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哪吒新传 第三十四章 火云洞里见诸圣
作者:东海镇守的小说      更新:2023-09-01

  劫云散去,大鹏、祸斗、百眼鬼齐齐扑上来。

  “三哥,你怎么寻风去却突然渡劫了?”

  哪吒笑道:“机缘来了也就度了。”

  “那风拿到了么?”

  “也拿到了。”

  “好呀,那咱们接着赶路?”

  哪吒则道,“稍等”

  只见他大手一挥,妖神飞廉亡身之洞穴轰然倒塌,他又搬山碎石堆积其上,化为一座巨大山坟。

  “三哥,你这是?”

  “是个前辈安息之地,是他传我的风。”

  大鹏不是好奇性子,哦了一声,也就没再问。

  哪吒推山成坟后又折身飞去一个洞穴,大鹏连忙跟上。

  两人直飞了十来里,寻到一处大的洞室。

  “三哥,你这是要做什么?”

  哪吒手一翻,一缕暗黄色的小风卷便出现其手心。

  大鹏凑脸去望,“这就是三哥新得的风?”

  哪吒点点头,“前辈将风眼尽数给了我,我也不能一人尽享机缘,便留下这一缕风,传与后人。”

  他将这缕风往一处凹石里一放,设下一个小禁制。

  大鹏问,“三哥,你这风叫什么名字?”

  哪吒摇摇头,“还没有个名字呢。”

  大鹏闻言促狭一笑,抬手在旁边石壁上刻下了三个字:三昧神风。

  “三昧神风?你认得此风?我只听过三昧真火,三光神水,倒没听过什么三昧神风。”

  大鹏哈哈一笑,“哪里是什么三昧神风,我胡诌的,后世人平白得三哥这风,我戏耍戏耍他,也说得过去,哈哈。

  三哥你想,后人见这风以三昧为头,定以为这风同三昧真火一样,伤的是元神,到时候他施法的时候,发现这风偏偏只刮肉身,他定要傻眼,哈哈。”

  哪吒眼珠一转,紧接着又刻下一行字:施风须往巽地吹。

  两人相视一眼,仰头大笑起来。

  放下这风,哪吒大鹏离开了洞室,又在洞穴口上刻下“黄风洞”三字,在山岭前立了一碑,上刻“黄风岭”。

  搞怪完了,才继续北上。

  ……

  与青龙关年轻总兵张桂芳论过枪术,和孟津的张奎、高兰英夫妇城头赛马,拜别了冀州侯苏护,穿过大商最北边的崇城,历时八个月,哪吒终于来到蛟龙沟前。

  临海而立,碧蓝盈眼,时时可见有巨大身影在其中游弋。

  蛟龙沟说是沟,实则是南瞻部洲与东胜神州两块大陆之间的超大海峡,长数万里,最窄处也有七百多里,直通渤海。

  同时,这里也是当年祖龙尸解之地,漫天的龙血浸染了这片海峡,也因此滋生出无数的蛟龙之属,这也即是蛟龙沟之名的由来。

  大鹏低头看着,不停的咽口水。

  火云洞天便飘荡在这蛟龙沟之上。

  哪吒弯腰作势行了一个古礼,大鹏一擦口水,随着照做。

  随后,眼前空间便裂开一条缝。

  哪吒与大鹏飞身而入。

  穿过一段极短的流光通道,一方祥瑞洞天便出现在两人眼前。

  第一眼便见昌隆帝运与浩大功德凝为一朵一朵的红云,漂浮在天上。

  四方有氤氲雾气,将一处俊秀山岭围在中间,岭上挺生秀柏,屈曲苍松,几树桃梅花正放,满山瑶草色皆舒。

  依山建着恢弘绵延的楼阁亭台,半隐半现在青山紫雾间。

  “师伯师叔们!哪吒来拜见了!”

  哪吒在山脚下张嘴一吆喝,把几个灵芝白鹿化形的小童子们吓了一跳,口中慌乱喊着老爷,一溜烟跑开了。

  山顶上传来一道苍老慈祥的嗓音,“你这皮娃儿,来便来了,呼喊作甚,莫不是要我老人家下去接你不成?”

  哪吒嘻嘻一笑,“药皇师叔莫说笑,哪里使得。”

  说罢,拉着大鹏便循山路往上跑去。

  走进大殿,哪吒被眼前的大阵仗吓了一跳,拉着大鹏连忙跪下,老实磕头,“诸位师伯师叔都在呀。”

  殿内坐着九人,前面并排坐着三位,一老者,一中年,一青年。

  中年人笑道,“火云洞许久不曾见外客,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可不得都出来迎接你,还带了朋友呢。”

  中年人腰间围着一张老旧虎皮,黝黑身躯上数不清的疤痕,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好在人气色很好,只是背有些佝偻,手掌脚掌比一般人要宽大许多,一层厚厚的老茧。

  哪吒以额触地,“拜见燧皇师伯,师伯若是嫌闷,吒儿以后常来,您日后莫要烦吒儿才好,这事吒儿的结拜义弟,唤作程云。”

  大鹏也磕头,口喊:“见过燧皇老爷。”

  领人族在远古之初于洪荒大地上站稳跟脚、一生征战不休,一手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的初代人皇燧人氏笑着点头。

  燧皇身侧的老者须发皆白,以藤叶编织成衣,脸上皱纹颇重,但双眼异常的明亮,眼神纯澈,如赤子一般。

  老人肚子处是透明的,五脏肠道看得一清二楚,散发着五彩光华。

  哪吒再叩首,“拜见药皇师伯。”

  便是这位慈祥老人,领人族崛起于远古之末,尝百草以辨药毒,立农桑而远饥饿,人族族员在这位老人治下翻了百倍,使人族真正成为天地主角。

  神农氏曰善。

  转向第三位麻衣青年,哪吒眨眨眼,“师父,您今天没在地府?”

  青年答,“为师一直留有一道化身在这里。”

  哪吒恭敬叩首,“见过师父。”

  青年笑着拍拍哪吒脑袋。

  这一位似乎时刻都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但就是这样一位儒雅之人,驯服百妖为禽畜,断了人族对妖族的累世惊惧之心。

  他观蛛网而渔江河,使人族脚印首次离开陆地。他观阴阳而悟八卦,结束了人族的蒙昧时代。他捏泥为陶,制木为琴,始创声乐。他令女娲变革婚姻,令仓颉造文字。

  人族由此因文而明,敲定了天地主角的地位。

  人皇时代到此终结,人族万万世不必忧心族灭。至此,担惊受怕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拜过三皇,哪吒来到五帝前。

  最左边的,是个身着明黄长袍的中年人,身形高大,气宇轩昂,颇有不怒自威之感。

  哪吒拜道:“见过轩辕师叔。”

  土德轩辕黄帝点头说好。

  作为五帝之首,轩辕黄帝文治武功都有太多可说,但最值得说的,自然是打败当时被视作巫族中兴之主的大巫蚩尤,一举拿下了小半个南瞻部洲。

  一直跟在哪吒身后叩头的大鹏突然张口道:“谢前辈再造之恩!”

  轩辕黄帝自然一眼便看出了大鹏的跟脚,爽朗笑道:“好呀,好呀,当时也是随手为之,谈不上什么再造之恩,不必记挂着。你出生不易,日后当感念天地的好生之德才是。”

  大鹏应下,又磕了一个头。

  坐在第二位的,是个朱红衣袍的男子,面目可亲,仪态雍容。

  哪吒拜,“见过姜师叔。”

  火德姜烈炎帝笑着颔首。

  这位如今东伯侯姜家的老祖宗虽身怀火德,但性子却是温和,善修生养息。

  轩辕黄帝征战巫族导致族人数目锐减,炎帝却在很短时间内便抚平了战争之殇,并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震惊三界的决定——人巫通婚。

  这在当时掀起了滔天波澜,人巫两族都不可能同意,但是炎帝有大智慧,利害关系一一道明,巫族体质强横,但被天道所恶,子嗣繁衍艰难,人族为天地主角,繁衍又快,但体质却显孱弱,两族结合,百利而无一害。

  后来是炎帝率先与一名巫族女子成婚,诞下了一名健康的女婴,后来在炎帝劝导与诸多谋划之下,人巫相融,人族组员数目再次迎来巨大的飞跃,轩辕黄帝留下的巫族反叛之乱也自然消失。

  第三位一身银色长衫,青年形象,目若朗星。

  “拜见少昊师叔。”

  “嗯,好。”

  金德少昊白帝眯眼笑着。

  白帝之德有二:其一,制尺、制秤、制斗,定下了度量衡。其二,设立百官,分管军、工、法、言、农等等,使各司其职。

  第四位是个方脸的中年汉子,浓眉大眼,墨色衣衫,此时朝着哪吒挤眉弄眼,不像是个帝王,倒像是个市井匹夫。

  但哪吒知道,这一位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历三皇三帝后,人族气运已经极为稳固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承平。

  便是在此时,诸方势力眼红人族气运,便四处立下私庙淫祠,骗取人族香火,更有甚者,强度百姓为信徒。

  是这位,亲自将南瞻部洲所有的人族部落走了个遍,推倒无数私庙淫祠,将一些个野神,尽数打烂金身,便是三清玉塑,佛陀神像,他也砸了不少!

  这位当时的人族共主放下话来:人族只跪先烈,不拜神佛。

  不过据说这是后来对外的说辞,这位当时原话是这样:早不见献殷勤,如今来摘果子,屁都没有!

  这位是谁?

  哪吒拜曰:“见过颛顼师叔。”

  正是水德颛顼黑帝。

  其实南瞻部洲人族不敬道不礼佛的传统,也是一直到夏王启手上才破了例。

  那时夏王禹遁世后,其子启接过王位,结束了禅让制,整个南瞻部洲人族乱作一团,认为启失了大义,不配做人族共主,一些大部落纷纷自立,一时间小国无数。

  大夏王朝立国颇为艰难,饱受诸多小国的攻讦与攻歼。

  是人教子弟是出了死力,这才力保启登基,同时也保住了大夏国凌驾诸小国之上的正统地位。

  所以启也就不得不同意人教在国内传教,但同时也下了严令,人教只可开派,但不可立观,也就是说仙就是仙,人就是人,你道门可以收徒传法,但不可受人族的香火。

  这个规矩,一直到现在的商王受,也不曾变过。

  再往右,自然就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

  木德高辛青帝。

  青帝乃是青年形象,身姿欣长,丰神俊逸,精天文,善地理,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

  在任期间,重视农桑,以节气历法安排农时,诸多法令谋划都是和风细雨一般,却是稳步推着人族往前,完成了五德轮转,结束了五帝时代。。

  “见过高辛师叔。”

  青帝含笑受之。

  最后一位,是个卷着袖子,挽着裤腿的中年汉子。

  这一位,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卸任后能进火云洞的人王。

  夏王,禹。

  禹少年时因治水四处奔波,为人所敬,举为人族共主。

  自成为人族共主,到卸职离去,禹从未停止奔走,开山,疏河,铸鼎以镇山河,划九州安置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

  人们为了表达敬意,在他的名前加了一个“大”字,时称“大禹”。

  这也是当年其子承袭王位,在失了大义的前提下,夏朝仍能成为人族正统的根本原因。

  人族欠他太多。

  “见过禹师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