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四百一十章 请缨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朝会上,侍班官员正在宣读旨意。

  南安王府全军覆没,交趾那边的霍家人被杀的被杀,被俘的被俘。

  好在都中还有一支霍家的人,算是留了一线香火。

  不过圣旨一下,他们也都跟着吃了瓜烙。

  丢城失地的重罪,没人敢为他们求情。

  当然,元春和内阁沟通之后也不给别人求情的机会,直接在朝会上公布了处置的结果。

  旨意宣读完毕,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开国一脉更是一个个如丧考批。

  就连北静郡王都一脸的绝望之色,只是这绝望之中还闪烁几分别样意味。

  朝廷如此处置就是杀鸡儆猴之意,这让冯一博着实也是无奈。

  有了这个先例,王子腾那边若是失利,他也没法再保对方。

  若是胜了还好,若是败了也一样跑不了抄家流放的结局。

  元春看着满朝文武的反应不由轻叹一声,又冷冷的道:

  大魏太祖鼎定天下自不必说。

  天泰帝早年也算锐意进取,不断将防线外拓展巩固,才形成了现在的九边。

  就连景顺帝虽然有被鞑靼兵临城下,围了都中的事,好歹也没丢过地盘。

  况且鞑靼抢掠为主,掠去浮财和人口都是可再生。

  地盘却是死的!

  再加上有东海郡归附的事,也算是开疆拓土了,勉强也给景顺帝遮了羞。

  可现在宣治帝才刚刚改元不到半年,就丢了偌大一省之地。

  这让身为太后,代小宣治垂帘听政的元春如何能不恼火?

  若非有所顾忌,多多少少还要给南安王府留一丝体面,就算是给对方来个抄家灭族也不为过。

  交趾临近的云贵本就是半羁縻状态,流官和土官并存。

  一个弄不好,那些土司就有可能借机脱离大魏。

  若是如此,大魏南疆必然糜烂,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恢复如初。

  正是知道后果严重,满朝文武尤其是开国一脉才会噤若寒蝉。

  眼见没有人出声,贾雨村作为执掌兵事的阁臣,这个时候便当仁不让的上前一拜。

  说到此处,他还不由看了冯一博一眼,才继续道:

  众所周知,东海郡那边只有冯一博能说上话。

  而贾雨村说是多方施压,实际上却是想白嫖东海郡的兵力。

  云贵自不必说,能压住当地土司就不错了。

  广东那边的粤海将军邬君泽,灰熘熘的逃回来,其手下的军队战斗力可见一斑。

  在内阁看来,最惠而不费的办法,就是征调东海郡。

  之前倭国的事已有先例,如今南洋出事自然第一个联想到东海郡。

  而且,让东海郡派兵过去,占婆和沧澜国退兵最好。

  即使不退兵,两边打个两败俱伤,对大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现在还是速战速决最符合大魏的利益。

  珠帘后的元春心中早已有数,此时就直接问道:

  除非能有人到那边整军,协调三省严防死守。

  再由东海郡协同,从海上跑过去,给对方一个千年杀。

  如此一来,占婆国内不稳,自然要回兵防守。

  沧澜国独木难支,也支撑不了太久。

  内阁和兵部商议良久,都觉得这样最有希望让两国尽快退兵。

  说来说去,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冯一博。

  可内阁之中谁都没开这个口,元春也是一样绝口不提。

  最后才拖到朝会上来商议。

  没办法,马上就要征收夏粮了。

  陈勤之还指望冯一博在背后出谋划策,好顺利推行新政。

  李守中则不舍徒弟再去冒险。

  如今徒弟位极人臣,这样的功劳可有可无。

  只要老老实实熬一熬,内阁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而不论是出海还是战争,其中风险都不言而喻。

  赵舜君倒是无所谓,却也不想做这个出头鸟。

  更何况,兵事也不归他管。

  同样的,贾雨村明白冯一博在元春这边的地位,还要在他之上,自然不会触这个眉头。

  可没办法,他掌管兵事。

  满朝文武都不说话,最后也只能由他起头。

  元春也不想冯一博去,所以早就和他通过气。

  可惜时间紧迫,她给冯一博传递了消息,却还没收到回应就到了朝会的日子。

  此时她自然是揣着明白装湖涂,想要让人举荐人选,只要差不多就顺水推舟了。

  正在这时,北静郡王忽地上前一步,朝丹陛一拜,朗声道:

  放在平时,没有实职的勋贵不怎么参加朝会。

  可如今南疆失守,这些勋贵都是带兵的后备役,自然都要出席。

  只是没想到,北静郡王不举荐开国一脉,却举荐起刘昭来。

  兵部侍郎白家锦眉头一皱,连忙上前朝丹陛一拜,斜睨着北静郡王,沉声道:

  新贵如今大多投到冯一博门下,京营之中的新贵已然以刘昭为首。

  再加上拉拢的无门无派的中层,好不容易控制了大半京营。

  若是刘昭被调走,南面能不能顺利解决不好说。

  可是京营群龙无首,恐怕开国一脉就要浑水摸鱼。

  等刘昭回来,大概率又要重新开始。

  甚至,在此期间会不会发生什么?

  也许能不能回来都在两可之间!

  冯一博手下能信得过的人很多,却多在东海郡。

  而朝廷之中能信得过的,大多还都是文官。

  刘昭这根独苗自然不能轻动。

  可问题是,北静郡王说的也有道理。

  南面除了粤、云、贵,就属闽地最近。

  刘昭又有冯一博的关系,同东海郡交好。

  不派他去,还能派谁?

  说到这里,他不由顿了顿,才道:

  北静郡王这番话,显然意有所指。

  不等他再继续,冯一博便上前一步,朝丹陛一拜,笑着道:

  北静郡王闻言都愣了一下。

  实在是冯一博主动请缨出乎他的意料。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顿时笑出声道:

  一众阁臣这时也都诧异的看着冯一博。

  在他们看来,冯一博主动请缨殊为不智。

  举荐刘昭,显然是开国一脉调虎离山的阳谋。

  但思来想去,其实也是最优解了。

  刘昭暂时离开京营,可以让新贵暂代节度使之职,等他回来再接手就好。

  毕竟,京营节度使的任命权在皇家,也就是元春手里,那还不是说回来就回来?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朝廷自有法度,打胜了也自有封赏,按楚国侯所言,东海郡王显然觊觎交趾,楚国侯就是他的先锋,这是里通外国,想要卖了大魏啊!」

  冯一博见有人配合,当即微微一笑,摇头道:

  他回头扫视百官,笑道:

  攻打倭国的奖励都在议和条款之中,不仅有金钱上的利益,还有胖子岛等土地。

  但,这都是东海郡从倭国夺来的,还分给了朝廷大半。

  而大魏确实没有其他赏赐给到东海郡,更不论加官进爵了。

  当然,世袭罔替的郡王已经封无可封,亲王必须有皇族血脉才行。

  这个大帽子扣下来,把那人吓了一跳,忙道:

  听到这样危言耸听的话,冯一博却忽地道:

  那人一愣,有些不知该如何回应。

  半晌,才闷闷的道:

  冯一博满意的点点头,又朝丹陛拜道:

  这番操作下来,明眼人都知道冯一博是以退为进,为东海郡争取交趾是假,意在占婆和沧澜才是真。

  那反对之人此时也回过味儿来,刚要开口,却听珠帘后的元春沉声道:

  元春自然也已经听出冯一博的意思,当即便顺水推舟的应了下来。

  但紧接着,却又听她补充道:

  冯一博顿时苦笑一下,叹道:

  说道此处,他又是一拜,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