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的航线 深蓝航线(59)-续1
作者:DiegoRey的小说      更新:2023-09-06

  火箭,是德国自一战后就一直在研究的长程投送武器。二十年代末陆军炮兵局开始了正式的研究,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后,空军也加入了研究的工作,整个研究计划代号为“复仇女神”。空军很快拿出了成果,是一种带有喷气发动机的飞行炸弹,搭载800公斤的高爆炸药,射程可达200公里,速度可达600公里每小时。**空军在波罗的海秘密进行了几次试射,还算成功,元首的宠臣,宣传部长戈培尔将其命名为“V-1”火箭,“V”是德语复仇“Vergeltungswaffe”的首字母。陆军在一年后也拿出了他们的成果,一种使用乙醇和液氧为燃料的真正应用火箭发动机的飞行器,搭载1000公斤的弹头,射程可达200公里,速度可达3倍音速。陆军的成果被命名为“V-2”火箭。相对于V-2来说,V-1更象是一架无人驾驶的小型飞机,无论在载弹量、射程、射速和精度上都远为逊色,优点在于成本低得多得多。希特勒对新武器十分满意,1937年,他下达命令,要求两军联合研发,持续改进这两种火箭的性能,尤其是都不理想的制导方式和由此带来的精准度。冯·布劳恩博士被任命为火箭研发的总设计师,统一管理V-1和V-2火箭的研发,但实际上他主要精力都放在V-2上了。

  戈林元帅显然对于空军在火箭研发上的落后十分不满,他在敷衍了元首的命令之后,又秘密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独立研究性能优于V-2的火箭,为此,空军不惜秘密窃取了V-2火箭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秘密和美国、瑞典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终于在去年拿出了成果,试射后各项指标都优于V-2,只是造价更为昂贵,即使是以奢侈闻名的戈林,都为之犹豫。空军自己内部为新火箭搞了个命名,“V-3”。这是德国空军的头号机密,没有几个人知道。

  康斯伯格教授曾经是冯·布劳恩博士在柏林大学时的老师,1927年,和奥地利数学家赫尔曼·奥伯特一起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1929年他们一起开始研发液态火箭推进器。1933年,年轻的冯·布劳恩被陆军炮兵局授命领导战术火箭的研究团队,1934年底,这个研究团队成功发射了两枚重500公斤,安装陀螺仪并以液态氧和乙醇为动力来源的火箭,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V-1火箭。康斯伯格教授一直是研究过程的顾问,但是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日子并不好过。1939年,他被空军的特工秘密绑架,加入了V-3火箭的研制队伍,去年年底,在V-3火箭试射成功,同时整个**空军忙于对不列颠岛的空袭作战,他趁在瑞士参加与美国研究机构的研讨会的机会,在美国特工的帮助下,逃到了美国。

  “可是,美国人为什么要帮咱们呢?”威廉悄悄问安迪。

  “上次大战,他们也跟咱们站在一起。”安迪简单地说。

  “嗨,我们这些官老爷,只要赚钱,啥都肯干,”山姆说,“我猜他们觉得希特勒妨碍他们从你们欧洲人那里赚钱了呗,或者迟早会妨碍。”

  他换了一块口香糖塞进嘴里:“‘戏子’,你们最想看到这一幕,是不?”

  “V-3,实际上只是V-2的改进型,只是在V-2的基础上,强化了推进系统,”美国战争情报局的凯文中校指着展示板上的火箭图纸说,“否则戈林不可能在一年左右就拿出来。”

  “V-3改进了V-2的燃料,也因此改进了发动机的设计。”康斯伯格教授说。

  V-2采用乙醇和液态氧作为燃料,在发动机的燃烧室里会产生10吨的推力,从而产生瞬间的高速度。V-3在燃料中加入了偏氧甲肼作为催化剂,能够大幅度提高燃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力。在以往的实验中,推力能提高1.5~2倍,这就使得火箭的速度、飞行高度和射程都大幅提高,基本能将1000公斤的高爆弹头,以5马赫的高速,运送到1000公里的距离。

  山姆吹了一声口哨。

  “只是,催化剂很昂贵,带来的温度也大幅提高,发动机燃烧室必须使用性能更好的耐高温轻质合金,火箭外壳材料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导致了V-3火箭成本的大幅提高。”

  “那就是说,德国人不舍得造那么多咯。”威廉说。

  “是的,”康斯伯格教授说,“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提高火箭的精度,把每一枚昂贵的火箭都用于打击更重要的目标。”

  “比如,海德公园?”山姆故意说,不等大家反应,他就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教授没有理睬这个低劣的玩笑,开始翻着图纸,讲解起火箭的结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