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二十三章 京城有房,春闱入场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会试将近,冯一博是抵达最晚的一批了。

  都中客栈早已人满为患,出租的民宅都已经租出去大半。

  剩下大多位置偏僻,要价还奇高。

  总之是些磨刀霍霍的地方。

  冯一博倒是不怕价格高,主要是没有合心的。

  主仆三人暂时在城外寻了个客栈住下。

  第二天,又包了马车到都中看房。

  剿倭的财货虽未处理完,但他也算得上财大气粗。

  现在都中又不限购。

  谁能抗拒做个天龙人的诱惑?

  只是手里有钱,看房的时候就难免挑剔。

  太偏的他看不上,位置好的他又嫌小。

  牙行陪着他折腾了一整天,终于找了一处合心的。

  是一套三进的宅邸,位于明时坊扬州胡同。

  院里的设施大多完好,一看便知有人日常维护。

  尤其是三间正房,家具都是新配的。

  除了拎包入住之外,还有一点冯一博最为看中。

  那就是距离会试的举办地贡院很近。

  出了正门都不用坐车,只需盏茶功夫,走着就到贡院了。

  整体来说,虽比金陵的老宅差了不少,但在都中绝对算得上中等水平了。

  而且说起来,这套宅子还和冯一博有那么一点关系。

  那股倭寇流劫江南数月,最后虽然被他剿灭,但造成的影响却没结束。

  倭寇打到南京了!

  这样的事传到都中,自然是朝野震惊。

  当今圣上龙颜大怒,下令商议从重处置。

  而这套宅子,正是南京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杨司明,在都中的一处宅邸。

  现在南京兵部,以及倭寇流劫的各州府,但凡有些后台的,都派人在都中走动。

  若非如此,可能处置早就下来。

  这个杨司明自也让人为其奔走,甚至已经开始变卖都中产业。

  只为在这次轩然大波中保全自身。

  不然这个位置的宅子,仅靠钱也很难买到。

  冯一博花了整整一万二千两银子,才算将其拿下。

  虽然对方着急,但还是有很大的溢价。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对方管事一听只是个举人,立刻狮子大开口。

  愿意买就买,不愿意买就算了。

  但凡是個能在这件事说上话的,恐怕就半卖半送的,要个百八十两了。

  这样就算将来查到了,也算不得贿赂。

  毕竟这附近的不少房子,都差不多这个价格。

  当然,普通人是买不到的。

  这就是古代阶层的差距,百倍的金钱也不一定能弥补。

  说来也是凑巧。

  冯一博买了这房子的第二天,一直悬而未决的处置就下来了。

  南京兵部尚书张东沙、兵部侍郎陈一水皆被罢官回乡。

  倭寇流劫的沿途各州府长官,也依照功过一一处理。

  最终,处罚了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

  知府三人,府通判、府推官、府知事各一人。

  知县三人,县丞一人。

  军中将领四十余人。

  合计处罚文武官员共五十八人。

  这一下震撼了整个江南官场,也可见朝中对此的震怒。

  同时,也正如冯一博和刘昭所猜想的。

  对于一些人是灾难,而对另一些人却是天大的机缘。

  一下空出这么多位置,朝野上下顿时暗流汹涌。

  以前最为吸引眼球的会试,一时间都没多少人关注了。

  这些事暂时还没影响到冯一博。

  他在安顿下来之后,就开始准备考试。

  一路上得到贾雨村的不少指点,还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转眼就是几日过去,时间到了二月初八。

  这是会试第一场入场的时间。

  冯一博来到这个世界十八年,从未停止过努力读书。

  眼下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刻了。

  因为住得近,所以倒也不急于一时。

  冯一博在家中养精蓄锐大半日,下午的时候才悠然出门。

  到了贡院门前,已经有上百位举人老爷排队。

  足足排了一个时辰才轮到他。

  随后就是检查物品,搜身放行。

  全程时间很长,但没有任何意外。

  深吸一口气,冯一博大步走进贡院之中。

  贡院内部是一个一个的小格子间,叫做考号。

  冯一博顺着号牌来到自己的号房。

  这里不偏不倚,不好不坏。

  未来几天就要在这里度过了。

  他先从行礼中拿出一个厚厚的帘子。

  又找出一个钉锤。

  考号是没有门的,若是没有帘子遮风挡雨,那就等着受罪了。

  眼下虽是春日,但其实北方才刚解冻不久。

  气温大概5-15度左右,还是非常冷的。

  若是天气差一些,零下也是常有的。

  钉上帘子之后,冯一博又拿出两个铁制的小炉子。

  都中其实有卖的,但他还是专门找铁匠打造了两个。

  一个是暖炉,带排烟管的,可以防止烟气中毒。

  当然,在这里主要是避免烟雾缭绕,影响考试状态。

  还有一个是火箭炉,用来生火煮饭和烧水泡茶。

  这些都要自备。

  熟练的组装好火炉,放在考号里。

  随后取出木炭和火镰。

  没一会儿功夫,轻烟顺着铁皮管排出。

  又把火箭炉也组装起来,放在门口。

  冯一博到井里打了水,回来拿出水壶开始烧水。

  周围的一众举人也都是一番操作。

  不过冯一博到底技高一筹,起码他的考号里一丝烟气也没有。

  眼看天色将暗,冯一博拿出自备的糕点。

  只在锅里一蒸,就着茶水算是解决了晚饭。

  趁着天还没黑,他要布置一下考号里。

  考号内两侧的墙上有两道卡槽,一高一低。

  还有两块木板,一块当桌,一块当凳。

  也可以放在同一高度,就能作床榻使用。

  冯一博自己也带了两块考板。

  把老旧的板子卸下,把新考板往里一插。

  又把铺盖拿出往上一铺。

  天色彻底暗了。

  冯一博也没浪费蜡烛,填了些炭,便和衣而卧。

  地下暖炉烤的热烘烘的,没一会儿便睡着了。

  第二天就是正式考试的日子。

  一大早外面有些嘈杂。

  冯一博睁开眼睛,好半晌才起来,

  他出来活动了一下身体。

  发现不少举子已经起来,正在准备早饭。

  他先打水洗了把脸。

  接着又如昨天一样,生火烧水,将带的各式糕点一蒸。

  就着茶水算是解决了早餐。

  铺盖卷起,考板重新调整。

  冯一博开始检查考具,无非笔墨纸砚挂刀之类。

  不久之后,就听“当”的一声锣响。

  考场里的公人,开始发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