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 第168章 名正言顺事可成,运筹帷幄算度深
作者:流云舞天风的小说      更新:2023-05-08

  李渊其志不在小,他决不满足于做突厥人的傀儡皇帝,而是想开天辟地,做天下真正的主人。

  他也是具备雄才大略的一流政治家。

  如果做了突厥的儿皇帝,那他即使入主关中,也依然不过是突厥的一只走狗,而走狗,从来都不可能开创自己的时代。

  于是,李渊断然拒绝了突厥让他成为突厥治下可汗的要求。

  突厥退而求其次。

  他们要求李渊和隋朝划清界限,另立山头,扛起旗帜,自己称帝,

  这似乎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现在隋朝已是日薄西山,各地称王称帝的豪强,所在多有,如果不把名头叫响一些,在各路反王中都不好意思抬头。

  李渊并没有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虽然称帝,是他起兵的目的,但现在却并不是个合适的时机。

  他展示出高超的政治头脑,李渊先抛出了一个方案,以试探突厥人的底线。

  他大义凛然地说道:“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杨广),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杨坚)之时,岂非好事。”

  迎立杨广,当然绝不可行,在兵围雁门之后,突厥已和杨广成为死敌。

  突厥的态度非常明确,他们在回信明确反对迎立杨广,“天将以太原与唐公(李渊),必当平定天下。……但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语不好,我不能从。”

  然后,突厥人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隋主(杨广)为人,我所知悉。若迎来也,即忌唐公,于我此时此刻怨,决相诛伐。唐公以此唤我,我不能去。唐公自做天子,我则从之。”

  突厥人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只要李渊同意他们的条件,他们会提供给李渊最急需的战略物资——战马,这是建立一支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的基础。

  而骑兵,决定一支部队能够达到的高度。

  李渊当然想当天子,这是他造反的终极目的,但现在却不是时候。

  李家位居关陇集团的重要位置,本身是北周“八大柱国”,累世身居高位,非常清楚政治的精义,现在称王称帝,会浪费掉自身最大的本钱。

  李渊,他是旧隋官僚体系和当今社会民众的希望,他不象绝大部分隋末的反抗者,仅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已。

  李渊想进入关中,如果要从政治上得到旧隋官僚体系中的拥护,就需要设立一个缓冲地带,给他们以足够的尊严和希望,还有尊重。

  这个希望,远胜于百万雄兵。

  所以,他绝不能让自己的在这个集团中的人设倒塌。

  于是,李渊给自己先立一个牌坊。

  他做了一个政治上正确的表态,李渊义正辞严地拒绝道:“孤为人臣,须尽节。……长恶无君,可谓乱阶之人,非复尊隋之事。”

  但世上之事,开弓没有回头箭。

  李渊私蓦的兴国寺兵,是思乱之兵,李渊容纳的旧隋之将,是已自绝于旧时代的将。

  兵将们一时群情鼎沸,公开宣扬说:“公若更不从突厥之言,我亦不能从公。”

  而推动李渊造反的谋主裴寂和刘文静也在一边煽风点火,催促李渊答应突厥的要求。

  他们的理由切中实要,他们推诚布公地对李渊说道:“(裴)寂等心以事公,不敢拘于小节,且今士卒以集,所乏者马,蕃(突厥)人未是急需,胡马待之如渴。如更迟留,恐其有悔。”

  李渊展示了圆熟的驭人之道,他稳坐钓鱼台,好整以暇。

  他在等待那一刻,上下统一思想,士心达到顶点。

  所以,李渊的态度有微妙的转变,他的语气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当他第一次听到兴国寺兵的逆反之言时,他并没有治他们的罪,但却显得非常生气。

  他义正辞严地说道:“公等并是隋臣,方来共事,以此(自立为皇帝)劝孤,臣节安在!”

  但当他听到裴寂和刘文静的肺腑之言时,便不咸不淡地说:“事不师古,鲜能克成。诸贤更宜三思,以谋其次。”

  其实,对于如何“谋其次”,李渊心中早就有了定计。

  他只是想看看跟随他的部下的决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在等二个人的到来。

  那是他的大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他们当时远在关中和河东,虽然李渊早有谋反的计划,让他们逃归太原,但他想看看天命,是不是真的在他李氏一族,是不是真的应验在他李渊身上。

  李建成和李元吉,有惊无险,姗姗来迟。

  该来的终于来了。

  李渊大喜,造反这种灭身亡族的大逆之举,风险当然非常大,现在最重要的二个儿子,安然无恙回到自己身边,可谓是天意遂人事,前程可期。

  至于其余的亲族,实际上他也没办法一一照顾,他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事实上,当李渊起兵之后,他的三代亲族,很多人被隋朝官吏捕杀,其中李渊的第五个儿子李智云,因为年纪幼小,当李建成逃归太原时,没办法带上他一起上路,被隋吏逮捕,送至长安斩首。

  造反,是要出人命的。

  李渊其余的亲族深刻知道这个道理,在关中的李氏直系,只剩下造反和逃跑一途,否则必死无疑。

  这种只能往前走的局面,成就了李氏很多英豪,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造反也是整个李氏家族捆绑着一起上。

  李渊庆幸上天眷顾,自己最核心的几个儿子,终于齐聚太原。

  李渊正式开干。

  在部下们的拥戴下,李渊的“谋其次”很简单,那就是效仿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皇帝(杨广)而立关中的代王。

  这当然只是一个过渡。

  李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气定神闲地说道;“如此所作,可谓掩耳盗钟。事机相迫,不得不尔。虽失意于后主(杨广),幸未负于先帝(杨坚),众议既同,孤何能易。”

  于是,李渊在和突厥的关系上,达成同盟。

  他接受了突厥的帮助,也得到突厥的承认和支持,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他可以放心经营关中了。

  李渊心中无限感慨,他想起了自己刚到太原时的私心窃喜,也想到当年举步维艰时,自己的艰难进取。

  他当时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

  现在,李渊一破历山飞,再困王威、高君雅,在太原立住了脚跟,接着又安抚住了突厥,这三步棋都可谓神来之笔。

  他虽然付出无数的女子玉帛,但却给自己争取到了进军关中的最有利的战略形势。

  关中,洞开于李渊面前,天下,也将臣服在李渊的脚下。

  但李渊才刚开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