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悠闲山村生活 第二百一十九章 牛犊子
作者:山村户口的小说      更新:2023-05-23

  云开村,现如今已经全面退耕。在村里,除了规模宏大的牛棚,还有一个刚建好的育牛中心。从湘西引回来的黄牛,有几十头,都好好安置在育牛中心,有专人看守、照顾。【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即便是临近过年,大家还是没有放松,对这些牛的照顾,是一丝不苟,全然按照江宁的吩咐来做。湘西的黄牛,大家也终于有所了解。它们肌肉发达,骨骼坚实,体躯较短但肌腱强劲有力,行动敏捷,爬坡性能强。公牛头短额宽,母牛头较秀长。眼大有神,眼眶稍突出,有少数的牛上眼睑和嘴四周有黄白色毛,俗称“粉嘴画眉“。耳薄且灵活,鼻镜宽,鼻孔大,嘴岔深。除此之外,江宁还从其他省引进别的优良本土牛进行杂交改良。其实,这都是掩人耳目而已。他真正依靠的还是灵液,没有稀释的灵液,有改良物种品质的效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造国内最好的肉牛品种,去跟世界顶级的竞争。在前世,国内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引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和利木赞牛,并且培育出鲁西黄牛。后者是由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以及夏洛来牛等与鲁西黄牛进行两元杂交、三元杂交以及混合杂交而形成的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的肉牛品种。前世,国内的肉牛品牌,几乎都是国外引种的,本土牛市场极小。这就跟猪一样,外来的品种霸占。有些本土牛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其实很不好,也容易被人卡脖子。因此,江宁除了要打造高端产品外,还将培育一款适合国内大量养殖的肉牛。在赵金山的引荐下,他拉拢了几位动物方面的专家,组建一个团队,开始在云开村进行良牛的培育工作。杜教授就是其中的大拿。他早就听说过江宁的名头,毕竟能在农业出口方面做到这种程度,全国也就只有江宁,实在是太耀眼,想不关注都难。在接到江宁的邀请后,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带着家人一起南下。跟赵金山等人一样,他们工资都是一千元。这工资水准,在国内绝对是无敌的。他虽然不是很在意钱多钱少,只想好好的做研究,但家里人在乎呀!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全家人一致赞同南下安家。云开村的村干部,带着一头刚宰好的牛过来,准备给他们分一点。其余的,他们打算送到双河村江宁的家里去。“你们杀牛了?”杜教授脸色一变。要知道,这些牛都是老板好不容易弄回来的,都是各地的良种。村长知道杜教授担心什么,笑道:“这是我们村以前养的牛,放心吧!我们已经跟江老板说过的。”杜教授顿时松了口气:那还好!“谢谢!给我们留一点就好。”要过年了,杜教授也不客套,各家确实要吃肉。其实,江宁给他们的年货里,也有腊肉之类,但过年谁也不嫌多的。像猪肉,有些村民杀一头,自己可能要留一半。吃不完就切成条,晒腊肉,能吃很久。“都有,江老板特意打电话过来吩咐的,不能亏待在这里的每一位研究人员。”村长乐呵呵地说道。他读书虽然不多,但也明白,以后他们村能不能做成像桥头村食用菌那样的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这些研究人员。因此,他早就叮嘱过村民,以后对这些知识分子,一定要客气一点,多多关照。今年下半年,他们村虽然没有种粮食,农田等都退了耕,但大家却能过一个好年,收入比以前多多了。家乡能发展好,退役回来的年轻人,也不打算出去。如此一来,村子也比以前要热闹不少。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小跑过来,气踹嘘嘘:“杜教授,五号牛要生了。”杜教授一听,顾不上跟村长寒暄,立即跑过去。村长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吩咐人放下留给研究人员的那份肉,也跟着去看热闹。他同样关心呀!尽管能不能培育出更好的肉牛品种,对他们村的收入影响都不大。但他们还是希望江宁能成功,以后也就不担心江宁撤资走人。长时间的投入没有回报的话,人家就是再有钱,也不会继续,毕竟人家也不是傻子。偏偏养牛是慢回报的项目,一头牛要十个月左右才能出栏。也就是说,一年差不多只能养一茬。而育牛,那就更长时间了。一般来说,母牛是三年两胎,通常要在两三岁才能进行配种。总之,这周期还挺长的。严格来说,五号牛这次怀孕并不算杂交,是引过来之前就怀孕了的。两位兽医在旁边,准备动手。村民养牛的历史也不短,但以前牛生牛仔,他们都是很少干预的,全靠母牛自己努力,哪有帮忙接生的?顶多就是提着点吃的,让母牛吃饱,好有力气生。很多时候,家里的牛甚至在野外就生了下来,将牛仔带回家。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要生了,要生了。”有人紧张地喊道。母牛生产很痛苦,或者说所有动物生孩子都不轻松,包括人类自己。当然了,人类有了剖腹产,情况要好一点。母牛经过大家的精心照料,状态很好。因此,生育很顺利。一头牛犊子刚生出来,很快就在母牛的鼓励下站起来。这就是其他动物的神奇之处。人类幼崽要站起来,起码得好几个月。“还有,是双胞胎。”杜教授说道。他让接生的兽医注意点。双胞胎在人类身上挺常见,但牛很少双胞胎的,据说概率只有五万分之一。很快,两头小牛都健康地生下来。工作人员立即给母牛提供营养,恢复元气。两头小牛也得到了专业的照护。一些村民看得眼花缭乱。有妇女甚至在心里吐槽:我生的时候,都没有这种待遇。“好了,都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要过年了,都闲着没事干吗?”村长开始赶人。