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一百七十八章 家规三条,新居备好【超大杯】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冯一博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去一趟流求。

  虽然有运输木料的船只往来,差不多每个月都能收到汇报。

  而且这一年里,因为修建省亲别墅,都中对木料需求大增。

  冯一博每个月,甚至能收到两次以上的汇报。

  偶而有重要的事,狗子还会来府里面呈。

  可即使这样,他还是想要亲自过去看看。

  因为很多事情,终究要亲临现场才能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出因地制宜的决策,

  不然很容易纸上谈兵。

  现在可卿已显出疲态,有些应接不暇了。

  不然也不会主动找王熙凤帮手。

  若是他能过去,至少可以把管理制度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

  避免无意义的亲力亲为,让可卿的杂事减少一些。

  当然,如果可卿想像冯一博这样,做个甩手掌柜。

  那还是不太可能的。

  冯一博为了做甩手掌柜,做了太多安排。

  不仅在用人上尽量用自己人,还大搞平衡之术。

  一切只为防微杜渐,避免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又耗费心力,开辟都中的木料买卖。

  让他能在都中遥控流求,掌控发展的大方向。

  不至于因联络不畅,让海外失去控制。

  日常杂务他不会多插手,但重大事务必须要有冯一博的首肯。

  当然,海外主事肯定有临机专断的权利。

  但在专断之后,也需要向冯一博说明原因。

  就是靠这套管理办法。

  我们的黑龙王才能“人在家中坐,牢牢掌大权”。

  而这些办法,正是结合他的实际情况所制定。

  那么海外的实际情况呢?

  他只能从可卿、狗子等人的日常汇报中一窥端倪。

  虽然流求有了如今的规模,也还算发展的不错。

  但终究是隔海操控,很多地方还是不够精细。

  可惜的是,冯一博在都中着实脱不开身。

  若是请长假,没个好借口不说,也容易影响仕途。

  好不容易,年纪轻轻就官至五品。

  这个时候,除了丁忧之类,其他长假就等同于留职停薪。

  大好前程可不是这样肆意挥霍的。

  若是外放闽越,倒是方便掌控。

  但他之前在江南剿倭,已经算是外放过了。

  也不必为求地方经历,再平白外放一次。

  冯一博如今该做的,就是在部中苦熬资历。

  以他的年纪,只要稳扎稳打。

  将来登阁拜相,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就算他一动不动,都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嫉妒着呢!

  若是轻举妄动,很容易受到各方攻讦。

  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从长远来看,如果他在朝中发展的好,对海外也能更好反哺。

  可以提供相应的便利,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庇护。

  再加上,他如今定下两门婚事,又纳了三房妾室。

  不到万不得已,冯一博不可能抛开这边大好前程,还有娇妻美妾。

  哪怕海外发展的好,有封疆裂土的可能。

  也一样不值得他冒险去搏一次。

  因为他暂时不去,海外也只是发展稍慢一些。

  将来还有的是机会。

  所以,海外的事就还是先这么悬着。

  若有机会,冯一博就过去看看。

  没有机会,他在后面把握好大方向。

  其余交给那边四人去处置就好。

  这边狗子离开,冯一博也就回了妙玉那边。

  两个新婚燕尔,就算以妙玉的冷艳,也难免有些缠磨。

  就这样,冯一博接连半月都陪在妙玉这边。

  竭尽所能的陪养感情。

  而妙玉除了晨昏定省,几乎就是在屋里不出门。

  当然,不是因为别的。

  只怕被尤家姐妹给笑了去而已。

  半个月后,妙玉的新手保护期算是过了。

  为了避免厚此薄彼,冯一博把尤家姐妹找来。

  等三人到了一处,就开始排班了。

  原本只有尤家姐妹,两人不争不抢。

  还时常一起伺候。

  现在有了妙玉在,自然要公平公正公开。

  这个班倒是很好排,无非就是七天一个轮回。

  最后再加上三条规矩:

  第一,一人一天,来回轮换。

  这个是最基本的公平。

  尤家姐妹对视一眼,都明白对方的意图。

  各自暗下决心。

  只要每次都一起伺候,她们的机会就能翻倍。

  第二,两轮之后,清净一天。

  这个是冯一博自己加的。

  借口是偶尔要独处,清净身心。

  实际上需要清净的,自然没有心。

  只有身。

  他虽然很强,但也不是铁打的身子。

  偶尔歇歇,避免过度劳累。

  上六休一,这个频率还能维持。

  若是将来感觉太累,就搞个大小周。

  再挺不住,那就双休。

  第三,特殊情况,直接轮过。

  这个自然是尤家姐妹要求加的。

  避免特殊情况,白白浪费机会。

  她们姐俩现在争分夺秒,想要先一步怀上子嗣。

  只有这样,才能地位稳固。

  哪怕姐俩有一个怀上,也算解决后顾之忧。

  此三条规矩,三女都无异议。

  冯一博当即宣布,即日起正式生效。

  这边定好了家规,三女就联袂离开。

  一起去后面陪李孟氏说话。

  而冯一博则开始研究乔迁新居的事。

  他让人去请李守中,相约书房见面。

  等李守中到了,连忙起身见礼。

  两人落座后,冯一博才笑着道:

  “恩师,北门那边宅子修的差不多了,就差后面的园子还未栽种花木。”

  李守中之前去过一次,知道那边占地很大。

  对这个修建速度感到微微惊讶,疑惑的道:

  “哦?这么快就要竣工了?”

  惊讶之后,李守中却没继续纠结。

  没等冯一博说话,就笑着又问道:

  “那就是说,等开春栽好花木,就可以迎薛家姑娘过门了吧?”

  这话问的冯一博一愣。

  他本来想铺垫两句,就准备邀请李守中一起搬过去,继续同住。

  没想到一提新房竣工,李守中却联想到了迎亲。

  这自然是因为,李守中知道薛家来了都中。

  按理说,薛冯两家早该商量婚事了。

  但他却一直没听冯一博提起。

  尤氏姐俩进门时间不短,却丝毫没有动静。

  李守中老两口一直忧心冯一博的子嗣问题。

  今日说起新宅子,借机就问起这事。

  冯一博先愣了一下,以为李守中是问薛家送嫁的事,就摇了摇了摇头,道:

  “薛家那边虽然对外都说,是来都中送嫁,但其实只为帮薛家二房走些关系。”

  这事不用冯一博说,李守中自也有耳闻。

  贾政上书保奏梅翰林之后,还曾广邀老亲帮忙。

  自然不会漏掉李守中这个亲家公。

  可李守中为人正直,却不是傻子。

  自然不会答应这种请托。

  他连落笔都不曾,只让人回了个口信儿。

  说自己不参与新旧党争。

  对于李守中来说,这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提醒。

  可惜的是,哪怕都摆在明面上,

  贾政还是未能理解。

  他只觉自己保的是实在亲戚,并未参与什么党争。

  自觉无愧于心。

  当然,贾政为人谦恭厚道。

  虽不理解,也没强求。

  毕竟,他请托的人多了,上本者却是寥寥。

  也不差李守中这一个。

  李守中听冯一博提起这事,顿时皱眉。

  不过对于这位亲家,他也没什么好说。

  当下摇了摇头,道:

  “不管怎么说,薛家大房也来都中了。”

  绕开薛家二房的事,才继续问道:

  “你没和他们商量一下婚事?”

  没等冯一博说话,又道:

  “我记得他们家长辈就一个母亲,并无其他。”

  “我若上门有些不便,让你师娘过去商量一下。”

  冯一博一听,就知道李守中误会了,连忙摆手,口中道:

  “不必劳动恩师和师娘,其实薛家公子已经和我提过一次。”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才道:

  “只是我还没想好,就推说宅子还未竣工,没给具体答复。”

  李守中闻言一愣。

  都已经定亲了,对方又来送嫁,你还有什么犹豫的?

  这还是皇帝赐婚,难道你还想退婚?

  他百思不得其解,当下就皱眉问道:

  “这是何故?”

  冯一博听问,就是老脸一红。

  有些不好意思的讪笑一下,才吞吞吐吐的回道:

  “过了年,薛家姑娘方才十五,却不过将笄。”

  说到此,冯一博面露为难道:

  “所以我才犹豫着,是不是再等一年更好些。”

  好家伙!

  李守中这才恍然。

  搞了半天,这小子是嫌薛家姑娘小啊?

  有云:十有五年而笄。

  也就是说,女子十五岁就要换个发型。

  把头发挽起,用一个东西一插,代表已经成年。

  这个东西就是笄。

  和男子及冠类似,也称为及笄。

  而将笄,指的就是已满十四,未满十五。

  冯一博手中有宝钗的庚帖,自然是算过年龄的。

  宝钗过年就十五了,但那是……

  “虚岁十五?”

  李守中一听将笄,先微微皱眉。

  再见冯一博的神色,没好气的道:

  “差一岁而已,何况嫁做人妇就可戴笄了!”

  只要嫁人就可以换发型。

  可冯一博纠结的也不是发型啊!

  “你们也不是才定亲,都快两年了,早晚也要迎过门的。”

  李守中见冯一博有些犹豫,就劝了起来,又道:

  “再说,过年你也二十了,我看就别等下去了吧。”

  这个二十也是虚岁,但在大魏也算晚婚了。

  虽然冯一博已经纳了尤家姐妹,还有个刚进门的妙玉。

  但那都是妾室。

  严格来说,冯一博现在还是单身未婚的大龄青年。

  “薛家姑娘也到了年纪,正该迎过来了。”

  别说是虚岁十五,就算十三、四虽,成亲的也大有人在。

  显贵人家稍微好些。

  哪怕定亲了,一般也会多留几年,好好教养。

  但将笄过门也是没问题的。

  可将笄过门没问题,但冯一博有问题。

  十四周岁,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大姑娘了。

  可对于冯一博来说,还是有心理障碍。

  他实在有些过不去心里的槛儿。

  “不管怎么说,他们母子三人既然说来都中送亲,我看就尽早迎她过门。”

  雅文吧

  李守中循循劝导,最后还道:

  “不然再闹出什么闲话,就好说不好听了。”

  这话让冯一博陷入了沉思。

  若是有人送亲,而无人接亲。

  难免就要有人说起闲话。

  比如说他想要悔亲之类。

  但凡他有所犹豫,这样的闲话就会传出去。

  即使薛家两房都是这个借口,但任谁也知道宝琴才几岁。

  自然明白那是借口。

  可宝钗的年龄够了,若是不迎,那就要有闲话了。

  冯一博之前只想这年龄的事了,倒是没想这些。

  不过,若是先迎回来,倒也不是不行。

  正好先培养培养感情。

  想通这些,冯一博当即拱手,道:

  “多谢恩师教诲,我明白了。”

  稍一沉吟,就道:

  “等我和薛家商议一下,开春修好了园子,就迎她进门。”

  “如此就好!”

  李守中见他相同,自是满意点头,又道:

  “让你师娘和薛家主母商议,好帮你操持一二。”

  “恩师,这事不急,还要等开春再说。”

  冯一博闻言却摆了摆手,笑着道:

  “我现在倒是有个事,需要年前办好。”

  “哦?”

  李守中面露疑惑,问道:

  “还有什么事?”

  眼看都二十了,成婚不急什么急?

  难道他还想在成婚前,再纳几个妾?

  李守中心中琢磨着,还有没有合适人选。

  要不在李家找个庶女?

  “那边虽然园子没载花种草,但前面宅邸已经修建好了。”

  冯一博不知李守中所想,朝他一笑,道:

  “我想着,咱们年前就搬过去。”

  李守中正在思考李家有没有合适人选。

  闻言反应了一下,才明白冯一博是在邀请自己过去同住。

  “原来是这事啊!”

  李守中恍然,随即摆手道:

  “你们搬过去吧,我和你师娘就在这边住着。”

  显然,这事他早就想过,所以才能直接拒绝。

  又笑着道:“两边也不远,平日往来也方便。”

  冯一博闻言却不答应,他立刻道:

  “恩师,您和师娘若是不去,那我也不去了。”

  这话发自真心,李守中自然明白。

  “别说傻话,若非你修了新宅子,我和你师娘早就搬出去了。”

  李守中欣慰一笑,说出了实情,又摆了摆手,劝道:

  “你也不是孩子,搬过去就要成家了,我和你师娘再跟着就不是回事了。”

  老两口不止一次的,商量过要搬出去,

  毕竟冯一博不是他儿子。

  只是,冯一博再三挽留,后来又修建新宅。

  老两口一商量,才决定留下。

  想等冯一博去新宅那边,他们就把这里买下。

  “恩师,我自幼怙恃双失,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恩师和师娘,才让我体验到了家的感觉。”

  冯一博立刻发动感情攻势,真挚的道:

  “我建那宅邸不只是为了大婚,更是为了给恩师和师娘养老。”

  “若您和师娘不去,那我也不会过去,正好就在这院成婚吧!”

  看着冯一博像是发脾气的小孩子,李守中有些哭笑不得。

  “我知道你的孝心,但咱们师徒太近,于你仕途无益。”

  说到这里,顿了顿,李守中一字一句道:

  “若我入阁,太近了需避嫌。”

  这话也不是吹嘘。

  他已官至礼部尚书,就差一步就能入阁。

  只要内阁有人致仕,不出意外,就轮到他了。

  所谓避嫌,自然就是不能明目张胆提拔冯一博。

  至少保持一点距离,再提拔的时候,才能不落人口舌。

  “若我出事,太近了受牵连。”

  这两年朝中党同伐异,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轮到他了。

  尤其他这个位置,进一步就登阁拜相。

  最是让人眼红。

  若非他本身在江南有巨大声望,又有隆庆帝支持。

  再加上和张松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默契。

  怕是早就被人攻讦下台了。

  “恩师,您想的太多了。”

  李守中将心中担忧说出,冯一博却不当回事的摆摆手。

  “以我们的关系,早就绑定一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无论是否住在一个宅邸,都是一样的。”

  说到此处,冯一博不由露出笑意,问道:

  “谁还能因为我们分开住了,就觉得我们决裂不成?”

  “唉!”

  李守中沉默半晌,最后才叹了口气。

  带着一丝责备,又带着一丝欣慰,道:

  “你呀~!”

  冯府这边劝服了李守中夫妇,准备着乔迁新居。

  荣府那边的省亲别墅也已经修好,只剩些细碎的收尾工作。

  别看剩下一些琐事。

  人员往来,穿梭不停。

  忙坏了掌事的几人。

  一会儿有人禀,工程那边等着湖东西的纱绫。

  请李纨去开库。

  一会儿又有人来禀,请人验收金银器皿。

  探春就带人过去清点。

  因没了凤姐,李纨和探春又是初掌。

  三五件事,就把几人支的团团转。

  宝钗一个外人,又不好过多插手。

  只在关键之处帮忙把把关。

  王夫人见此,也只能亲自上阵。

  就连上房丫鬟等也都忙碌起来。

  直忙到了十月末,才全都备齐了。

  之后就是监办的都交清账目。

  各处古董、文玩俱已陈设齐备。

  采办鸟雀的,自仙鹤、鹿、兔以及鸡、鹅等,亦已买全。

  交于园中各处饲养。

  贾蔷那边也让戏班演练了二、三十出杂戏来。

  采买的一班小尼姑、道姑,也都学会念佛诵经。

  等禀到贾政这边,他又请史老太君到园中一起斟酌。

  直到再无些微不合之处,贾政才敢题本。

  奏本才上,当日便得了回信儿。

  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

  即上元之日,贵妃回府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