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之少平的奋斗 楔子 如果时光重新来过
作者:狐影孤航的小说      更新:2023-02-09

  茫茫的春雨中,一辆救护车闪烁着蓝色灯光,由北往南,向省城飞驰。

  车轮行驶在满是积水的柏油路面上,不断的溅起一溜溜的白雾,持续晃过的道路两旁,一排排连绵不绝的青杨绿柳,那枝叶被雨水洗得油光鲜亮,显出勃勃生机。

  救护车在奔驰……

  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冲积阶地和两级台原,像一抹荒凉的海岸线,消失在了北方遥远的天际。

  一进入中部平原,绿色,绿色,还是绿色!

  救护车化身为船,行驶在绿色的海洋里,无边的绿色之中,不时会闪过一片绯红或一方金黄——那是大片返青的麦田之间盛开的桃花和油菜花。

  成对的燕子翻腾着,低掠过雾气腾腾的麦田,用它那黑色灵巧的剪刀裁剪密麻麻的雨丝,勤劳的农民们正趁着这珍贵的春雨,在奋力的挥臂撒着化肥……

  车外一派生机盎然,车内却生命垂危,一片沉重。两者是那么的不搭调,不搭调到甚至这车都不应该出现在这时……这里……

  “春天来了啊……”

  他躺在救护床上,用眼睛的余光贪婪的透过车窗看着原野上的这一派春光,观赏这撩拨人的飞红流绿。

  他想:要抓紧看看了,说不定这就是最后一眼了……

  在被甩在后面的黄土高原和中部平原接壤处,有一个小镇,那里有一所全国著名的农业科研中心。

  里面有农学院、林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几个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拥有科技人员多达三千多人,仅教授和副研究员以上就有二百六十余人,是真正的人才荟萃之地。

  他就来自那里,十八年夜以继日的奋斗,二十七项重大科研成果,三十六项普通重大成果,其中三项国际领先、六项国际先进、九项国内先进、十八项国内领先……

  可……这又怎样呢?

  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成实际产出,终是白费力了呀!

  呵呵……在这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时代,除了国家,有谁会把巨量的资金投到这里,去做那十几甚至几十年才有的收益上来呢?

  甚至国家都不会那么做吧!

  毕竟事有轻重缓急,这“缓急”多了,“轻重”也就只能暂时先放一放,一时顾及不到了……

  或许以后会有资金,也会有意愿,这里的事将会成为“急”或“重”的一面,被重新提上日程。

  可那又怎样?

  他不在了呀!

  哦……算了,都这个时候了,还想这些干啥?!

  他为了这块土地奋斗了半辈子……唉……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一辈子了,大业仍未成,他却要先去了。

  没有意义了,不想也罢……

  如果……能够重来……

  去他娘的蛋,他再也不会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还会这样想吗?

  谁也不知道。

  包括他自己!

  ……

  温暖的春天已经从南方走来,开始用生命的原色装饰北方的大地了。

  从辽阔的平原上望过去,南方巍峨的山脉渐渐出现在视野之内。

  一列列钢蓝色的山峦像大海中的舰队一般威严,突兀的峰巅之上,隐约可以看见那白皑皑的积雪。

  如果把镜头飞上高空,从上往下看。

  被救护车甩在身后的——北方那逐渐要在视野里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了。

  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即使在这个季节里,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而救护车行驶的前方,南边那云雾缭绕的蔚蓝色山峦,就是秦岭了。

  那里土壤单薄,怪石嶙峋,属半封闭状态的贫瘠山区。

  正展现在救护车眼前的,这几百里绿色海洋一般的平原,则是全国有名的关中平原了。

  “四塞之地”、“金城千里”、“一代天府”……古往今来,众多美好的词汇不断的形容着这八百里沃野秦川。

  这块肥得流油的土地,像是被北方黄色高原和南方蓝色山峦夹在中间的“白菜心”。

  中间一点“白菜心”,周围全是“菜帮子”,就是这块土地的真实写照了。

  多少年以来,南北广大山区,尤其是北方的黄土高原——这块“白菜帮子”上世代居住和生活着千百万的人。

  那里人烟之稠密,人们生活之艰难,绝对会超出几乎所有人的想象。

  黄土,这个在华夏历史上早就有了的名词,无数次的出现在各种文献、报告、影视和文学作品之中,出现在国人的记忆里,也出现在他的生活,出现在他的梦里,成为唯一的背景……和底色。

  他本就是黄土地上的人,大学毕业后又来到这块黄土地,为了这块和阳光同样色泽的土地,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以至于……至今都没有娶妻……

  终是辜负了人家啊!

  他心里默默的想着……

  如果,时光重新来过,或许,可以想一些办法的……年轻时无法可解的事情,到了他这个年纪,好像也不是太难办。

  也就是一些观念上的事情罢了,却往往能够拦阻人一生的幸福,恍然觉察时,已经时过境迁,人生不再了。

  不知从何时起,“小玥儿”开始成了他记忆中的名字,那个聪明、倔犟又……痴心的姑娘,只能萦绕在他梦里了……

  如果可以重来,他应该、可能、绝对不会再放过去了吧……

  呵呵……想啥呢!

  他禁不住自失的一笑,终是要走了,居然像孩子一般乱想起来,有些……嗯嗯……放任。

  如果能那样,这世上哪里还会有“遗憾”这个词?

  他放开那不切实际的孩子气想法,思绪又重新回到这片黄土地上。

  用他已经习惯了的学者的语言来说,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含石英、长石、云母等六十多种矿物的钙质胶结而成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

  它具有垂直节理发育、间隙性大、湿陷性等特点,用中原家乡的话来说,是属于“立土”,挖洞方便,但遇水却很容易流失、滑塌、崩解。

  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了,从高空上看过去,像黄原上老年人的那一张粗糙的皱脸。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的黄色皱褶中,在这片和阳光同样色泽的土地上,却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如果不查看有关的统计数字,谁都想象不到,在这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中,究竟生活着有多少个村落和人家。

  无论你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他们密集得会令你感到不可思议。

  十多年来,他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这些沟壑见证了他的青春、他的苦乐,他的……梦想。

  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处地方,像了解自己的手掌……

  这里的村落大都邻水而居。

  荒原上的河流像是生命的常青瓜藤,纵横交错的细细水流,如同瓜藤一般串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像一个个结出的瓜,或大或小。

  有的村庄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挤在干山上,村民们常年累月用牲口到沟道里驮水吃。

  不这样做,就只能吃天上降落的雨水了……

  他们消息闭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自己住的那条沟。

  在那些远离交通线的深山老沟里,人们谈论山外的事,就如同山外的人议论国外的事一样新鲜。

  清光绪年间,陕西靖边县知县——豫省光州人王沛棻王斋堂做诗《七笔勾》,描写黄原定、靖一带风俗民情。

  从山川地貌,到衣食住行,无一遗漏,语虽多讥诮夸张,内容也带主观色彩,然生动形象——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川无锦锈,狂风骤起哪辩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客到必留,羊奶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步入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尽享够,嫖风浪荡懒向长安走。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似铁锈,黑漆钢叉手,衣服不遮丑,云雨巫山哪管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靼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语出不离毬,礼貌何谈周,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呵呵……他就是因为不信邪,被这“狗屁”的诗给勾引到这块土地上来的,并从此留了下来。

  治沙、治土……如今粗算起来,竟然有了十八年之久……十八年啊……

  望着窗外这迷人的春光,或许是累了,他有些不甘的闭上了双眼,沉沉的睡了过去,恍惚之间,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召唤:

  “孩子,来吧,来这里,到这里来……”

  飘飘荡荡的,他来到一座黄色的大山里,一处巨大的空间中央,一座巨大的祭坛,上面正闪现着他一生的点点滴滴……

  “孩子,缘定缘灭缘起时,缘聚缘散缘重遇……既然不甘,那就重新来过,花有重开日,许你再少年,去吧……去吧……”

  PS:新书启航,书友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书,不妨在书评区里说出来,否则,狐影实在是把握不好,只能一个个的试……好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