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烽火何日休 第15章 教育是个问题
作者:吴越官人的小说      更新:2022-10-29

  “第三点,就是大家也都发现了,若是我们要让各项业务都大力发展,咱们原来视作包袱的人口就成了短缺的人手了,所以就像我刚才说的,大家都仔细琢磨下各自负责的工作,之前社里是临时组织的,有些人就像张茂孙旺一样做的活计不一定是自己擅长拿手的,咱们应当把自己需要的岗位职责要求都列清楚,让咱们的社员自行保命,你们再具体甄别挑选,咱们来一个双向选择,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不足的人手我们大可去外面招,县里散布在各乡各镇不是还有许多辽国来的百姓嘛,若是他们没有活路,生活困苦,咱们有能力的话大可也带着他们一起,当然我说的不是只有辽国来的百姓才能招来,愿意加入我们原则上咱们都欢迎,但是只限于我们需要的,踏实肯干的人家,那些好吃懒做,地痞流氓咱是不能要的,这方面苟老一定要严格把关。”赵峥终于讲完他的三点意见,众人无有异议,这才散了会。

  在赵峥的领导和号召下,展开了红红火火地生产运动,随着各项生产的开展,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组织,社员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虽然很多人还没搞明白有什么区别,但是怎么想都觉得赵峥实乃天底下难得一见的好东家,说到底,哪家地主会按月付给佃户钱粮,又有谁会为佃户生老病死自掏腰包?哪家地主不是想方设法盘剥佃户,想着这么向佃户放贷,死死压榨佃户的全部价值。有了这样的东家,好日子自然是有了盼头,私底下说起赵峥,无人不倍加感激涕零。

  招工也很顺利,优厚的待遇,美好的前景,吸引着好些贫民来做工甚至入社,张茂办的百货不仅方便了村民采买用品,还帮着把村里产的商品卖到外村,村里得了实惠,拥护的人也就多,在钱怀仁的默许和帮助下,赵峥办得有声有色,带动着村里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赵峥来的那个时空有句话广为流传,“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农业方面赵峥懂的不多,其实也插不上什么手。唯一做的贡献,是他见磨坊存了大量廉价的麸皮,这正是制作中曲发酵饲料的好原料,在部队上赵峥曾经下到部队农场一段时间,虽然农事没搞明白,但养猪却是干过的,也被老班长教育过“猪司令”叶洪海的光荣事迹,还跟着班长做过这种饲料作为对部队光荣传统的教育和先辈的缅怀,这里正是用武之地,他尝试了三次,终于是做出了省粮牲口又爱吃的饲料,并把这方法传给了孙旺,在农场里大量生产,富余的饲料又通过百货卖到外村,又创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赵峥也不必凡是亲力亲为,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农场、磨坊、工地、百货转转,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去处理,如果愿意偷懒那是再方便不过了。

  自打赵峥来到的这个时空,倒是在外面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多了,现在得空也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有铁匠铺接班人和一个女娃子名义上父亲的身份。现在有了闲也有了钱,自觉应当弥补弥补自己这个时空的家人。

  大姐聪明又乖巧,有了这个爹爹,还是村里数得上的能人,自然也是欢喜得很,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没有女人,大姐每天早起做得早饭,就去放羊,回来后又是洗衣做饭,赵峥的到来不仅给了这个原本残破的家难得的生气和活力,现在羊也不用放了,赵峥请了唤作蓉嫂的中年寡妇在到家里照料一家起居。

  按梁老汉的意思,该当学着大户人家把大姐关家里,请人教导女红读点烈女传什么的,但赵峥却反对得紧,潜意识里他可不想把这天真可爱的丫头摧残成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赵峥自己没结过婚,更别说养育孩子了,虽然已经快三十的人了,可在他的时空里他还是习惯被小朋友称作“大哥哥”的大男孩,大姐现在也空了,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活泼纯真逐渐回到了小丫头身上,像个小跟屁虫似的粘着赵峥,尤其喜欢跟赵峥聊天说话,赵峥不仅会讲许多传奇故事,偶尔还会唱些曲调怪异的歌曲,这可比听戏还过瘾,小姑娘乐此不疲,而赵峥也愈发享受这种天伦之乐起来。

  这个时代女孩十三岁就到了法定婚龄,所幸现在有了些钱,梁老汉也不用为大姐的嫁妆发愁,自然也打消了让大姐早早嫁人的想法,有赵峥宠着,尽管不同时代律法习俗不同,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重男轻女,对自家的闺女没有感情视作累赘的,虽说梁老汉对赵峥搞的那套男女平等的主张不甚赞同,但他却将大姐视作掌上明珠,一家人可谓是其乐融融,也给了赵峥久违了的家庭的温暖,不知不觉间令赵峥打从心底里认同了这个家,这个时代,好好过日子,成了他的追求。

  赵峥发现大姐记忆力很好,是个读书的材料,想到手下的社员中也有十来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年龄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一岁,平日里跟着家长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来自现代的赵峥虽说没想过要让这些孩子通过读书,有朝一日高中科举,步入仕途,但教育从娃娃抓起还是刻入骨髓的,他向梁老汉打听私塾,可是大出他所料,村里竟然没有私塾!一问之下,原来竟然是中央政府规定全国各地兴建学校,在这个时代居然已经建立了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就连小孩子都有蒙学。更让赵峥意外的,不仅政府规定参加科举者必须在官办学校学够至少三百日,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竟然还有助学补贴!钱家虽是村里大户,尤其是钱怀仁还考过科举,但是族中子弟也都是到县里上的蒙学,并没有专门请先生办私塾,这着实令赵峥大跌眼镜,不由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中不免收起了对这个时代人的轻视之心。

  只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这个时代的官办教育,尽管已经大大降低了寒门子弟的入学门槛,但是绝大多数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百姓,对于能帮着家里劳动的学龄儿童,在劳动和脱产学习中又能够有多少会选择后者的呢。况且还有一条,女子不得入学,这直接就堵死了赵峥依靠现有教育体系让梁大姐上学的路。

  一时没了法子,除非自己来教,可赵峥眼下刚刚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还有几十号人要跟着自己吃饭,哪有时间放在课堂里,只得托人去物色有学问的先生,却是无法一蹴而就,况且听说要请个先生也是要花不少钱的。

  于是赵峥得空自己一边找来些书,自己先学着读写繁体字,自己虽说满肚子学问,也能看懂繁体字,但是要写就不成了,不仅时常提笔忘字,用毛笔也是一大障碍,对外自己也是说没读过书的,这在这乡村里本算不得什么事儿,但赵峥还是觉得自己应该能读会写,等条件允许也是应该扫盲的,一得了空闲,他自己就暗自用功,同时也一边教着大姐认字,至于教的对不对,赵峥也是半瓶子醋晃荡,但要说完全误人子弟却是不可能的,权当是父女见增进感情的消遣在做,对于给大姐开蒙倒是也能应付。

  毕竟另一桩事儿还等着赵峥去学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