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 第202章 两城失筹码俱尽,一战亡西降关中
作者:流云舞天风的小说      更新:2023-05-08

  李密一路狂奔,逃向洛口仓城。

  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邴元真将向王世充投降。

  但是,李密确实无愧当世枭雄之名,即使在惨败之下,他依然不动声色,想出奇招,足以反败为胜。

  他要绝境反击,他要将王世充和邴元真一锅端。

  李密决定故作不知,将计就计,然后他派出探子,想在王世充渡河之际,将渡未渡之时,率军反攻,这确实是个大胆而出其不意的策略,似乎必然成功。

  但是,李密已经被上天放弃。

  他原来百无一失,高效的情报系统,竟然出了一次大漏洞,他们竟然没有把王世充正确的渡河时间提供给李密。

  这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只一次,就将李密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真是天亡李密。

  当李密看到王世充的大军浩浩荡荡奔向洛口仓城,而邴元真果然开门纳降时。

  李密知道,这一场战斗,他败了,并且,败得非常彻底。

  因为,他同时已经知道偃师城失守了,郑颋镇守的偃师城,竟然也未作抵抗,直接投降了王世充。

  这个消息甚至比洛口仓城的投降,更让李密心若死灰。

  这一笔巨大的政治资产,都被王世充全盘接收了。

  在偃师城,关押了王世充在江都的家属,他们一路颠沛,最后辗转归属李密,这本来是一张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王牌,现在也被王世充全般接收了。

  王世充运气爆棚,他还得到了最大的奖励,那就是在偃师城中,李密属下很多重要将领的家属,也在城中。

  二军相战,攻心为上,这当然可以远胜十万兵。

  毫无疑问,王世充开始利用将领们的家属,大打感情牌,他让这些人,亲自劝说自己的父兄丈夫归顺王世充。

  即使是号称军中“万人敌”的单雄信,也在亲情的攻势下,不做抵抗,投降了王世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亲情无敌,所至皆下。

  李密兵败如山倒,河南似乎已经没有他落脚之地。

  李密还有最后一个退路。

  那就是黎阳,那里有徐世绩,那是他手下最核心的大将之一,他还握有黎阳仓,只要能联合他,未始没有一战之力。

  只要稳住脚,以李密在河南的苦心经营,他就一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他的部下提出异议,他们不无忧虑地说:“杀翟让之际,徐世绩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这也是李密失败之后,竟然无人坚决抵抗,一败就溃的原因所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昔日因,终成今日果了。

  毕竟,徐世绩是瓦岗军的旧部,他们本是翟让的嫡系,现在自己一无所有,再去投奔他,难保徐世绩不趁机复仇。

  去黎阳被否决。

  李密仰首望天,天下之大,似乎再无他容身之处了。

  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暂避锋芒。

  那就是河阳城。

  河阳城是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李密最忠实的属下王伯当看到情势不对,果断弃守金墉城,北渡黄河,先行占据了河阳城。

  他知道,也许李密用得上。

  李密确实用上了,他现在只有这个落脚点。

  李密一路仓皇逃到河阳城,才终于有一个落脚安身的据点。

  河阳城,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在李密和王世充第四次战役时,这里曾经是王世充修事,待罪,重整旗鼓的地方。

  当时王世充被李密打得惨败,由于害怕被问罪,他连洛阳都不敢回去,也是逃到河阳城中,凄凉悔恨自责,无以消遣。

  现在情势反转,轮到李密也体会一下他当日的心境,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职。

  李密在河阳城中得到了短暂的休息,因为大胜之后,王世充需要必要的时间,巩固胜利成果。

  王世充现在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追击李密,第一次战争中,他追击李密,反被击败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况且,相比较追击李密本人,巩固现有的胜利,要重要且实际得多。

  只有河阳城的李密,已失去和王世充争一日之长的基础。

  李密见到王伯当,他愧悔交集,对着部下痛哭着说:“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

  王伯当赶紧抱紧李密,二人抱头大哭,他们的部下也全部嚎啕大哭。

  他们都知道,大好江山,一朝失去,再无重新收拾的可能。

  他们都有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昨天他们还信心满满,将这个世界踩在脚下,今天就已经是丧家之犬,真有再世为人的感觉。

  这一场败仗,输得莫名其妙,窝囊无比。

  李密不服,王伯当也不服,他们的部下更不服。

  但输了就是输了,一着不慎,已是满盘皆输,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现在最要紧的是,下一步何去何从?

  河南是呆不下了,那如何安置这些部下?

  李密毕竟是一代枭雄,他想到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他想以河阳为基地,南阻黄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收集亡散,再图进取。

  也许这一刻,李密心中想起了王世充,那个他的手下败将,但他的顽强,终让他一战而王。

  自己,也能有如此坚韧,或者说,还有机会吗?

  其实,李密当时手中还有不少军队,如果能争取到徐世绩的支持,以李密在中原的声望和基础,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未始没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但李密的部下们否决了这个方案,他们垂头丧气地说:“今兵新失利,众心危惧,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尽,又人情不愿,难以成功。”

  听到他们这样说,李密知道,他的部下们,再不愿意跟随自己冒大风险,白手起家了。

  李密心中感到失望,但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孤所恃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

  既然不想再战斗,那就只能投降。

  李密强忍悲愤,首先发话说:“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如果不坚持战斗,普天之下,就只有一人,才可以接纳他们。

  向李渊投诚或者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李密的府掾柳奭表示认同,他冷静分析说道:“明公(李密)与(李)唐同族,兼有畴昔之好,虽不陪起兵,然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长安,此亦公之功也。”

  这显然是一个比较有前途,并且风险较小的方案。

  也许这一刻,李密才真正意识到,李渊,才是那个天选之子,是那个唯一。

  李密看向王伯当,这是他最忠心的追随者,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伙伴,现在自己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李密心怀期望地说道:“将军室家重大,岂复与孤俱行哉!”

  王伯当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昔汉高诛项(羽),萧何率子弟以从,伯当恨不昆季尽从,以此为愧耳。岂以公今日失利,遂轻去就?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

  王伯当真是国士,他一时追随李密,也一世追随李密。

  他的这番话鼓舞在场将士的勇气,他们虽然在河南输了,但一辈子还很长,他们还可以重新来过。

  于是,李密率军西入关中,投降李渊。

  他入关之时,他还有二万人马,河南之地,闻李密之名,还如雷贯耳,李密在并非山穷水尽时,却一败就投降李渊。

  李密,是天生的枭雄,一静一动之间,他的心思,实难猜防。

  李唐王朝,会是李密最终的归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