向东止于人民路,仅一里多长。

  孙若涵对这里并不熟悉,记忆中也很少来过这附近。在小巷中慢慢走着,不期然地,他看到了一座朱门白墙的建筑,墙边大理石的石碑上刻着‘唐寅祠’的字样。

  唐寅

  犹记得那时在桃花林间拾花、作画的书生,对这个世界来说却已是五百年的光景。他没有进去,这唐寅祠如今作为保护单位并不对外开放,而他也没有进去的理由。

  只是看一眼,就不停步的走开了。这祠堂,是为世人所建,而非为了名字刻于石碑的那人。

  孤苦一世,死后都只是一卷草席简单的葬了。几十年后,仿佛这个世界才想起了曾经的这个名动江南的才子,想起为他修坟筑祠,只为了祭奠传说中未曾一见的风流才子,对他本人来说毫无意义。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便是晋时五陵那些名门望族,大兴土木所建的族陵也早已荒废成农人耕种的荒地,他唐伯虎更不会在意这些身后琐事。活着都不屑于世人眼光的唐解元,死后又怎会在意世人是讥笑还是缅怀呢。

  若是知道后世会有人为自己修建祠堂,供奉了整整五百年,大概也只能换来他一声嘲笑吧。

  唐寅祠很快被抛在身后,只是,孙若涵在这条一里多长的巷子走到底,走到了人民路,遥望路对面的北寺塔,却没见到丝毫‘桃花坞年画’的踪迹。以防自己刚刚看漏,孙若涵又往回走了一遍,同样一无所获。

  他随口向街边的居民打听,竟都没听说。不得已,他只能回到巷口,进派出所去问问,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

  “这桃花坞大街上之前确实有很多年画作坊,但都关门了。”

  “关门了?什么时候关的,过完年会再开吗?”孙若涵还以为是过年了打烊,所以如此问到。

  坐台的大叔倒是个健谈的,饶有趣味的看了孙若涵一眼,才继续说到“你出生晚了,都关了六、七十年啦!”

  这——

  桃花坞大街上的年画工坊,竟然在上世纪中期就销声匿迹了!

  听保安大叔解释,原来桃花坞年画取材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花鸟,也有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众所周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封建迷信之间的差别也很难细分,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被认为是糟粕和禁忌,连累整个行业都近乎绝迹。

  不仅如此,在八九十年代进入工业化后,民间手工艺更是受到冲击。当时的民俗变迁,在过年时也不再有人使用年画,使它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陆福顺、墨香斋、鸿云阁……曾经著名的店铺都只剩下留存于画纸上的一个个名字。如今整条大街上,都再见不到一间作坊。

  难怪几个月前井之头会迷路,因为桃花坞已经没有桃花坞年画了!

  可是,他带回国的年画又是哪里买的?

  “真正桃花坞年画,已经断绝了吗?”

  “那倒没有,听说搬迁到了工艺美院,在学院里有一个作坊。”保安大叔是个当地的老人,对此有些了解,“想要买的话,可以去东北街或者山塘街。”

  年画的传承并未断绝,如今桃花坞木刻年画成了‘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作坊也搬进了学院中,有莘莘学子一届届去钻研、继承。将学校教育和传统工艺结合在一起,对于木刻年画来说大概是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学校并不接待私人的订单,个人想要购买的话在东北街设有博物馆旗下的专卖店,山塘街也有工作室和展销中心。

  想必几个月前,五郎就是在这两处之一买到了年画。

  日本的浮世绘至今依然享誉世界、远销欧美,而曾经名扬四海的桃花坞年画,却连这个年代的姑苏人自己都大多不曾听闻。它只是静静陈列在美术馆里,不再是姑苏居民节庆时贴在门上的习俗品了。

  有点遗憾,但毕竟还在——又有些庆幸。

  相比那些在时光中失传的技艺,还有一群守艺人能够用掌心呵护这最后一点火苗,无疑是幸运。谁又说的准这朵小小的火苗,将来会不会再一次燎原呢。

  回到太阳花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孙若涵如愿买到了桃花坞年画,除了五郎的五十幅之外,他自己也买了几张。

  年画只是一个种类,按照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门画、中堂、挂屏、斗方等等,挂在居室不同的位置。有用作辟邪的钟馗、灶君、关公、张天师,也有神话故事的西游记、西厢记、穆桂英,更不乏如春风水暖、太湖鱼歌、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之类的风景。他各类都选了一些。

  店员似乎也没想到会有人买那么多,挑选、备货很是手忙脚乱一番,听她嘀咕着,上一次有人一下买了几十张的还是个日本人。

  年画并不是工业制品,机器上输入个数字就能随便打印,它是需要手工印刻的。每一张不同的色彩就需要不同的版刻分别处理,所以产量并不是很高,价格相对的自然也就贵了——这大概也是它在上个世纪淡出人们视野,进入博物馆橱窗的原因之一。

  孙若涵本打算在咖啡厅大门上贴一张门神,但想了想又作罢了,换了一张风景图挂在了室内钢琴旁的白墙上。

  挂好,打量片刻,孙若涵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午餐。

  外面逛了一圈,错过了饭点,不过不是问题。对于厨师来说,只要有厨房和食材,就随时能够解决所有麻烦。他不打算大动干戈,用糯米、莲子、蜜饯、豆沙这些,简单弄了个八宝饭,稍许处理一下,蒸熟了就能吃。

  但在蒸笼没起锅之前,咖啡厅来了‘不速之客’。

  “啊,你在吃独食啊!被我发现了哇。”

  是碧君,进屋后就闻到了香味,也顾不上结下围巾和手套,随着味道进了厨房。

  “感冒好了?”

  “嗯,昨天鼻子就不塞了,今天早上起来感觉完全好了。”碧君一边解着围巾一边说,眼看着孙若涵提起蒸笼取出八宝饭,嘻嘻道:“如果再吃一碗八宝饭的话,一定更身强体健、恢复如初!”

  馋猫的样子让孙若涵失笑,“行了,这碗是你的。”

  “诶?这不太好吧,抢你的午饭。”话是这么说,她的视线却盯着一动不动,这葡萄干、蜜饯做的八宝饭本就是碧君的最爱,更何况是孙若涵的手艺。

  “没事,厨房里的东西还多着,我随便下碗面就好。”

  “哈,那我就不客气啦。”虽然她本来也没打算客气。将盘子端到自己面前,碧君心满意足的用勺子挖了一大勺。

  嗯,甜甜的八宝饭果然是完美!这一口,过年的喜庆味就全来了。

  大口吃饭的样子,感冒确实是完全好了。见她吃的津津有味,孙若涵也不觉得饿了,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

  能够这样两个人在一起,看着她愉快的吃东西,其他都不再重要。这才是他学厨的起点。

  突然想起来,当年那份离别的小熊饼干,或许才是自己学厨的初衷吧?想给碧君一份回礼,却怎么也做不成,到最后只能就这么离开了,心里总是引以为憾。

  简单而渺小的遗憾,却是他踏上厨师之路的契机。莫名出现在自己手边的那本青铜书,那本《美食秘境》,是否也是因为这小小的遗憾而选择了自己呢?

  “我看见外面墙上挂了一副年画,是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吧?”

  碧君的话拉回了孙若涵的思绪,也让他有些意外。

  “你认识?”

  “嗯,去年的时候我买了个木刻年画的包包啊。”

  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还有包?孙若涵不清楚,听了碧君的解释才明白。

  不止是手包,桃花坞年画的丝巾、旗袍、枕套等等早就出现在大街小巷。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人文发展的进程拓展到了其他渠道,这几年陆续和无印良品、肯德基、诚品生活等品牌合作,推出符合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的家居品,甚至登录腾讯游戏,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国风‘皮肤’。

  原来,姑苏传统的年画并没有消亡。哪怕过年时姑苏的百姓再没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它也并没有就这样将自己关进冰冷的博物馆,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这个时代。

  它并不是守艺人苦苦守着的小火苗,早就已经星星点点的蔓延开去了。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样也不错。

  或者井之头也会想要一件木刻年画的衬衫?画个关公,穿在外面也挺气派,再带一副墨镜,这气质不就来了吗?

  嗯,打个电话去问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