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四章 胥楼糕点屋
作者:海王波士顿的小说      更新:2022-05-24

  两个月前

  “想吃点什么?”

  “嗯,寿司吧,上次吃的金枪鱼寿司挺好的,稻禾寿司也不错。”

  两个女生从斑马线走过,说话声飘进了谢卫国耳中,让他下意识的皱了眉。但下一刻信号灯已经变绿,他只能轻踩油门,让汽车缓缓起步。汽车平稳行驶着,他却又有些不甘心。

  “老哥,你说日本人懂什么好吃的,弹丸小国要啥啥没有,生鱼、生虾的,那不是原始人吃的吗?”

  副驾座的谢茂德闻言也不知如何回答,他对日本菜也没什么研究,什么寿司、生鱼片的,也是碰触到他厨艺的盲点了,半晌才回应道:“大概是吃个新鲜?”

  “嗯,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新鲜,喜欢凑个热闹。”谢卫国算是接受了这个解释,“不过,只是图新鲜的话,这街上的日料店也太多了点啊。”

  车窗外,随着汽车开过,两旁的街边不时就有日料店闪过,让谢卫国愈发有些郁闷。他索性打开了车载音乐,不再说话。

  汽车沿着京杭大运河沿线开了一阵,很快到了一座正在装修的四层大楼前。

  大楼整体装修已经完工了,水电也都重新铺设好,剩下的除了些软装,还有就是购置桌椅、设备这些杂事。预计两个月后就能开业,凑在年前完工、剪彩,年后可以立刻投入使用。

  今天谢卫国是带着谢茂德来查验一下完工的情况,让谢大厨熟悉一下厨房,对接下来的设备购置提一些想法。

  “这附近,日本人还真多。”将汽车停好熄火,下车时谢卫国又说道。

  “还在想着那些店呢?”

  姑苏城自从太平天国衰败,一直到建国后,这百年间一直是个低调小城。这座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年间担任国家经济中心的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也被隔壁的上海所取代,一度沦落到三线。但在改革开放后,姑苏开始大量引进外资,新加坡、日本,许多外资企业在此生根,合作建造工业园,让姑苏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与新加坡合资的是工业园区,而这附近的新区,大量引进的是日企,也导致周边居住着大量日商和家属。

  “日料店和我们酒楼的定位不一样,客户群体本就不重叠,并没有太多竞争关系。”

  谢卫国知道自家主厨说的是实话,寿司、烤鸟串、章鱼烧这些都是类似街边小食,随买随吃的小零嘴。那些店铺和‘故胥十二楼’这样大酒楼的定位并不一样,他们的营业额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

  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敲锣打鼓。谢卫国走到酒楼大门口望去,马路对面又是一家寿司店开业了。店门上打着日文招牌,张灯结彩的。而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上一次故胥十二楼的新酒楼尚未装修动工之前来看过,那里开着的还是一家东北烧烤店。

  又是一家——

  “这都快文化入侵了吧,烹饪协会也不管一管?”

  谢茂德笑笑,没接话。

  话虽如此,谢卫国也知道这都是正常的经营活动,饮食的多样化也是发展趋势,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烹饪协会本就管不到这些。心情郁郁之下,他无意间看了一眼酒楼围墙边待租的门面,这本也是属于酒楼的,不过谢卫国原本考虑用不到准备出租,现在却有了别的想法。

  “你说,我们在这里开一家糕点铺怎么样?”谢卫国指着门面道。

  “糕点铺?”这突发奇想的,让谢茂德也有些吃惊。

  “对,就卖姑苏城的糕点。我们姑苏的点心过去不是一直名扬天下么,乾隆、慈禧吃了都说好。不过就是比小吃而已,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难不成还比不过小日本的什么生鱼片、寿司?”

  这有可比性吗?谢茂德张了张嘴,想要说反驳的话:

  比如故胥十二楼并没有擅长白案的糕点师;

  比如关于糕点食谱他们也没有独家配方的积累;

  比如投资一家店铺花费也不便宜,没有前期考察很容易失败;

  从理性考虑的角度出发,他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有很多,每一条都足以枪毙自家老板临时起意的异想天开。但是看着他认真的神情,谢茂德却发现这些话他都说不出口,最后嘴里鬼使神差的蹦出了一个“好”,然后不禁笑了。

  那什么,也就陪他再疯一次而已。就像十多年前他出现在自己面前,突然说要开一家大酒楼,创造自己的品牌一样。

  不是早就知道了么,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老板,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却也让人觉得亲切,忍不住就想要陪着他胡闹一下。

  “先说好,我可不擅长做糕点。”

  “没关系。”

  “亏本了也没关系?”

  “没关系,都算我的,一间店铺而已,亏得起。只是忍不住一口气罢了。”

  看来接下来一阵子自己会很忙啊,厨具设备采购的清单又要重新来了,还要临时去练一练白案的手艺。这么想着,谢茂德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反而有些跃跃欲试。自己大概也还算是个年轻人呢。

  然后是两个月的时间。

  今天是‘故胥十二楼’新店的开业。

  那家准备专卖姑苏小吃的铺子也装修完毕了,本来也没什么大工程,粉刷一下,打些货架也就好了,糕点的烹制都会在‘故胥十二楼’的厨房。

  这铺子被谢老板起了个名字叫‘胥楼糕点屋’,准备在两天后开业。趁着快到小年夜了,年前试营业几天。虽然是老板一时兴起的‘玩票’性质,但既然投下了资金,总也想着能尽量做好。

  酒楼的后厨,又一笼蒸架从蒸炉上取下,谢茂德亲自打开了最上面一屉的蒸笼。

  周边围了一圈的厨师,这些厨师有部分是最近为了新店而招聘的新人,但更多是从之前的几家酒楼中调岗过来的老员工,以便能尽快度过磨合阶段。

  蒸笼里是枣泥拉糕,棕色的拉糕带着新鲜出炉的水润,晶莹剔透的样子让人看着很有食欲。

  谢茂德取出筷子,在糕点表面试了试。松软,又不粘筷,确实已经是最佳的火候。

  旁边厨师见了,有人点头道:“这笼不错,神形兼备,口感应该也不会差。”

  谢茂德不置可否,这依然达不到他心理的目标,但他也知道,这已经是自己白案厨艺的极限。厨艺这种事本就是水磨的功夫,除了自身努力,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哪怕他本人也是技尽于此了,周围这些被他一手带出的厨师们更没别的办法。

  想到之前答应谢婉蓉做份甜品给她,谢茂德随手将之前做好的几个蒸笼里面各种甜品都分别取了些,做了个拼盘,安排服务员端了上去,然后看向墙边站着的一个年轻人。

  “阿勇,之前让你找的资料,找的怎么样?”

  被喊作阿勇的是个年轻厨师,在故胥十二楼的后厨作为帮厨打了几年的下手,最近才被允许上了灶台,考察一阵子算是转正了。他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平时烹饪做菜都很认真。

  “只找到了份关于‘苏州织造局’的孤本,里面倒是提到了一些过去姑苏点心的资料。”

  “苏州织造局?那应该不错,待会儿把书拿过来,我看看。”

  这姑苏城里,做糕点出名的老店有不少,各自都有些招牌名品,而‘故胥十二楼’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积累。去偷师不是不行,但如果能自己研究出一些特色菜品当然更好。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谢茂德一直在做的事,只是平时都偏重于红案蒸炒烹炸的菜肴,点心倒是没怎么关注过。

  胥楼甜品屋快开业了,谢茂德也希望能在这点时间里研究出一、两样其他店没有的,能拿得出手的特色主打品。

  姑苏的餐饮文化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凋敝了,曾经名扬大江南北的苏菜如今已经遗失太多,很多菜谱、烹饪技法都没有得到传承丢失在了时光里。

  所以找一些古老的文献,重现一些过去的菜肴,对如今苏菜一系的厨师来说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苏州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古时以丝绸为特产,自春秋时吴国就有“织里”这样的官设单位,元、明、清时都设立了“织造局”,特别是在清代,苏州织造局是皇帝南巡的行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织造使,康熙、乾隆每次下江南时,都在这行宫下榻。

  所以苏州织造局记载的一些菜谱,其实就是当时被列为宫宴的苏式点心,很有参考的价值。

  阿勇去取书了,谢茂德也没闲着。今天是新店剪彩开业,道贺的客人不少,中午时要开宴招待,要处理的东西还很多。他给各位厨师、帮厨一一安排了工作,这时,之前端甜点上楼的服务生拿着空盘回了厨房。

  “小姐怎么说,还满意吗?”谢茂德随口问道。

  “小姐还满意,”服务员说着犹豫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道:“但有位客人说,这糕点缺了些精气神,不够吸引人。”

  谢茂德一愣,然后意识到,“是孙大厨来了?婉容这丫头,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到自己的糕点原来是送去给孙大厨品评,谢茂德有些后悔自己没有再努力去雕琢一下。毕竟那年轻人可以说是他至今为止遇到过的厨艺的最高峰——甚至在特级之上,那是他无法仰望的高度。

  用之前试验性质的糕点去打发,确实有些不太尊重,也有些浪费这机遇——能让一位特厨品鉴自己的菜肴,本来就是难得的机会。

  不过想了想,他白案的厨艺其实也就如此而已,哪怕认真准备,大概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挺让人泄气的,但这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