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三百五十二章 称“朕”之始,鬼胎暗藏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没过多久,冯一博就知道李守中所言的,那另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是谁了。鸶他和郝振林跟着李守,一起将提请谥号的奏疏交到景顺帝手上。景顺帝也是一身孝服,整个人却看不出半点哀伤。反而整个人看着神采奕奕!他从夏秉忠手里接过奏疏,打开随便翻了翻、稍一沉吟,就朗声道:二字最为恰当。」说完,就将奏本当下,摆手道:鸶跟在后面的冯一博闻言,心中难免诧异。因为,他发现向来不漏声色,习惯凡事都先问张松越的景顺帝,在天泰帝谥号这件事上,竟然完全没问内阁的意思。要知道,内阁诸公此时就他旁边,和他一起主持祭礼!若是觉得这事还不算什么,那他开口说的时候,嘴角还微微抽动了一下,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若是没猜错,这就是心中激荡外露。显然景顺帝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了!鸶此时,冯一博再看一旁内阁诸公的表情,就有了新的体会。他原以为,是因为这样的场合,内阁诸公们才表情凝重。可现在他却觉得,内阁诸公有这样的表情,很可能不是因为太上皇驾崩。而是因为对景顺帝现在这样的表现而忧心。联想到李守中之前的话,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也就是说,另一个得意忘形之人,冯一博猜测李守中指的,就是景顺帝!不仅是独断之态,让人觉得他得意忘形。鸶还有景顺帝对天泰帝这位太上皇葬礼的处置,也让人感觉有些得意忘形。对于谥号的事,景顺帝显然都没怎么斟酌。很可能和郝振林想的一样,就是随随便便谥了个。不过,也可能为了和魏文帝曹丕的谥号有所区别,就又在前面加了字。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明白,谥孝文帝的也有一个啊!那就是珠玉在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般来说。中原士人对北魏政权都不太认可。鸶但唯独却都对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大兴礼乐之事津津乐道。后人对这位鲜卑皇帝也都持认可态度。正是因为想到到这,冯一博和一众礼部官员才都没开口。毕竟与这位皇帝谥号相似,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天泰帝也有兴礼乐之功。而之所为说是相似,不是相同。则是因为无论曹魏还是北魏,国号都是魏。鸶而大魏的国号,其实是这两个字。所以其实不加孝也没问题,都只是在书面上不容易区分。好在,礼部众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回去的途中,他们就为景顺帝的想法找好了理由。因为即使谥号一样,也可以从庙号上作出区别。庙号这个按照规矩起就行,倒是不存在没什么争议。一般来说,开国皇帝还可以称太祖或高祖,皇二代称太宗则没什么疑问。鸶所以,天泰帝继升级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升级为先皇之后。他在灵位和史书上又再次升级,成为了: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总之不管景顺帝有没有尽心,这也都是一个美谥了。若干年后再提起孝文帝,除了的拓跋宏。就又多了一个喜好诗礼的天泰帝。对于景顺帝的表现,内阁诸公和李守中显然都忧心不已。鸶可冯一博反而倒觉得没什么。如果景顺帝能自省,那大魏还是原来的大魏。相当于没有什么改变。如果没了太上皇的压制,景顺帝的雄心壮志就破胸而出。说不定还能让现在大魏有一些改变。即使没能中兴,稍有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除非他得志猖狂,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鸶失去压制后,开始挥霍权利,成为一代昏君。不过按照景顺帝的性格,这样的可能性又不大。好歹他也一直推崇李世民。现在既然了太上皇,趁机一展宏图大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这肯定不是张松越等,一心求稳之人想看到的。他们忧心忡忡的最大原因,也不是担心景顺帝成为昏君。更大的可能,是担心他一心想做明君。鸶这对大魏来说,就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景顺帝的老师,可不止张松越一个。别忘了还有一个心系改革的陈勤之。一心求稳之人对于改革的排斥,才是他们忧心的最大原因。当然,改革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毕竟步子太大,还容易扯到蛋。不过冯一博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鸶他很希望看到一个雄心勃发,励精图治的皇帝。治理国家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维持稳定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现在的大魏积弊甚重,已经腐朽难返。若是这时还一味的求稳。虽无倾覆之危,却有衰败之相。所以,冯一博才认为,只要有所改变,哪怕失败了,也总比原地踏步好得多。鸶当然,现在说这些都还为时尚早。还是要看景顺帝之后的情况而定。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办好太上皇……不,是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葬礼。总之,想看出景顺帝的真实态度,还得等葬礼结束才见分晓。葬礼的第二天,百官依旧统一穿戴素服,戴着乌纱和黑角带,在大明宫中吊丧。冯一博自然也在其中。鸶此时他就和刘正、杨明新两个聚在一处,讨论起昨晚的斋饭。因为各部官员都昨天都没回家,就在官署里面进行斋宿。左右也不能回家,刘正和杨明新就窜到隔壁礼部找冯一博探讨新学说。冯府送来的斋饭足够,他们也盛情难却,就和李守中、冯一博一起用饭。今天早上一起来,他们又赶到大明宫的偏殿哭上一阵。鸶结束之后,三人就在一根柱子后面说起了闲话。两人几乎异口同声,也代表了两人的性格。刘正谦谦君子,凡事都先为别人着想。即使孟姨只是冯府下人,他也有些不好意思。杨明新倒是不见外,直接就答应了下来。鸶冯一博笑着摆了摆手,可说着说着就听了下来。只见他眼神微微一凝,看向正殿的出口那边。刘正和杨明新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原来是忠顺亲王,身边前呼后拥跟着七、八人。看样子和他们一样,也是在找说话的地方。两人都是文官,倒是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鸶可冯一博却是文武通吃,认识的人面极广。看书溂跟在忠顺亲王身边的几人中,新贵只有两个。其他都是开国一脉的人。最让他吃惊的,就是北静郡王竟在其中。虽然同为大魏勋贵,两边暗地里水火不容。但平日遇见有说有笑倒也正常。可像今日这样,却又有些不同寻常了。鸶因为两边聚在一起,显然并非是遇见寒暄。看他们四处打量的模样就知道,这是在找人少之处,想要说话。难道,开国一脉要投靠忠顺亲王?一个荒唐的念头冒了出来,冯一博又立刻否定了这样的可能。其他人也就算了,北静郡王这样的开国一脉核心成员,忠顺亲王如何敢收?太上皇驾崩,开国一脉没了主心骨。说不得景顺帝就要对他们下手了。鸶忠顺亲王即使有些小九九,又如何敢明着和景顺帝作对?可若不是投靠之事,那两边在一起又会是商量什么事呢?三人又聊了几句有的没的,见冯一博有些心不在焉,刘正和杨明新就各自离开了。分开之后,冯一博又沉思良久。难道开国一脉想和新晋勋贵合作,一起发动对外战争?对!这个可能性倒是不小。鸶若是他们合作发动战争,冯一博倒也乐见其成。大魏对外扩张,正是他所希望的。不过还是那句话,一切还是要等丧礼结束才能见分晓。即使发动战争,也不可能在葬礼结束之前。三日之后,文武百官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不过这次也都只是匆匆回去一趟,将一身素服换成了盛服。也就是按照亲疏远近和不同官阶,换上不同的丧服。鸶之后的每日,依旧要这边哭丧吊灵。一直要持续到出殡才算结束。要是没按规定穿戴,必然会遭科道言官的弹劾。真治个大不敬,就算杀头也不是不可能。而除了文武百官,后宫妃嫔和命妇也一样跑不了。尤其是年龄大,身子又不利索的。才几日过去,就被折腾的够呛。鸶像贾府史老太君这样的,没几天就差点追随太上皇而去了。还是贾政禀明了景顺帝,才被允许延请太医,回家休养。看书喇但即使回家,每天早上起来也得点上三炷香,再哭一阵才行。除了官员和朝廷要忙于每日吊丧,民间也有很多禁忌。首先,是都中各种宗教场所。国丧期间,凡是寺、观等有钟的地方,每日各鸣钟三万杵。其次,还有各种娱乐场所。鸶所有青楼、妓馆、勾栏、瓦舍等,国丧期间一律停业。另外还有,民间百日内不允许嫁娶,所有祭祀典礼也都全部停办。同时还要禁绝屠宰、喝酒、吃荤等七七四十九日。这些对底层百姓倒是没什么,毕竟能吃喝嫖赌的也只是少数。但这可苦了官员和乡绅。等到出殡的时候,随行百官和沿途设祭的乡老必然面带菜色。毕竟,他们睡不好,玩不好,还吃不好。鸶一个个如丧考批,比死了还难受。百天之后,也就是三个多月,民间就能率先解除限制。但有爵之家还要守制一年。好在这一年里,只是不能大肆庆祝,其余倒是没了约束。出殡的前,还有不少繁琐的礼仪。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和百官,在不同场合换不同的衣服,还要不停叩拜,不停哭丧。就连冯一博这样的精壮小伙子,都被折腾够呛,何况是朝中那些老臣。鸶这些日子已经有不少人都倒下了。张松越本就忧心忡忡,再加上连日的疲累,在第三十天的时候就坚持不住,昏倒在先帝的灵前。景顺帝忙安排了太医诊治,又让人将他送回家休养。新党暂时群龙无首,就由陈勤之暂代。不过,陈勤之也已经精力不济,在第四十二天的时候也感了风寒。好在喝了一副药之后,就退烧了。但经此一事也是筋疲力尽,堪堪没有倒下罢了。鸶就这样前赴后继,不知熬走了多少老臣。终于熬到了第四十八天。文武百官短暂的回府,随后再次回到大明宫。第二天,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棺椁,由景顺帝亲自护送着从大明门出了皇宫。文武百官则从大明门侧门出去,有序的跟随在后面。发丧的队伍在城中步行,穿街过巷。直到城门外,才允许换乘马匹车辆。鸶别以为到此就算结束,等到了先灵那边还要继续各种仪礼。而且这一路也不能闲着,需要在途中朝哭夕奠。沿途经过的地方,百官和四品以下的命妇,还有军民、耆老等,都需要沿途设祭,为先帝送行。就这样,一路哭声不断,半个月后终于到了先灵。到了地方,景顺帝带头,百官相随,一起行虞礼。初献要需要献帛和加酒,礼部派出郝振林朗读祝文。之后又有亚献和终献,百官就是叩拜叩拜再叩拜。鸶等到棺椁下葬之后,还要再祭一次。终于结束了这边的礼仪,接下来再回到都中将神主,也就是先皇之灵送走,整个过程就算结束。就在御驾开始回返,筋疲力尽的随行官员也都送了口气的时候。忽然有一队人马出现在视野之中,直冲前面的御驾!随行的京营反应倒是不慢,迅速护住了景顺帝的车驾。为首将领稳住局势,立刻到阵前怒斥道:鸶对方人马却理也不理,眨眼间已到了阵前。就这么直挺挺的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