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二百一十五章 贾政考校,冯渊点评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正常来说,应该是初二那天。新婚夫妻再正式回门。不过新鲜的果蔬刚摘下来,冯一博就又填了些各色礼物。带着媳妇提前回了娘家。到了荣府,夫妻俩先从侧门到梨香院。一起见过丈母娘。说了会儿话,宝钗就跟着薛母,一起去了后宅。拜见一下贾府长辈,尤其是史老太君。冯一博则顺着夹道过去,绕到正房拜见贾政。说起来,贾政也是才回来没两天。八月份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贾政被皇帝点了学差,而且是外放崖州。也就是冯一博从流求回来的时候,贾政差不多刚从家出发。当时圣上在朝会上钦点,说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可任谁都明白这是个苦差,唯有贾政将这当做夸奖。喜滋滋的接了下来。督学御史又称学政,每省一人。一般是在翰林、科道、部属官员等进士官中选派。掌全省学子,负责岁、科两试。只是崖州偏远,还多是用来发配之地。哪来几个学子供他提点?而且,贾政虽然是工部员外郎,正经的部属官员。可他却并非进士出身,而是蒙祖宗荫庇。按理说,由他出任学政,并不能服众。只是崖州学政,大家却都敬而远之。自然没人会说他不合适。于是贾政八月从都中出发,走水路到泉州。再从泉州坐船,前往崖州。可他兴致勃勃的刚到地方,屁股都没坐热。又被一道旨意召回。说是恩准他回家团圆,过了年再上任。于是,贾政又立刻坐船往都中回返。直至这几日,眼看都要过年了。方才到家。冯一博被带到书房的时候,屋里不止贾政一人。还有宝玉、贾环、贾兰三个也在。“见过叔父,近一年时间没见,叔父清减了许多啊!”冯一博一看,贾政又黑又瘦。显然是在海上风吹日晒,没少遭罪。贾政倒还有几分自得,笑着道:“为圣上办差,自当殚精竭力,只是我这几月都在路上,舟车之间却有些劳形。”冯一博接口道:“为国效力,也当注意身体。”两人一边寒暄,一边往里走。“见过冯大哥!”“见过叔父。”三个小的也上前见礼后,便在一旁垂手侍立。贾政和冯一博则分宾主落座。等下人上了茶,贾政便笑着道:“一博你来得正好,我正考校他们几个,你这个探花也给他们提携一二。”贾政整整三个多月,几乎都在海上漂泊。人都差点散架了。这几日在家好生歇息,才刚缓过来一些。今日兴起,就想要拿自己儿孙练练手。以备年后再去崖州,能适应学政之职。冯一博听他邀请,笑着点头。随后贾政就开始对三人一一考校。宝玉所学,止于四书。其中《学》、《庸》、《二论》,都还能背得。等到了上本《孟子》,宝玉就开始卡壳。若贾政凭空提了一句,他就接不上来了。至下本《孟子》,更是一句也背不出。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很容易。《学》也就是《大学》,只有一千七百多字。《庸》自然是《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二论》是指上、下《论语》,字数堪堪过万。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字数也不算多啊?但四书的学习和背诵,还要加上朱子的注解。也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全加起来,十万字都不止!所以宝玉虽然看似不学无术,但其实基础还是不错的。贾政考完,并没做什么评价。只是继续考校另外两个。贾环也已经完成了启蒙,开始接触四书。但显然,《学》、《庸》都还夹生。更不用提《二论》和《孟子》了。只绊绊磕磕的背诵了几篇,贾环就讪讪的卡在那里。贾政连提问都懒得再提,只叹了口气。就转而考校贾兰。贾兰早将《三》、《百》、《千》背得滚瓜烂熟。《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童开蒙专用。对贾政的提问,贾兰答的有板有眼。从头到尾,没有丝毫错处。再问了一嘴学习进度,才知他已经学了《学》、《庸》。毕竟年龄还小,贾政也没报太大希望。只随口一问。没想,贾兰虽还不如宝玉,却也比贾环要熟上太多。这让贾环更是无地自容,头都不敢抬起。形容越发猥琐。三人都考校一番之后,贾政没有急着训斥。他笑着看向冯一博,问道:“一博觉得如何?”冯一博先看向最小的贾兰,笑着道:“兰儿虽小,但已经有了几分气象,和平日一样行止有度。”最近由于李纨忙于贾府俗务,倒是有阵子没到冯府。今天看来,贾兰的基础打得很好。再过一阵子,应该就能追上宝玉了。说到这里,冯一博话锋一转,又绕到了贾政身上,道:“想必是以叔父作为榜样,才会有几分端方在其中。”贾兰闻言,还有模有样的拱手,谦虚道:“叔父过奖,兰儿愧不敢当。”贾政见此,抚须微笑。显然对自己这个孙子也很满意。不过随即又摆了摆手,叹道:“兰儿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倒也不是学我。”说到此,他看向冯一博,继续道:“怕是常跟亲家公,才多了分端方,却也少了些烂漫。”贾兰平时一板一眼,像个小老头似的。但他并非是在学贾政,又或是李守中。而是因为李纨一再告戒,让他不要学宝玉和贾环。这就导致,贾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都和两人是相反的。不过,凡事都有利有弊。也正是因为李纨的教导,才让贾兰开蒙更早。基础更是十分牢固。贾政很少插手贾兰的事,只以为贾兰经常去冯家,是跟着外祖父李守中学的。这才有此一言。冯一博听贾政提起贾兰父亲,就附和道:“可惜天妒英才,珠大哥若在,兰儿定然要活泼些的。”如果说,很多人是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里。那宝玉就是活在他大哥贾珠的阴影里。贾珠十四岁进学,本来大有可为。可惜没到二十岁,人就没了。每每想起,贾政都扼腕叹息。顺便还要揍宝玉一顿。“唉!不提你珠大哥了。”提起贾珠,贾政又有些低落,摆了摆手,道:“兰儿常说,一博你对他极为关照,每每出门还给他带了玩意。”“亲家公也时常教导他,倒是我这个祖父,很少顾及到他。”说到此处,贾政面带愧色,口中叹道:“惭愧,惭愧啊!”冯一博自然不能让话掉在地上,闻言连忙道:“叔父殚精竭虑,一心为国,自是有顾及不到之处。”“再说,我也是应该的,更谈不上什么关照。”说到这里,他抬手摸了摸贾兰的头,道:“兰儿是恩师的外孙,贾冯两家也不是外人,我这个做叔父的,自然也要想着些小的。”贾政微笑着点头,又顺着话茬问道:“那这两个大的又如何?”冯一博看向两人,先对宝玉笑了笑,道:“宝兄弟博闻强识,跌宕风流,非我在叔父面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也未可量。”宝玉听到夸奖,当即喜滋滋的道谢:“冯大哥谬赞,宝玉愧不敢当。”贾政闻言,却是微微一怔。只觉这话听着十分耳熟。随即想到什么,失笑道:“听说近日,这孽畜常去北静王府走动,想是在那里接触的雅致人物,才跟着有些长进。”原来这话北静王也曾说过,现在冯渊又说。这两人对贾政来说,都是他欣赏的人物。所以在他看来,就有了几分真心。因此,贾政也难得没有喝骂宝玉。还对宝玉报以微笑。宝玉虽然被他笑得发毛,但也跟着扯了扯嘴角。挤出个笑容回应。冯一博见贾政一脸笑意,又看向最后一个,道:“相对宝兄弟,我反觉环兄弟进步空间更大一些。”贾环本来见冯一博挨个夸奖,以为也会给他留些面子。没想到,冯一博这话却是拐弯骂人。顿了顿,他还补充道:“只是好像少了些心气儿。”贾环在贾政面前,本就唯唯诺诺。听了这话,更是眼神躲闪。好像做了亏心事一般。好在,冯一博的话还没说完。只听他又接着鼓励道:“需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朱子的《不自弃文》,环兄弟回去可以多读几遍,希望能助你立志。”贾环闻言,依旧眼神闪烁,但还是回道:“多谢冯大哥教诲,我一定多读!”贾政一听,以为冯一博在暗指贾环是个废物。他的面上当即有些挂不住,喝骂道:“你这孽障,若再不好好读书我就打断你……”“叔父且慢!”冯一博见贾政第一次开骂,连忙阻止,又道:“其实环兄弟并非有意,我观他对《大学》、《中庸》并不陌生,只是叔父一问,他就没了自信。”【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说着,他看向一旁贾环,发现他瞪大眼睛,长大嘴巴,正看着自己。冯一博心中更是笃定,笑着继续道:“所以我才说让他多读几遍《不自弃文》,先立志气,才会多些自信。”《不自弃文》是《朱子庭训》的一篇。大意就是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话。冯一博推荐贾环以此立志,正是看出他缺少自信。贾政闻言一愣,随即看向贾环,问道:“可是如此?”见冯一博只看他几眼,竟然就知道他会不会背书!贾环激动的看向冯一博,心中已经惊为天人。“回父亲的话,冯大哥目光如炬,其实《学》、《庸》两本,我早就背下了。”听到贾政问话,贾环才回过神来,又道:“只是看到父亲,我就两股战战,说什么也记不起了。”说到这里,见贾政露出怀疑之色,还补充道:“父亲若是不信,可以让人去家塾问先生,我是真的会背。”“好了,算你用过功了!”贾政谅他也不敢欺骗自己,便点点头,又叮嘱道:“按你冯大哥说的,将朱子的《不自弃文》抄写十遍。”我不是让他读吗?怎么变成抄写了,还十遍。冯一博有些无语。这怎么还当面曲解呢?“是!”虽然作业加倍,贾环还是兴奋不已。只觉终于有人懂自己了。想到这里,他又朝冯一博深深一礼,道:“多谢冯大哥!”冯一博笑了笑,并没太当回事,还随口又鼓励道:“环兄弟客气了,希望你能早日立志,至少也要找回自信。”“嗯!”贾环用力的点了点头,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宝玉!“去吧,你们几个都下去吧。”考校完毕,贾政就让三个小的退下。等三人都没了踪影,贾政便笑吟吟的道:“一博此来,是不是需我帮忙?”冯一博被问的一愣,眨眨眼道:“此次过来,确实有个不情之请。”贾政闻言,似早有准备。当即自信一笑,道:“可是需要我保举?”此时距离铁网山打围,已经过去三个多月。元春怀孕之事,太医已经确认。在朝堂之中都不是什么秘密。或者说不用太医,都已经能看出元春显怀。现在和贾家有关系的,王子腾和贾雨村又登上如此高位。贾家再次呈现鼎盛之势。这些日子,荣国贾府每日车水马龙,拜访者交织不断。任谁都以为荣国贾府现在鲜花着锦。只是,唯有贾家人自己清楚。荣国府早已有些入不敷出。为了维持体面,王夫人在四月的时候,就亲自出马。从薛家挪些不少银子使。老亲之间挪用些银子也属正常,只是薛家当时正有所求,趁机再提梅翰林家的事。最后王夫人自是借到了。当然,贾政也再次上书保举,同时也又给王子腾去了信。其实就算没有借钱的事,贾政也要上书加写信的。因为除了梅翰林,还有两人他要一起保举。一位是工部的杨侍郎,一位是户部的李员外郎。这三人,都有一个相同点。曾是旧党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