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烽火何日休 第29章 保甲法与兵器
作者:吴越官人的小说      更新:2022-10-29

  宋代的盐铁专卖,使得铁料的买卖不仅不能跨州县,甚至上下游流通都需要有规制对口,这让除了跟山寨镔铁一样通过走私中间商来卖钢锭之外,赵峥没有别的可行的销路。

  在试验成功坩埚钢后,铁匠铺又用现有铁料炼了好几百斤,通过摸索,形成了日产二百斤钢的生产规模,通过把熔炼的铁料切割成不规则的不同形状,赵峥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钢锭经过酸浸,同样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花纹,与梁老汉传统工艺的山寨镔铁非常相似,梁老汉看了,也觉得直接用这种钢锭充数更经济实惠。

  用这种钢试打了几个锄头、柴刀、朴刀,拿给村里乡亲试了,都说好,很快在村里就传开了,虽然价格贵了两成,但比原本熟铁的工具好用许多,一看就是好东西,村里乡亲纷纷来铺里下起订单。原本铁匠铺就梁老汉带个狗娃,就算是再加上赵峥,手上积累的订单就堆得老高,赵峥算了算,按这些铁器的生产工时,再加上需要打造的铠甲,三个人连轴转也要干到年底了,好事也是坏事。

  虽然铁料购买受到严格限制,但是铁器的销售却没有,赵峥见这产品市场前景大好,哪里有不甩开膀子干的。于是他跟梁老汉商量之后,还是要招募工人把这铁匠铺办成工场,虽说铁匠的学问很大,但按照赵峥的要求,将冶炼、金属加工等各项生产工序按照后世流水线作业模式,设定不同岗位,而每个岗位只需培训该岗位的基本技能,这样一来通过人手的增加,降低职业门槛。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想到要招工人,赵峥自然首选从自家公社中招募,只是跟社内几个管事盘完几处用人的地方,赵峥无奈地发现,即便是之前新吸纳了一部分雇员和新社员,他手上没有适合的富裕劳动力了。

  农场这边有经验丰富的苟老盯着,张大彪、孙旺夫妇都投在了农场的经验中,职工也发展到了六十大多人,经过前一阵子的突击开荒,好歹也开出了七十多亩地,虽然适合种粮的不到半数,但若是老天爷帮忙,还是能有点收成的,再加上养殖的那些牲畜,兔子早早就出栏了,鸡蛋鸭蛋也攒下不少,待到年底生猪也可以出栏,也能有不小收入,单就农场能够出产的粮食,这二十多户辽民自给自足虽然还谈不上,但饿肚子肯定是不会的了。

  磨坊那边夏收忙过之后就清闲了起来,生意倒断断续续有些。

  二贵四喜那边忙过那单盐糖生意,也就停了,赵峥忙着铁匠铺的事儿,一有空就把他们带着身边,毕竟他俩是赵峥第一次收的徒弟,赵峥也多了两个小跟班,两个小伙都很聪明,一有机会赵峥就会跟他们讲讲化学知识,四喜学得很快,而且还能举一反三,二贵稍微慢点,主要是心性不如四喜沉稳,不是那么容易学进去。

  学化学自然是要做实验的,必须要有化学材料和设备,设备简单,在薛大郎那里按照赵峥画的图样订了一些奇形怪状的陶器,化学材料这年头现成的少,多数都需要自己提纯制备,赵峥给了两个徒弟一些钱,列了张清单给他们,让他们去采购一些矿石原料,顺便打听打听相关矿产,赵峥也没忘记自己要造把防身手枪的事儿,这没有化工可是不行。

  张茂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起来,供销社办得有声有色,早已不是简简单单满足公社买卖需求那么简单的了,张茂也从来没有挑过那么重的担子,接连被当众点名表扬了好几次,张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要说他真是做生意的料,低买高卖,在县乡里生意做得风水水起的,让赵峥非常放心,只是指示他总是粮食贸易,要多为公社收购囤积粮食,把粮食储备提得越高越好。

  张茂的作用不仅仅如此,与设里其他产业,乃至铁匠铺的销售业务也随着他的跑动推广开来,市场销售一把抓,带动着营建坊和孙旺媳妇她们这些女社员搞的女工坊的生意也是有声有色。

  这样一来,倒是把赵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搞出来的产业,给整合了起来,各项产业也都蓬勃发展起来了,其实有时候只要找到一条出路,有人愿意跟着你走,自然而然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倒是不需要他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只是这个时代的记账本他看起来着实有些不便。

  公社里招不到人,只得往周边去招,好在有了之前招工的经验,但凡工钱合适总还是可以招到人的,而与钱家洞不同,周边的好些村庄,由于被迫安置了数量不少的辽民,劳动力则富裕地很,招工的消息传出去后,来应聘的都要踏破门槛了,甚至还有在辽国就干铁匠的,那更是宝贵的熟练工人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赵峥几乎都扑在了铁匠铺里,合格的铁匠不是短时间能培训出来的,但直接采用铸造工艺,将钢水直接注入模具,成为粗胚,再由工人进行热处理,打磨,开刃,淬火,退火,手柄安装,打上钢印,这些在借助相应生产工具的配合下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到也是能够上岗,这样制作出来的刀具意外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标准化,成本出来,任意两件外观尺寸各方面的差异极小。这部分虽然积压了不少订单,暂时就这样那个一边生产,一边销售,铁器道具一时间供不应求,但这也说不上是坏事,若是让人知道原本打一把柴刀的时间现在可以轻松产出十把,恐怕会让外人觉得这打造得不用心,东西不好,这样还能起到“饥饿营销”的效果。

  造铠甲这事儿,不能放在明面上,只能父子俩带着家里事实上的义子狗娃在晚上偷偷做。采用赵峥设计的铸造工艺,父子三人花费五日做好了所需的模具,这铠甲要做得精细好用,往往需要量身定制,禁军所用制式盔甲,在选兵上高矮胖瘦都是有标准的,否则就会出现盔甲不合身的问题,而对于高级将领则由工匠按照武官的身量专门定制。刘思贤定的这五套铠甲,听梁老汉说是为李大官人手下几个核心的大小保长头领打造的,事先也给了几人身量尺寸,这样一来除却两人身量相仿,却需要高矮胖瘦做出四个尺寸来,赵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部件的尺寸放样上,好在需要铸造的只是粗胚,之后还是要用热锻的方式对部件进行调整修型,纵是如此也是做了大中小三套模具出来。

  宋代自王安石变法,全国推行《保甲法》,保甲法规定: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现在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也就是采用保甲制度对社会基层进行连坐组织,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并采用藏兵于民的方式,通过赋税减免,训练团练民兵,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禁军作战。

  说实话赵峥看来这一直延续到清代的保甲制度之所以有市场,对于古代王朝统治阶级是有它维护统治的积极意义的,这法子跟赵峥熟悉的民兵、预备役制度看起来差不多,但他听说秋收之后他也要作为一个小保长参加教阅(即县里组织的训练),说不得也要被选取“上番”,这上番就是作为保甲到巡检司或者县尉司当差服役的意思,跟现在的辅警差不多意思,赵峥想来幼时看《水浒》里面那些被梁山好汉随手砍杀刷经验的“土兵”怕就是这上番的保甲,跟自己相关,赵峥自然用心多了解一下,来到这个时空,别看赵峥捣鼓出了不少动静,其实还是相当小心的,生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毕竟这个时代,升斗小民这命可贱了,随着自己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对这个时空里社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也正在融入到这个时代中。

  保甲民兵的兵器分为官府配备和自备两种,随着时代变迁,官府财政的压力,对外战事的损失,反贼暴动的影响,到现在保甲的兵器都需要保甲自行配置。然而矛盾的是对于民间兵器制造买卖又实行了严格的管制,若要打造兵器,都需要按照官府规定式样,并都需在打造的兵器上署名,以备溯源,且打造的兵器仅限于弓箭刀枪短矛。在赵峥看来就是官府什么都想要的想法,说是理想主义算是正面的,异想天开可能更合适一点。

  虽说现代军队里武器弹药也是严格管制,但是部队在日常生活训练中都是从实战角度出发,讲究装备与人的结合,宋代的这个做法,从保甲民兵的训练角度已经限制死了民兵没有铠甲防护,所用武器仅限于弓箭刀枪,况且若是遇到连这些兵器都承担不起的保甲,这怎么可能有什么训练效果可言,无异于一群揭竿而起的乌合之众,这真的要放到战场上去,无异于草菅人命!

  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新中国的赵峥,习惯于把变法改革视作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他和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对自带“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臣”这样人设光环的王安石多少都心存敬意,自然而然对他的变法也是持积极态度的,对他变法的失败也会归咎于保守势力的破坏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对此难免心存遗憾。

  但当赵峥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基层,真切地从身边人那里听到变法在基层的实践,赵峥也产生了活该失败的想法,真不知道这异想天开到甚至荒诞的变法,这样一位时代精英人物是怎么拍脑袋想出来的。

  且不说普遍存在的保长、团练等利用职权,强行向保民征收税款,无偿胁迫保民进行义务劳动或是徭役,加重底层老实本分遵纪守法的普通百姓负担,就是赵峥接触过的大名府李大官人,明面上是乡里保正,背地里则是黑道私盐商,这不走寻常路的怕是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若是有人揭竿而起,这保甲法倒是给山贼土匪农民起义军提供了兵源保障,又削弱了官府镇压的能力,此消彼长,难怪宋代农民起来此起彼伏,爆发次数冠绝历朝。纯军事角度,真的是把国防当儿戏的恶法!难怪历史上宋国总打不过北方政权,就连西夏这样的小国都能延年益寿到蒙古时代,敢情这宋国跟别国打仗,用的就是这种乌合之众的民兵啊!

  想想就让赵峥不寒而栗,心想若是轮到自己上番,能混则混,真遇到情况还是要明哲保身,这年头还是小命要紧,顾好自己的小家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