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民族英雄传 第三十章 李如松和沈惟敬率军到达平壤城下,李如松对诸将下达作战部署
作者:水墨丹青隐士的小说      更新:2022-10-09

  明朝万历21年、朝鲜宣祖26年(公元1593年)1月5日,李如松率领大军到达顺安县。在率军攻打平壤城之前李如松决定先处理掉沈惟敬,后来在这一天,在大帐中李如松就命令随从要把沈惟敬拖出去斩首时,李如松身边一名叫李应试的幕僚,他大喊了一声:“将军,且慢,刀下留人。”

  接着李应试又对李如松小声说道:“将军,此人能用,在下有一计要给将军说。”

  李应试在历史上记载的内容比较少,李应试(公元1560~1620年),字省勿,湖广人,世袭锦衣卫武职,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学生,后曾做过李如松的幕僚,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25年12月间,李如松担任东征提督后,并率军进入朝鲜前幕僚李应试被任命为参谋。

  于是沈惟敬就没有被拖出去斩首,然后李应试就开始向李如松说出自己的计策,原来在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25年(公元1592年)11月26日,也就是东征大军进入朝鲜前,沈惟敬作为明朝派来的使者与日军的将领小西行长等人在平壤城内谈判时小西行长决定先把平壤城交还给大明,日军退到大同江以东,其他条款等禀明了丰臣秀吉再说;沈惟敬则表示,他会先说服朝廷把册封丰臣秀吉的事办了,以表示诚意。最后双方约定,在万历21年(公元1593年)的1月7日,大明朝廷特使会在平壤以北的肃宁馆恭候,与日军交接。于是小西行长就问沈惟敬,朝廷会派谁为特使前来?沈惟敬回答,特使是李如松。这场谈判也就结束了。

  于是李应试觉得既然双方达成了这几项决定和约定,那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只不过交接的地方就改成在平壤城内,并且就派沈惟敬去告诉日军,这样的话日军知道地点改在平壤城内后他们肯定会产生怀疑加强平壤城内的布署,所以到时候明军到达平壤城下后,就会马上判断出日军是否真心愿意归还平壤城,而且到时候我们明军也能把平壤城周围的地形,以及各座城门上的情况会了解的更加清楚,李如松听完后觉得这真是一条妙计,接着沈惟敬再次前往平壤城和小西行长等人见面。

  1月6日晚上,李如松等人率领东征大军到达平壤城外附近的一片树林里,然后李如松就派出了几名夜不收到平壤城内外去侦察情况,后来这几名夜不收回来报告说,日军果然在平壤城的各个城门上都加派了人手。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月7日的早上,李如松等人把大部分人马留在树林里,而他则和沈惟敬等人一起率领一小部分人马到达平壤城下,接着站在城楼上的小西行长只命令几名士兵下去把城门打开迎接李如松、沈惟敬等人率领的明军,李如松看到小西行长没有从城楼下来亲自迎接,李如松断定必然有诈,就命令收兵,于是明军就离开了平壤城。后来今天有些专家分析认为当时小西行长肯定平壤城内布置了埋伏,并准备一举歼灭李如松和明军。

  回到安营扎寨的树林里后,李如松决定对平壤城实施强攻,接下来李如松对东征大军的各级将领说道:“诸位,根据目前侦察到的情况来看,日军在平壤城的四周布置了拒马(是一种木制的可以移动的障碍物,并且也是一种障碍器材。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早期的拒马,制作是把木柱交叉后固定成架子,架子上镶嵌带刃和刺。当时用来堵门的,并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场上,以此来阻止和迟滞敌军人马的行动,并且可杀死或伤到敌人)和地炮,平壤城有4座主城门,分别是西北面的七星门,西面的普通门、南面的含毬门、东面的大同门……”

  李如松话还没说完,接着又有几名派去侦察的夜不收回来报告说:“报告李提督,日军在我军走后,刚刚又派1000多名士兵去驻守牡丹峰,加上之前的,牡丹峰上的日军一共有2000多人,同时日军又派5000名士兵,站在从城北到普通门的城楼上,加上之前的,从城北到普通门的城楼上的日军一共有1万人。”

  李如松听完后,就根据这些情况对吴惟忠、查大受、杨元、骆尚志等将领下达攻打平壤城的作战部署,李如松把军队分成四路,他自己作为主帅在阵前督战,并且他还下达了从不同方向对平壤城发起总攻,总攻的时间就定在第二天的早上,也就是11月8日的早上8点钟开始,这四路分别是第一路由浙江海防参将兼南兵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领3000名浙兵和副总兵查大受率领3000名骑兵一起负责进攻平壤城东北面的牡丹峰;第二路是主力,由中协大将兼副总兵杨元和右翼大将兼副总兵张世爵负责进攻西北面的七星门;第三路由左翼大将兼副总兵李如柏和参将李芳春负责进攻西面的普通门;第四路由副总兵祖承训、钦差浙直兼神机营左参将骆尚志和朝鲜的平安道兵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等人一起率领明朝联军负责进攻南面的含毬门;另外,还有东面的大同门就不进攻了,因为要留给日军从这里逃跑,最后朝鲜将领曹好益则负责率军在平壤城东部的大同江一带截断日军的退路,接下来明军就要和朝鲜军一起对平壤城发动总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